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后,李自成打开明朝银库,感叹:终于明白明朝为何灭亡
公元1627年,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去世,朱由校给后人留下最大的两个特点,第一是宠信宦官魏忠贤,第二是喜欢木工手艺,因此被人戏称为“木匠皇帝”。朱由校无子,传位于亲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崇祯帝。崇祯自诩为“明君”,没想到大明200余年江山会在他手中断送,以至于崇祯到最后还对大臣们感叹:朕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
其实,崇祯继位的时候,明朝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当时面临4大问题:第一,国库空虚,甚至连官员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第二,天灾不断,明末处于全球小冰河时期,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来,让朝廷应接不暇。第三,宦官当权,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在明熹宗时期几乎为所欲为,党羽遍及朝野。第四,外敌环伺,从万历末期开始,关外的女真就成了朝廷的大患,军饷的负担都已让朝廷不堪重负。
崇祯帝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做了两件他认为非常正确的事情:首先,从崇祯元年起,崇祯下令全国上下节衣缩食,节省开支。崇祯自己以身作则,连衣服都然皇后缝缝补补再穿。有一次,崇祯的内衣袖破了,为了避免在朝臣面前尴尬,他特意将内衣的袖子塞回去做掩饰。同样,他的后宫不吃山珍海味,每日粗茶淡饭,这种行径,确实感动。
其次,崇祯韬光养晦,瞅准时机,扳倒魏忠贤。魏忠贤这个权倾朝野的宦官轰然倒台,让阉党彻底失势,260多位阉党骨干成员,全部处死或囚禁,让那些朝臣们格外清爽。
崇祯诸多行为,看起来确实不像亡国之君,但在明朝的症结,不是崇祯之力就能轻易解决的。李自成揭竿而起,以“均田免赋”为口号,天下百姓纷纷响应,大顺军势如破竹,崇祯帝手足无措,此时,袁崇焕、孙承宗等人都已不在。而洪承畴、曹文诏、卢象升等人如走马灯一样,被崇祯频繁更换,当太原失手,崇祯能指望的,便只有关外吴三桂了。
崇祯十七年,崇祯诏令天下兵将来京师勤王,并且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吴三桂火速入京。但吴三桂面临困局,首鼠两端,开始向崇祯提条件。吴三桂的大军,从关外到北京,光军费都需要100万两以上,而且,朝廷之前还拖欠了大量军饷,所以,吴三桂想崇祯要钱。其实后人分析,吴三桂要钱这件事虽然不是忠义之举,但他算的这笔账还是非常切合实际情况的,确实长期未发军饷。但当时明朝国库中只有40万两银子。有大臣建议,让崇祯从内库中出这笔银子,结果被崇祯拒绝。
何为“内库”,说白了,户部账上的银子,称为国库,而崇祯自己大内的私房钱则成为内库。崇祯当时向大臣们哭穷说:“累年征战,内帑业已用尽!”崇祯的意思很明确,我一点私房钱都没有了。既然崇祯自己不愿意掏钱,那大臣们募捐吧。这些口中常说“精忠报国”的大臣们,却都纷纷退却,有的甚至私下里将财产转移到乡下了。最后,崇祯逼国丈周奎捐出10万两白银,其他大臣才纷纷出手。
实际上,吴三桂本身对于勤王救驾之事就心存疑虑,再加上崇祯为了捐款之事拖延许久,当吴三桂的大军来到玉田,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城,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出,吴三桂开始另谋出路,在李自成和皇太极之间,继续谋取政治利益。
当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国库确实一贫如洗,但崇祯的内库却仍有近3000多万两白银,还有100多万两黄金。可想而知,李自成对着崇祯的私房钱感叹:难怪明朝会灭亡。
据明朝管理节慎库的官员赵士锦在他的《甲申纪事》中回忆:
自万历八年以后,内库银尚未动也,库银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贼载往陕西。
也就是说,崇祯的内库有大量的真金白银,因为不舍得拿出来,都归了李自成。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因为清军入关,李自成火速将崇祯的私房钱运往陕西,后来又转移到湖广。后来李自成失势,命人将这笔银子秘密藏起来,作为复国的宝藏,多这就是“李自成宝藏”的来由,实际上,李自成的宝藏,还是崇祯省吃俭用的私房钱。大敌当前,崇祯如此抠门,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明朝之亡,崇祯难以脱罪。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