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价值的崇拜与牺牲是交往的大忌,浅析《跳来跳去的女人》之特色

女人的行动与其说是被理性所支配的,毋宁说是被幻想和感情支配的。-----《玛尔塔与玛丽娅》

相较于刚硬和理性的男人,女人似乎天生就拥有异常丰富的情感和浪漫感性的幻想。她们的眼光透视着寻常生活,总想能变换出一些精彩的花样,不再那么单调乏味。多了一个有趣而富有内涵的艺术世界,不仅增加自我心灵的修养,更能体现对外界独一无二的感知和洞察。

然而,真正沉浸在那美丽,迷人,优雅,高贵的艺术殿堂里,创造出令世人称赞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天赋的加持,毅力的不懈,汗血的浇灌,缺一不可。但世上总有那么一群人,学了皮毛,就望而退步;窥得一角,便自视甚高。至此之后,交往名流,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总觉得走到哪里,哪里的聚光灯便不遗余力地照着她。

伊凡诺夫娜便是这样的女人,是个家庭主妇,却对丈夫只知索取;是个艺术学徒,却整日结交名流,流连忘返。她的生活是一种完全漂浮的状态,找不到自己,找不到方向,天天崇拜英雄,寻找英雄。最后蓦然回首,那个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丈夫才是真正的英雄。

《跳来跳去的女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篇,作品讽刺了那些庸俗而肤浅,整日幻想却实际不负责任的一类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像戴莫夫务实理性,木讷憨厚的优秀品质。

契诃夫是俄国短篇小说之王,现实主义批判大师。他的作品语言精准凝练,寓意深刻悠远,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为主题,以小见大,刻画出了形形色色,闻名于世的经典形象,有套中人,变色龙等等。诙谐幽默,夸张似的漫画风,成为他的主色调,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邃般的喜感,哈哈大笑之际总能得到一丝淡淡的悲凉。

高尔基评价他:没有人像契诃夫那样精细而透彻地了解卑微生活的可悲,在他以前,没有人能把人们生活的那幅可悲可耻的图画,按照小市民日常生活的暗淡混乱的样子,极其真实地给他们描绘出来。。。

她把生活艺术化,却失去了真实和责任,变得虚幻而陌生

伊凡诺夫娜是个交际狂,热衷交往,喜爱闹腾,所交都是自认为的各个领域名流人士。她游离于各种场合,就像逛商场那样,走马观花,绘画能画一点,歌唱也能唱一点,雕塑基本能雕一点。各类名流也喜欢称赞她,认为只要她稍微努力一把,就能干出十分有才气的事情。

在她自己看来,生活就是繁花锦簇,春和日丽的风景画,她完全不用承担现实的重担和工作的压力,只负责点缀色彩,散发幽香。她的丈夫戴莫夫,是一名医生,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十足的老好人。

戴莫夫非常忙碌,打几份工,上午要在正规医院里看病查房,下午要去解剖;平时还要接接私活,一年有五百卢布,却只能仅仅贴补家用。连轴转的日子,充斥着他的大脑,但也不曾抱怨过半句,全心全意地照顾伊凡诺夫娜。而这在她看来,却是一种平庸的男人,没有特色,不懂浪漫和感性,和她周边的名流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名。

反观他们在一起的生活,伊凡诺夫娜最大的贡献就是给他们的房间布置得很艺术,看上去很高级。她没有工作,明明知道丈夫的工资不高,却不思进取,贴补家用或者做点家务,而是花尽心思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比如,为了让自己的衣服更加惹人夺目,吸引光彩,她和女裁缝费劲脑汁,将旧衣服染色,并且加上一些不值钱的花边,花纱和长毛绒。

其实,细细看来,她总是这么爱好表象,而忽视了生活的真实和内涵。如果说她眼光高标,对艺术有见地,有追求,貌似精神丰富,实则还是貌合神离,附庸风雅。艺术的本质,她压根就没沾边,最多只是一件华丽而光鲜的衣裳。

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她热衷名流人士的交往,只停留于暂时拥有名声的人,对于那些过气的或不出名的人,就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谁出名了,她兴奋地与其交往,甚至邀请到家里做客吃饭;而一旦对新的名人看惯了,失望了,也抛掷脑后,继续寻找,乐此不疲。

虽说崇拜名人,但她疲于奔命似的变换崇拜的对象,而对一直不变的名声恨不得拥入怀里。说到底,她将名声和形式看成生活的主格调,爱好外表的肤浅,并且不知所以,活在自己虚幻而成的理想世界里。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崇拜是一种带有盲目性的自我理想化的现象,因为崇拜本身含有对理想与自我比较后果的全面而过分的否定。它的心理学效应十分多样,比如月晕效应,从重心态等等,总有以偏概全,自我主观臆断的缺陷。

有位心理学家警告:在崇拜心理中,将自我的位置放得很低,实际上会严重干扰自我形象的建设,破坏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伊凡诺夫娜崇拜名声的背后,是她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她找不到生活中自我的闪光点,只能寄托在理想化的自我之中,她不能像她丈夫一样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也当不了艺术里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李大钊: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

伊凡诺夫娜的人生是悲剧的,也是幻灭的。她流于浅表,止步深刻,将浮夸和形式当成生命的基石,风吹即倒,雨打随萍,毫无根基和立场。由此可见,她活得多么不真实,不牢靠。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浮,压得她飘在名利的天空中,抓不住现实和当下。

婚姻里关系的不平等:放纵者和牺牲者的角色,使得他们越走越远

亲密关系中,牺牲者会培养放纵者,当一方一味地牺牲自我,另一方自然就会成为那个放纵者,那么,这两者,究竟是谁成全了谁?

