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中医针推外治版】
《伤寒论》六经病诸篇中,和针灸疗法有关的原文共33条,其中用针法疗疾者有8、24、108、109、142、143、171、216、231、308,共10条;用灸法治病者有117、292、304、325、343、349、362,共7条;误用针灸所致变证、坏病者有16、29、115、116、117、118、119、153、221、267,共10条;(其中117条既为烧针所致变证,也有灸疗)另外还有火疗变证如6、111、112、113、200、284,共6条。因火疗包括了火针、火灸、火熨、火熏诸法,故火疗变证诸条,凡未明言熨、熏者,皆可视同误用针、灸之变证。这些原文,基本可以反映出《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应用规律、取穴原则、针灸应用方法以及针灸应用禁忌等重要内容,对指导针灸临床,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1、《伤寒论》针法的应用规律医学教育网
《伤寒论》针法多用于治疗三阳经病、热证、实证,也用于防病和截然病程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
1.1 针法多用于三阳经病
在应用针刺疗法的10条中,有9条见于三阳病篇,这9条中,有4条属于三阳病变证,而5条属于三阳经本证。如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是用针阳明经的方法,防止太阳经之邪传其它经。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是用针法直接治疗太阳经病。第142条和171条,论述太阳与少阳并病,症见头项强痛、眩冒、心下痞硬等,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是用针法治疗太阳与少阳经皆病。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是用针法治疗三阳同病。而针法的10条中,只有1条见于三阴病篇,这就是第308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从而提示,《伤寒论》中治疗三阳病多用针法,而在针刺部位方面,所选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皆阳经穴位,而第8条之“针足阳明”,第231条之“耳前后肿,刺之小差”,也皆取阳经。至于治疗变证取厥阴肝经之募穴期门,308条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用刺法可选阴经穴位,则属少数。据此可以认为,《伤寒论》在针刺法的选穴上,也有多选阳经穴位的规律。医学教育网
1.2 针法多用于热证、实证
在《伤寒论》用针法的10条中,除上述5条三阳经病本身即属热证或实证外,其余4条变证也皆属热、实证。如143条和216条皆论热证血室证,该证为热与血结的热实证,症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但头汗出等。143条言“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216条说“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皆提示用刺法的目的是泻实、取实。108条用刺法治疗肝乘脾,是肝经实火横逆犯脾,症见腹满、谵语的热实证。109条用刺法治疗肝乘肺,是木火木气太旺而反侮肺金,症见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腹满等,也为热实之证。至于308条用刺法所治疗的“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云:“刺,所以通其壅瘀也,壅瘀通,便脓血自愈”,钱潢《伤寒溯源集》云:“邪入少阴而下利,则下焦壅滞而不流行,气血腐化而为脓血,故可刺之以泄其邪,通行其脉络,则其病可已”,刘渡舟等《伤寒论诠解》云:“古代刺灸之法,一般说来刺法是泻其实热,灸法是祛其虚寒。今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治以刺法而不用灸法,则知其为热利而非寒利。少阴病阴虚阳亢,邪气从阳化热,热灼阴络而便脓血,其证当有里急后重,下利肛热,舌红少苔等阴虚有热之象……故用针刺之法,随其实而泻之”。由以上多数注家的意见来看,308条也当为热证、实证。据此可以认为,实证、热证多用针刺法,也是仲景针灸疗法的一条规律。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1.3 针法可用于防病和截断病程
《伤寒论》还将针刺法用于截断病程或防止邪气传经。典型的例子是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七日是太阳病本经邪衰而当自愈之期,对“欲作再经”,注家或解作欲传阳明经,欲传其它经;或解作病程欲进入第二个七日。但皆可针足阳明经穴,以振奋胃阳,疏通经气,扶正却邪,从而达到防传、截病之效。针何穴位,注家多数认为当针足三里穴。当代临床与实验研究均证实,足三里穴是保健要穴,除对胃肠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外,还可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有很好的强壮作用,故无论是太阳病邪气欲传阳明,或邪气欲传它经,或太阳病邪气未衰,病程进入第二个七日,皆可通过针足阳明的足三里穴,以达防病、截病之效。
