【风荷忆游】沈裕慎 | 大山深处的圣境
总第1423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天心善乐寺,是修建在武夷山一处幽静的山香里。
这里,峰峦叠嶂、山清水秀,以原始、古朴、野趣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了我。这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树叶飘坠,纷纷扬扬,薄如蝉翼的蟋蟀声,让我想起莫奈笔下金黄的绚丽,那是多美的景色,使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诗意感动。
显然,这个地方是山高路远,又是在大山的岙里,交通不便。我登山小憩,可见白云悠悠。群山翠竹。纵目远望,湖水明镜般纯净。倘若在盛夏午后,便有树林中传来一声声蝉鸣。这一声声蝉鸣,不知不觉融入虚空,全山的岩石也化为一片巨大的寂静。这寂静,让生命也有着无穷的穿透力,蕴含着一种哲思。我正贪婪地呼吸着沁人脾胃的甜润凉爽的空气,尽情地领会远离闹市那"复得返自然"的情趣。
现在,如此安静的地方实在不多。我在这寂静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寂静就是心灵的井然有序,也是一种境界。此刻,我感之此处绝不是专门的旅游场所,而应当是佛家子弟的清修之地。因此,既没有北方寺院金砖红墙的气派,也没有南方寺院飞檐雕梁的细腻,整个寺院全部由檀木青砖搭建而成,简单而朴实,几乎也没有什么色彩,这使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就暗暗地叫好——只有这种地方,是修心养身之处;也只有这种地方,才能悟出佛门之真谛。
我是怀着虔诚的心,来到这山岙圣寺的。寺院不大,庙宇也不高,却是严格按照迦蓝七堂的规格建造的。因年代久远并一直保持着古朴之风,故而房屋之上的砖瓦缝里,生着几许杂草,在风中徐徐摆动。殿内墙皮斑驳,又常年被香火和烛火熏烤,本就不那么白的四壁,更是显得有些青黑。
我进入大殿,觉得光线甚为暗淡。守殿的僧人,对于我的到来,不要说看了,甚至连头也不抬,好似无动于衷,也只管在供桌之后,看自己的经书。泥胎塑漆的佛像,却在昏暗的光线中,拈花一笑,颇生禅意。
这里的香火,依我看来,并不算旺盛,香客也不多,到访的游客,更是稀少,反而增添了几分肃穆、庄严、神秘的气氛,显得分外的宁静。
我偶到此地,不知怎的,却如到家一般,顿生亲切之感,仔仔细细地看遍了所有的地方。我甚至穿过了狭窄的通道,一直走到了后面僧人的居所。老方丈见了,也只是双手合一,颔之而已,并无他语。
古寺因山势而建,后院的地势要高出前殿,连接它们的是踩上去颤颤巍巍、咯吱咯吱作响的木楼梯。我先见到的是僧人们的斋堂,里面十分洁净,也很简单,只是整整齐齐地摆着方桌、条椅和碗筷。旁边是一间储物室,堆放了一些准备修葺大殿的圆木。再往后就是寝室了,每间门都开着,里面只有一张窄木床、一张木桌,上面摞着几本经书,再无他物,我想∶这真是应了佛家的一个"空"字吧。
从曲曲折折的楼梯上下来,我忽然发现后院的侧面有一扇小门,转出去一看,竟然别有洞天。缓缓的山坡上种着几尾苍竹,虽是在秋风秋雨里,也是翠生生的。再后面是一株桃树,和我们这儿果园里的桃树不同,长得高,且枝杈伸得很长。最令我诧异的是,在这个季节,这棵树上竟开满了花。粉红色的花开得很灿烂,又因为开在佛寺旁而带有几分高深莫测。一阵风吹过,片片花瓣飘落,又在风中飞舞,迟迟不肯着地,想必柳宗元在桃花源所见的"落英缤纷",大概也就不过如此的吧。
我看着这奇异的桃树,不禁使我感慨万千∶人虽为是万物之灵,却脆如玻璃
站在这里,可以听见风声在这寂静的山岙,迂回之后,渐渐远去的声音,我似乎觉得这空谷的风声中,竞带有缥缈的诵经声。久久伫立,便觉六根清净,浑身都倦怠起来,怎么也挪不动脚步,内心宛如被浣洗了的一般。站在这里的我,已然是心空朗朗,落叶如歌,灵魂已经随着风声在漫游......
我步出寺院,细观那古刹,正富有生机。一些结伴而行前来礼佛朝圣、参禅悟道的香客,或仰望蓝天白云,或目视这深山古寺圣境,或静听溪泉和鸣,或漫步林间小道,完全沉浸在这片充盈洪荒野气、浑然天成的神圣世界里了。
来到天心善乐寺,看不到高楼大厦,见不着车水马龙,满目是山,是水,是鸟,是草,是树。天心善乐寺的美,是原始的,静穆、淡逸又带着几分野性、几许神秘。
天心善乐寺,目之所及,处处是风景,万物皆可入诗。好一座人间的福地,好一处世外的桃源,好一个绿色的世界,好一幅天然的画卷!
面对纯净、空灵、安详的天心善乐寺,身上的浮躁顿时退去,留下一个淡定从容的我。宁静地凝望山寺圣境,心态平和至极,往日的烦恼、疑惑、忧思,被洗涤一清。不惑之年,不再心存什么奢望,不再困惑彷徨犹豫,只想给自己一个淡泊、安宁的环境,给身心松绑,给内心一个安顿,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让我们与天地合一,去敏锐地感知自然,感知山水,感知风月。
我觉得,我们有空出去走走吧!别给自己留下遗憾,别给自己增添压力! 人生原本是一次快乐的旅行!所有的一切都是路过的风景,只要自己开心,快乐,何必在乎人生的长与短呢!
神奇的山水,神奇的幽雅,有着神奇的无穷魅力。我真想一个人再次来到天心善乐寺,去寻梦,去追梦,去圆梦,这多美的情景啊!
2012年8月29日改定于嘉定安亭
沈裕慎,本名裕生,笔名袁亮、沈泂等,1942年11月出生于上海嘉定县安亭镇。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早年在海军部队服役,退伍后进入工厂,曾任厂及市公司党委秘书,副厂长、厂长等职,高级经济师。曾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报》《劳动报》《语文报》和《清明》《散文百家》《上海作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百多万字,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著有《风荷忆情》《风荷忆旅》等十多本散文集。其中,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心在山水间》散文集,被载入《2015年上海文化年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风荷忆味》随笔集,获2018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度散文集奖并入选《上海文化年鉴》。《风荷忆情》散文集在北京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中,获图书一等奖。作品被《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选》《当代游记散文大典》《中国散文大系》及《全国作家散文精品集》等几十部文集选入,系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上海散文》杂志社社长。
【上海散文】潘颂德 | 行走中的文学 ——沈裕慎游记作品选《风荷忆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