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的十年之间,私募基金企业注册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企查查数据显示,2011年共注册私募基金企业92家。2017年的注册量达到了小高峰,共3681家,同比增长93.3%。2020年共注册5672家,同比增长139%,是十年来注册量最高的一年。很多早期的投资人不理解,觉得私募基金本身投资门槛高,流动性差,而且净值公布也没有公募基金及时,并不算最理想的投资工具。既然大家对私募基金不是很了解,今天就跟大家系统性的介绍一下。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私募?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很多投资人也注意到了私募基金的“封闭期”,一般私募基金会设立一年的封闭期,部分基金封闭期甚至是三年五年。对于投资者来说,时间拉长了,在投资体验上会差一些。但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时间是投资最好的朋友。很多高成长性的公司需要时间孵化,更多的时间能让企业的价值更好的发挥。同时,“封闭”也减少了投资人“追涨杀跌”的不良习惯。
很多投资人都知道,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很多是从公募基金出来的,属于在市场磨砺后出来自主创业的尖子生。如果过往业绩表现一般,是不敢轻易“下海”,从公募基金跳槽到私募基金公司的。毕竟公募基金可以公开宣传、推介,具备一定品牌效应,也有券商、银行等多渠道合作的基础,做出来的产品是不愁卖的。只要自家产品不出大问题,在同行业对比中取得个中等或中等偏上即可。而私募基金,如果没有过硬的实力,基金经理过往业绩不够亮眼,很可能在产品募集时都无法完成规定金额的募集。所以,作为“尖子生”才有资格跳槽到私募基金,也才有能力在摆脱各种限制后取得超额收益。
公募基金面对的是所有社会大众,管理着千万普通老百姓的钱,所以他一定要严监管,追求安全性。类比自己炒股的情况就是:股票好但仓位轻, 赚够了指数 ,却赚不到大钱。而通常情况下,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固定的管理费,一般是基金规模的2%,因此,他们常抱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私募基金经理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业绩提成,通常是基金超额回报的20%,这种激励机制和收入水平是公募和私募的另一个重要区别,也导致了那些能力特别突出的明星基金经理们,常常选择“奔私”。
对于许多股民而言,钱只是不断的变成某只股票,经历短暂的持有后,在盈利十数个点后就抛出。往往收益还不稳定,经常会有股票被“套牢”。
这不是真正的资产配置,就只是短线的博弈与投机。
我们可以多一点耐心,将基金作为一项优质的资产,长期持有。少一些交易,多一份等待。
去年7月,前证监会主席肖钢发文章指出:长期以来,在资本市场建设中,重公募,轻私募。应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从公募到私募的转变。在弥补公募短板的同时,大力发展私募市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展望未来,尽管我国资本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充满信心与期待,坚信私募将会成为资本市场一股重要的建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