2、《伤寒论》灸法的应用规律
《伤寒论》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虚证、寒证、阳衰阴盛证。
2.1 灸法多用于三阴经病
《伤寒论》涉及灸法治病者共7条,其中少阴篇3条,厥阴篇3条。只有第117条1条原文属太阳篇,也只是用灸法治疗误用烧针后,针处被寒,出现核起而赤的变证,而不是用于治疗太阳本证。于此可见,《伤寒论》之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是其规律之一。
2.2 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实证、阳衰阴盛证
2.2.1 阳虚阴凝,用灸法助阳消阴:《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是肾阳虚衰,督阳不充,寒湿阴邪凝滞肌肤骨节的证候,用灸法,取其助阳消阴、祛寒湿之功。
2.2.2 阳虚气陷,用灸法升阳举陷:第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是肾阳虚衰,阳不摄阴,又伴阴血不足,气机下陷,一派虚寒之象,用灸其上部穴位的方法,取其助阳祛寒,升阳举陷之功。注家多认为当灸百会。
2.2.3 阳虚阴盛,用灸法加回阳救逆:第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是阳衰阴盛,正不胜邪,用灸法助阳祛阴,回阳救逆。第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为阳气衰微,四末失温,阴血不足,脉搏不续,用灸法回阳救逆、祛寒续脉。
2.2.4 阴盛阳郁,用灸法通阳达外: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是阴寒内盛吐利暴作,使阳气一时不能接续,而见脉不至,用灸法祛寒通阳,使阳气外达。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张路玉《伤寒缵论》说:“以其脉促,知为阳气内阻而非阳虚,故但用灸以通其阳”,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说:“手足厥逆而脉促者,非阳之虚,乃阳之郁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阳外出”,可见此处用灸,又有通阳达外之效。
以上阳虚阴盛、阳虚气陷、阳虚阴凝、阴盛阳郁诸证,皆属虚寒证,且不乏重症、急症,此处用灸,除助阳消阴外,也寓有急救回阳之意,体现《伤寒论》在急症中也用灸法的规律,急救所用穴位,据注家见解,百会、大椎、气海、关元、神阙、太溪、复溜、涌泉等皆可酌选。
2.2.5 寒闭经穴,用灸法祛寒通经: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灸其核上各一壮”,成无已《注解伤寒论》说:“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灸核上,以散其寒”,章虚谷《伤寒论本旨》说:“针处被寒,寒闭其经穴而核起……先灸核上,通阳散寒”,可见此处只灸一壮,只是在于祛寒通经而已。
3、《伤寒论》针灸取穴原则
从《伤寒论》针灸疗法的诸原文中,可以体现出其强调循经取穴、善用局部取穴,重视选特定穴,注重辨证取穴这4大原则。
3.1 强调循经取穴
《伤寒论》在有些条文中,只强调针灸能选择的经脉,而并不指出具体穴位,如第8条的“针足阳明”,第292条的“灸少阴七壮”,第343条的“灸厥阴”。这体现了重经胜于重穴的思想,无疑是“循经取穴”和“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思想的先导。再如108条治疗肝乘脾,109条治疗肝乘肺,皆选肝经募穴期门,以泻肝之实。因二证皆为肝量所致,选期门显然是循经取穴原则的体现。
3.2 善用局部取穴
第117条用灸法直接在误用烧针而致的核起而赤处施灸,是局部取穴的范例。第24条用刺颈部的风池、风府穴,并配合药物以治疗太阳病头痛项强,也是局部取穴。142条与171条,治太阳少阳并病,症见颈项强而眩,心下痞硬,刺大椎、肺俞、肝俞,应当说既有局部取穴的思想,又有循经取穴的思想。可见局部取穴显然是《伤寒论》针灸选穴的重要原则之一。
3.3 重视选特定穴
《伤寒论》针灸疗法诸条,明确提到穴名者有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和期门。风池是足少阳、阳维之会;风府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期门是肝之募穴,又是足太阴、足厥阴、阴维之会;而肺俞与肝俞,则是背俞穴。可见皆是特定穴。特定穴具有特殊治疗作用,《伤寒论》重用特定穴的原则于此可见。
3.4 注重辨证取穴
《伤寒论》第108条治疗肝乘脾,109条治疗肝乘肺,143条治疗妇人中风继发热入血室,216条治疗阳明病热入血室,病相异,症状亦不相同,但皆取刺期门之法,乃因从辨证角度看,皆属肝经实证。从而提示《伤寒论》注重辨证选穴,治病求本。
4、《伤寒论》所涉及的针灸方法
《伤寒论》中所涉及的针灸治疗方法有针刺法、灸法、针药并用法和灸药并用法,在针灸禁忌及误治变证中还涉及到烧针法与温针法。
4.1 针刺法
针刺法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在针刺法适应症的10条中,除第8条的“针足阳明”用“针”字外,其余9条皆用“刺”字。一般认为,“针”与“刺”无区别,即用毫针刺入经穴。
4.2 火灸法
