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问书 丙戌(1526年)

发布时间:2021-06-05

心上体履

原文

【33.1】问:“自来先儒皆以'学问思辨’属'知’,而以'笃行’ 属'行’,分明是两截事。今先生独谓'知行合一’,不能无疑。”

曰:“此事吾已言之屡屡。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功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得个学问思辨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 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功夫。凡古人说知行,皆是就一个功夫上补偏救弊说,不似今人截然分作两件事做。某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吾契但着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今却只从言语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33.2】“象山论学与晦庵大有同异,先生尝称象山'于学问头脑处见得直截分明’。今观象山之论,却有谓'学有讲明,有践履’,及'以致知格物为讲明之事’,乃与晦庵之说无异,而与先生知行合一之说,反有不同。何也?”

曰:“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惟其是而已。吾于象山之学有同者,非是苟同;其异者,自不掩其为异也。吾于晦庵之论有异者,非是求异;其同者,自不害其为同也。假使伯夷、柳下惠与孔、孟同处一堂之上,就其所见之偏全,其议论断亦不能皆合,然要之不害其同为圣贤也。若后世论学之士,则全是党同伐异,私心浮气所使,将圣贤事业作一场儿戏看了也。”

【33.3】又问:“知行合一之说,是先生论学最要紧处。今既与象山之说异矣,敢问其所以同。”

曰:“'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功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若头脑处见得分明,见得原是一个头脑,则虽把'知、行’分作两个说,毕竟将来做那一个功夫,则始或未便融会,终所谓'百虑而一致’矣。若头脑见得不分明,原看做两个了,则虽把'知、行’合作一个说,亦恐终未有凑泊处。况又分作两截去做,则是从头至尾更没讨下落处也。”

【33.4】又问:“致良知之说,真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象山已于头脑上见得分明,如何于此尚有不同?”

曰:“'致知格物’,自来儒者皆相沿如此说,故象山亦遂相沿得来,不复致疑耳。然此毕竟亦是象山见得未精一处,不可掩也。”

又曰:“'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也。知天地之化育,心体原是如此。'乾知大始’,心体亦原是如此。”

学员心得

赵同学:

反思自己走过的人生,有过太多的虚假和不真实。觉得善意的谎言可以让自己免去很多烦恼,所以把说谎当成了习惯,当初还以为这是自我保护的方法,殊不知给自己带来了多少不好的结果,现在正在弥补以前犯下的错误。修一颗真诚之心,是自己这一生的功课,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

张同学:

诚意是一念发动处的是非善恶,自己现在的心离那颗一念发动处的本心到底有多远?想着几十年走过的路、发过的脾气、抱怨过的人、很努力但是没有多大起色的人生,一切的现状都是过去行为作用的反作用。现在,唯有秉持一颗真诚之心,种下好的行为作用,未来才能收获好的结果。

刘同学:

深悟:觉察自己每时每刻的起心动念,发现了不足才有机会做的更好,坚守自己的本心。

笃行:昨天先生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看到他脸色不对,感受到有情绪,我内心也有一丝不悦,心想一回家就这样,没有像平常一样打招呼。可转念一想有不开心的时候最希望的不就是家人的陪伴吗?真知方有真行,一念转,保全了家庭和谐,又避免了一场战争。

董同学:

深悟:鸡鸣而起,着实去做,就自己身心上体履,为善去恶。

笃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曰新。年三十晚上开始和先生约定,谁说一句负面的话,就给对方发红包,立马兑现不赊账。我当时收了300元,初一收了400元,初二收300元,初三到现在没有收入了。给先生点赞!

钟同学:

深悟:“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小时候哥哥做错事了,爸爸总是让他写保证书,写了上百张保证书,但写一套,做又是另一套,年年老样子,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真知就没有真行。

笃行:曾经对家人心灰意冷,但现在心中燃起熊熊烈火,相信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诚意待人,就可建设幸福家庭。


(转载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四部曲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