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刘可欣丨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可欣与作品《几何原理》

《几何原理》系列作品的创作说明

文 / 刘可欣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专业2019届硕士研究生

导师 李惠东

《几何原理》系列作品将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交融,利用相通的艺术感受打破二维与三维的空间维度界限,以三维空间中最基本的形态即几何体形态为媒介,来沟通实现中国传统绘画空间的立体形态转换。

运用几何体形态在空间艺术中具有形体概括以及对空间认知的抽象表达功能这一点,将基础几何体分别对应表达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中的基本元素。分别通过“共有一个向上的顶点”,“稳定性”将“山”转化为“三棱锥体”;通过“连续性”的体现将“水”转化为“球体”;通过“封闭性”与“可变性”的共通之处将作为点景的“房屋”转换为“四棱柱体”等。这些艺术感受的相似度来架接艺术表现形式,完成了从中国传统山水画到立体形态的基础转换条件与内容。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以山与三棱锥体的转化为主,拟定两座主要的山体展开,建构中国传统横卷式山水画空间。《几何原理—远山》运用几何体形态空间变化的处理方式中的“切割”,将两个尺寸分别为边长为30cm和边长为25cm的正四棱柱体(正方体)进行切割。为了在两个正方体内分别得到两个最大的正三棱锥体(正四面体),通过“勾股定理”使得正三棱锥体恰好以正方体的面对角线为棱,切割得到最大的正三棱锥体后将其他四个三棱锥体以《富春山居图》中的山体空间形态进行切割并重新组合。以国画着色的方式将解构后的《富春山居图》中的绘画元素提取并绘制在石膏几何体上,使得每一个三棱锥体拥有独立且连续的山水画空间。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

《几何原理—远山》一共由28个形态各异的三棱锥体组合而成,作品分别尝试并且结合运用了作者对于几何体在空间艺术中的功用的理论探讨,分别为:“几何体具有对空间认知的抽象表达功能;几何体是立体造型艺术中由繁化简的构图手段;几何体具有沟通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枢纽功能”。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主要运用“几何体是立体造型艺术中由繁化简的构图手段”将《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中的一处平坡直接概括成与其视觉感受相似的底高较短且其中一个斜面面积较大的三棱锥体,将整个三棱锥体转化成一个平坡部分。另外,实践了“几何体具有对空间认知的抽象表达功能”,《几何原理—远山》局部的一个三棱锥体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中的远景山空间进行抽象表达,将远景中的叠压处理的两部分山体以连续的状态描绘在三棱锥体上,使得三棱锥体拥有独立的由近景与远景共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山空间。主要由以上这两种的转换方式进行转换,最后将整个《富春山居图》的山空间进行解构重组,组合的方式不同,但整体呈现的山空间与《富春山居图》中的山空间表达出的意境感受却是相通的。

《几何原理—远山》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展现了由两座主体山为中心连贯的山水画空间,虽然每个独立的三棱锥体分别表现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山水画空间,但整体组合依然可以呈现连续的空间画面,其中三棱锥上的绘画空间实际上被多面体折叠了,这种视觉效果与几何体的立体空间堆积形成了多层面的空间折叠,将远景的层次更加丰富。另一部分由5个三棱锥体组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孤岛式的平沙浅滩,与主体部分相呼应,完整呈现山水画空间。由于立体空间的呈现使得不同角度包括俯视、平视、仰视以及不同的方向都可以观看到不同形态内容的山水画空间,每个观看者的各自内心体验也有所不同,微妙而有趣。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局部与《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平坡)局部参照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局部与《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远景)局部参照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局部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局部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局部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局部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局部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局部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局部

作品《几何原理——远山》局部与《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平沙浅滩)局部参照

创作作品《几何原理——远山》局部

《几何原理—平行世界》将两个相同的三棱锥以及一个同高同底边的四棱锥进行组合,中间的倒三棱锥体打破了棱锥体向上的空间趋势以及稳定感,通过弧面的孔洞形态达到空间中的连接。将山水画中山、水、树的元素抽象概括,山-棱面的连续的水墨晕染;水-弧面的有节奏的曲线;树-与山关联的多变的点苔绘制在几何空间中,达到有机的结合,紧密联系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如同两个平行世界,以不同的空间状态诉说着相通的空间感受。

《几何原理——平行世界》

《几何原理——平行世界》侧面

《几何原理——平行世界》局部

《几何原理——平行世界》背面

最后,无论是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中的组成元素出发还是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的整体构成方式的推进,都是在探索从视觉到心理的感受与体验,艺术形式终究是美的体验过程,通过审美的感受体验,以几何形体的空间模式架构了这样的从二维艺术到三维艺术的过程,实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跨越了维度空间来到了21世纪的穿越。

《几何原理》系列通过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几何体形态的立体空间中的转换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融合到当代艺术中来,给当代中国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拓宽了道路,也对于继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同时期待更加丰富以及更多可能性的艺术创作形式。


 刘 可 欣 简 介 

生于1995年3月6日

教育经历

2012-2016年 北京工业大学雕塑专业本科

2016-2019年 北京工业大学雕塑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品展览获奖经历

2016年 雕塑作品《默》参展于上海世界你好国际美术馆“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获得优秀作品奖

2016年 《默》入选“曾竹韶艺术奖学金”获奖与入围作品展

2018年 9 月雕塑作品《燕支》入选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华彩意境-首届“彩塑中国”全国雕塑邀请展”并获得“铜创作奖”

2018年 艺术作品《水墨几何》在中国—阿根廷“五月花”文化交流活动中展出

2019年3月国画作品《一方莓》《卜》入选第24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青年艺术”展

2019年5月雕塑作品《燕支》入选“艺术外滩”首届五四艺术季“永不停熄”展览展于上海惠生美术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