火灸法既是《伤寒论》治病的手段,也见于误灸变证诸条文中。从第117条“灸其核上各一壮”、第292条“灸少阴七壮”、第325条的宋臣校注云:“《脉经》云灸厥阴可五十壮”等文字看,《伤寒论》所用灸法,当是用艾炷的直接灸法,因而其灸量才以“壮”记。
4.3 针药并用与灸药并用法
针灸与方药并用,可以提高疗效,被历代医家所重,而《伤寒论》可为运用此法的先驱。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是言在太阳病桂枝汤证中,如病重药轻,初服桂枝汤不足以使邪得解时,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脉以泄风邪,再服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如此针药并用,则使祛邪之力倍增。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是对少阴阳虚外寒证在用附子汤温经祛寒除湿的同时,配合灸法以壮元阳、消阴寒,使疗效更佳。
4.4 烧针与温针法
在《伤寒论》中,“烧针”见于第29条、117条、118条、153条;温针见于第16条、119条、221条、267条,皆述误用此二针法后之变证与坏病,而非用于疗疾。有人认为烧针即温针,指在针刺过程中,烧灼针柄以加温的一种治疗方法。考《素问》、《灵枢》皆有“燔针”,《灵枢》又有“焠刺”,而无烧针、温针之词。明人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火针即焠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一针之后,速便出针,不可久留,即以左手速按针孔,则能止痛”,又载:“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因此有人认为《伤寒论》中之烧针即“火针”,也就是《素问》、《灵枢》中的燔针、焠刺,而温针应是针穴上后以艾灸加热针柄之法。以上两种认识,孰是孰非,尚待进一步考证。
5、《伤寒论》针灸疗法禁忌
《伤寒论》中涉及到针灸禁忌证的原文共有16条,并大多记述了误用针灸后的变证,有的原文还提出了救误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烧针、温针法禁用于太阳表证、少阳不和证、阳明经热证及里虚证,灸法禁用于表证、热证和阴虚内热证,火疗诸法(含烧针、温针、灸法)禁用于太阳表证、表证兼阴虚、风湿病、阳明病以及少阴阴虚内热证等。
5.1 温针、烧针禁忌证
5.1.1 禁用于太阳表证:太阳表证,治当辛温发汗,而温针、烧针多用于沉寒固冷、气血瘀痹之证。对于太阳表证,其无外散之力,火热反易内攻而使变证丛生。如第16条“太阳病三日……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第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皆是太阳病误用温针、烧针后所引起的坏病与变证。
5.1.2 禁用于少阳枢机不利证:少阳受邪,多见胆热气郁、枢机不利,治当用柴胡汤类和枢机、解郁热,如误用温针、烧针,即是以火攻热,必生变证。如第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即是明证。
5.1.3 禁用于阳明经热证:阳明经中有热,当解之清之,若用温针、烧针,亦属火上浇油,以火助火。如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加温针,必怵惕”,即是阳明经中有热,误用温针后,助热伤心神而成怵惕不宁等变证。
5.1.4 禁用于虚证:烧针、温针为祛寒实而设,有泄实攻邪之效,故若阴阳气血诸不足,自当忌用。如第153条“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阳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是言阴阳表里之气皆虚,误用烧针后使变证丛生;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是言阴阳俱虚之人误用烧针后的变证。
5.2 灸法禁忌证
5.2.1 禁用于表证:灸法有温经、祛寒、通阳之效,但无发汗之力,故表证宜以汗解者,当禁灸。如第116条“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即是表证误灸后,邪闭体内,使气血不行之变证。
5.2.2 禁用于阴虚内热证:阴虚内热,治当滋阴清热,而灸法火力虽微,却有伤阴助热之弊,故当禁用。第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十分明确地阐述了阴虚内热证禁灸的道理。
5.2.3 禁用于热证:灸法属火疗范畴,有增热助火之弊,故热证自当禁用。第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即记述了实热证误用灸法而造成了咽燥吐血的变证。
《伤寒论》除记述了上述温针、烧针、灸法的禁忌证及误用后的变证外,还涉及到了火疗的禁忌证。如第111条、112条指出太阳表证禁火疗;第113条言太阳表证兼阴虚禁火疗;第6条言风温禁火疗;第200条论阳明病热盛禁火疗;第284条述少阴阴虚内热、水热互结证禁火疗。因火疗包括温针、烧针、火灸、火熨、火熏诸法,故火疗禁忌证应视同温针、烧针及灸法禁忌证。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涉及到针灸的应用规律、取穴原则、使用方法以及禁忌等内容,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