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元好问!林黛玉和李纨同体

黛玉在大观园诗社里,做的第一首诗是白海棠诗,这首诗虽然被李纨评为风流别致,然而李纨却又坚定地认为黛玉这首海棠诗不如宝钗,为什么呢?让我们看看黛玉这首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的诗,或者说《红楼梦》作者安排给黛玉的诗,从意境上看可以说是达到了至情至灵的极致,描画出的是一个由仙女,精灵,草木鸟兽之间自由沟通共情的世界,其缺点却也很明显,就是不容易被缺乏想象力的读者理解,对汉字的运用表现能力也无法与古人相比。而白海棠诗就是这样一首遣词造句口语化,意象丰富多重但需要读者强大想象力的”风流别致“之诗。全诗也可以说是黛玉自喻身份,她的冰清玉洁,素雅傲骨,仙姿天成和多情而娇怨都在诗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从思想上说算不上多别致,但是胜在其多情风流之神韵。这首白海棠诗后来还被宝玉抄下来传抄到外面,也就是说这是被外面的男人们目睹到的黛玉之诗,白海棠诗是否因此而对黛玉的名声和未来的命运而有了什么影响,也许让她实际上已经名声在外,也许让她获得了北静王甚至天子的好感,从而决定了其最后的命运走向。

不过,黛玉的第一首诗却无法获得以晚年元好问外在为原型的李纨认可,李纨认为,黛玉的这首诗虽然风流别致,但是却失之庄重,不如宝钗的诗”有身份“。《红楼梦》作者如此安排,并非没有依据,元好问晚年赋过的海棠诗,就非常的强调庄重: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这首诗的题目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写这首诗的时候,金国已灭亡,元好问也因饱受兵祸惨痛和世事挫折而心灰意懒,遂返回老家带着孩子们过田园生活,这首诗里的海棠也可以说是深藏不露,不争名邀功,所以元好问这首诗既是自己此时的心态写照,也是他在遭遇到各种是非纠缠和挫折之后,对后辈的希冀:”真心、真话、真情还是少说为妙,也不要出什么风头,就让那些争名逐利者去闹吧“!

今昔对比,不禁让人感叹,那个想象奇绝,敏感多思,情通天地,敢言好问,雄心壮志的元好问去了哪里?当然那个元好问,可能也从未消失过,只是如一块精美的玉石被包裹在了粗粝沧桑的外壳之下,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大约就是这块玉石了。她身上还保留着元好问”书生技痒欠思量“的欲与古人争强好胜,大展诗才之心,以及同古来骚客文人一样的诗情画意。只是此时的李纨,作为晚年元好问之外在,是断然会更加欣赏宝钗有身份的诗而不赞成黛玉太过于感情思想外露的诗的,他那颗靑春年少时的灵魂,已经被深深埋到内心最深处了。作者让李纨黛玉二角分饰同一人的目的,也在于强调探索元好问身心之间的张力吧。

不过很快,黛玉在第二天做的咏菊诗就获得了李纨的好评,并获得独占前三甲的排名,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三首诗。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在黛玉的这三首咏菊花诗中,无一例外都提到了陶渊明陶老令公。实际上,陶渊明的诗歌中,提到菊花的地方一共也只有六处。但是就因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代表隐士悠闲姿态的千古名句,使得菊花成为了陶渊明风骨品格之代表。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东晋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文自然真诚,不事雕琢,被后人称之为“浑金璞玉”,而妙玉林和靖也得到过这样的称赞。陶渊明前半生生活在东晋,晚年生活在刘宋王朝。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后,陶渊明更名陶潜,自认为是晋朝的臣民不承认新朝,因此也是遗民之一分子。陶渊明少年时亦曾经受儒家的影响,有壮志凌云,经世济民之志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五·忆我少壮时》, 然而这一雄心壮志却被黑暗浑浊的现实消磨掉了。在经历了宦海沉浮和世事历练之后,封建社会之后的历史,在陶渊明看来 ,就是一个一步步堕落的过程 。由于人们的过度的占有、压迫、与攻击欲望,引起了无休止的竞争,并进一步产生了种种虚伪 、矫饰 、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更进一步的黑暗。”对此,陶渊明在诗中多次谈及 ,如 “道丧向千载 ,人人惜其 情 ”(《饮 酒二十 首》其三 ),在这些诗里,陶渊明认为道丧千载 ,人们 只顾追逐名利 ,失去 了自己真率 的本性 。“羲农去我久 ,举世少复真”(《饮酒二十首》二十),感慨羲农时代离 自己很久 了,世 上少 有淳真的风尚了。

而元好问在历经官场之后,也表现出对当世社会的不满 ,如“去古亦已远 ,百伪无一真 ”《饮酒五首》其二。他称刻意雕琢为“人伪 ”,对此 十分反感 ,他甚至说 :“事业之鄙陋 ,风俗之薄恶,实坐与此。”虚伪和装饰是一切世间事业粗鄙简陋,民风浅薄丑恶的来源。

在《红楼梦》中,黛玉可以说是目下无尘,一切虚伪假饰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应该也是来自陶渊明,元好问这一系中华传统文人士子正不容邪的人生态度。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于是,他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又写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他那颗猛志逸四海的雄心,终得“爱丘山”返自然的宁静。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状态下的闲适,充实和满足心态,也是他理想中的农业文明之下的个人舒展自由而无政治干涉的生活状态的写照。而元好问亦有做多首田园诗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对陶渊明之道的追随。就像黛玉作为元好问之精神,为元好问之外在的李纨在大观园中的住所题的诗《杏帘在望》一样,表达的是诗人对理想中闲散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描绘与向往。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韮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对比元好问的人生,就可知陶渊明与元好问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史中跨越千年的知己了。元好问亦有多首诗是感于陶渊明之意境气节而作。元好问还作过《杂著四首一 一集陶》,将来自陶集不同篇章中 的诗句重新组合排列成新的诗歌,如 :“守拙归园田 ,淹留自无成 。长吟掩柴门,遂与尘世冥。素月出东岭,夜景湛虚明 。挥杯劝孤影 ,杯斜壶自倾。遥遥望自云 ,千载有深情。”等等。这是一种拟陶、效陶的新形式 ,始见于元好问,也可见元好问对陶渊明诗歌的深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