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庄西真:职业院校务必要做到“三突出”
我在不同学校做教师三十多年, 根据我的经验,职业院校能不能把 15 岁和 18 岁的学生通过 3年的时间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首要的是解决三个十分棘手的老大难问题:
一是生源弱。大家都知道,进入职业院校读书的学生,都是中考和高考成绩居于末流的学生,也就是说他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这势必影响着他们接下来在中专和高职的专业学习,生源质量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是时间紧。职业院校学制是 3 年,其中还有半年的时间用于顶岗实习,学生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是两年半,这里面还要再刨去寒暑假、周末,屈指一算,学习时间就更少了,本来基础就差,又没有时间,学生还能学到什么东西呢(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都是有真本事的人呀)。
三是条件缺。职业教育对象虽然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居多,但是它本身却是“富”教育,对经费的需求比普通教育多,实习实训设备设施、耗材等都需要钱,不真刀真枪地练习,操作技能怎么掌握?目前的职业院校用于教学的设施设备不敷应用。根据《2018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数量与普通教育比全面落后,2018 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 (中职+高职高专)为4613 亿元,仅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9.9%。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仅占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的34.28%, 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投入仅占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 17.9%,与两个学段在校学生人数占比极不相符。2018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 19742 元,高职高专教育生均经费投入为22222元, 前者低于全国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20441 元的支出,后者低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 36294 元的支出。没有充足的设施设备和原材料保障职业院校学生真刀真枪地练习,掌握操作技能就是空话。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怎么能够完成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样艰巨的任务呢?说句老实话,很难完成。基于现有的条件,职业院校要有所作为应努力做到“三突出”。
第一,突出教师主导地位。主导一词是“主”和 “导”的合成词。《现代汉语词典》将主导一词解释为:“①决定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②起主导作用的事物。”显然,主导作用中的“主导”是第一个解释。所以“主导作用”的解释应为:决定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前边已经说过,职业院校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比其他同学,在基础性知识(比如学习机械需要的数学知识、学习化工需要的化学知识、学习旅游需要的文史知识)、学习习惯方面严重不足,进入职业院校以后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更是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或发起环节,如学习目标的定向、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学习活动过程的组织(什么时候运用何种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能动性的激发、学习活动成效的评价等方面,都要起“为主、支配、决定、控制”等作用,一句话,在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要由教师说了算。
第二,突出学生应知应会。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都有在这个阶段每个学生应该掌握 (记住、 理解、会 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前一个阶段的应知应会是后一个阶段应知应会的基础,应知应会都没有教给学生,学校教育就是失败的。同样道理,一个人进入某一个岗位,最起码也应该了解、知道、掌握基于此有关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是我讲的“应知应会”,所谓“应知”,就是从事某种职业应该知道、了解的知识,比如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岗位的劳动者就要知道发动机工作原理;所谓“应会”,就是从事某种职业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比如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岗位的劳动者就要掌握汽车钣金喷漆技术。对于某一个劳动者来说,应知应会是在岗位上发展的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不管是继续升学延缓就业的,还是即时就业的,都要到就业岗位上从事具体的工作,甫一入职,应知应会都做不到,实在汗颜。
第三,突出教学学练结合。我始终认为,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也可以说存在的价值)就是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操作工具生产产品的能力),不像基础教育主要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即使也做实验,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职业教育即使传授知识,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操作流程,熟练技能;职业教育跟讲所谓通识教育的高等教育更不沾边,也不应该沾边。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教育——一种专门为学生从事某种具体工作提供熟练操作技能的教育。操作技能怎么来?练习是不二法门,操作技能需要在长期训练中获得,巧由熟生。为此就要采用学练结合的技能教学模式。按照职校生实际,根据技能形成规律开展练习,使技能练习系统化、规范化、阶段性和针对性,对练习时间、练习次数有着细化的规定和限制,注重学(理论)与练(技能)的分配和任务主次。
转自职教研究公众号,文章来源:职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