戴莫夫是个好男人,爱岗敬业,不辞辛劳,而且在家里也堪称模范丈夫,处处让着伊凡诺夫娜,不肯让其受到一丝委屈。当初结婚的时候,伊凡诺夫娜回忆道,正是因为他的自我牺牲和真诚打动了她,两人从此坠入爱河。无可非议,伊凡诺夫娜是个漂亮又时髦的女性,心思单纯,待他也不算太坏,所以尽管伊凡诺夫娜平日流连名士之间,戴莫夫也没感觉到不满。可以说,他是个失语状态下的丈夫,对自己完全的苛刻,对她完全的宽容,一次次循环造成了她的放纵加剧。

在婚姻里,他们两的关系是不健康的,一方的牺牲,导致另一方的放纵。戴莫夫在伊凡诺夫娜的眼中,存在感非常低,只配端茶递水,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要得到他的帮助。星期三的晚会,各方名流觥筹交出,喜剧绘画歌唱不绝于耳,戴莫夫的角色却只能充当提供餐食的工作者,在此之前他都是处于陌生而隔离的状态,不能融入他们的圈子。

伊凡诺夫娜在客人面前把他看成是管家,并声称他的宽容大度,后来即使是她出了轨,他也只是脸色难看,不曾对她吵架,发火。这是多么宽容的牺牲者,可悲又可怜。

当伊凡诺夫娜到户外采风,索要金钱时,戴莫夫大方而固定地打款七十五卢布;后来听到欠了画家的钱,戴莫夫还是不犹豫地给其一百卢布。

当戴莫夫风尘仆仆地坐车看望她,又渴又饿时,伊凡诺夫娜随即让他回家,只为了取回她要参加婚礼的礼服;而戴莫夫也轻轻地答应了。

当伊凡诺夫娜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情夫撕扯不清,难过失望时,戴莫夫却没有像男人一样大发雷霆,反而安慰她要看开一点,甚至希望隐瞒下去,只因为隐私不可外传。

当戴莫夫通过了学术论文答辩,渴求和她分享时,伊凡诺夫娜却什么也没说,也不懂得什么职称和病理学,因为要赶着去看戏。而戴莫夫也默默忍下了。

由上述的表现来看,戴莫夫是卑微的,弱小的,他活在伊凡诺夫娜的眼光里,他以为他全心全意的付出能得到伊凡诺夫娜的心。实际上,做法是相当笨拙的。夫妻是该相亲相爱,共同扶持,有难同当,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和磨合。一味的忍让和妥协,只会换来对方的不屑和丢弃。牺牲者自认为的高大和宽容,实际上只是自我安慰,对结果毫无帮助。他所作的行为,是理想中的模式,逻辑就是只要我怎样怎样,对方就能怎样怎样。他不曾看到对方的弱点,不曾看到关系的互动,这样即辛苦又无力。

《亲密关系》:在与伴侣的亲密关系中,有关牺牲的一项特性成为钟摆效应。主要是指,如果你为了伴侣牺牲,那么你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应尽的力量。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

戴莫夫的牺牲,加剧了伊凡诺夫娜的放纵,同一共存,关系却越走越远。如果戴莫夫能真实说出自己的想法,停止牺牲的心态;如果戴莫夫能明白对方的过错并不能成为自己必须改正的职责,而是加以劝告和制止,那么无论婚姻最后是否存在,这段关系至少是健康的,和谐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像戴莫夫那样,只知道牺牲,不懂得适当地接受。只要让真心的爱,贯穿你我和生活,阳光终会照耀,温暖着我们。

结语

伊凡诺夫娜: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没有一点出众的地方,再加上面容憔悴,举止粗野,难道不枯燥吗?

光彩和荣耀,能带给人无限的尊崇和威望,这需要刻苦的奋斗和长期的累积,而不是像伊凡诺夫娜那样随波逐流,爱慕虚名。人更该在自己的土壤上播种属于自己的种子,有独立而丰富的精神生活,不迷失,不彷徨,眼神坚定有力,行动果敢刚健,怀揣希望期待着来年的收成。

正如周国平所说: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仅仅依附于身外事物,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的内在空虚,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风浪,例如社会动乱,事业挫折,亲人亡故,失恋,等等,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