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平:如何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应用迁移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

当下,谈到教育就离不开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讨论。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而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时才表现出来,这意味着教学的目的之一应该是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真实情境中。这也是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应用迁移的一个原因。

另外,学生不再被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到原有的经验和迁移,而学习本身具有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思维性等特点,因此,当前关于学习的研究十分重视原有经验的迁移和应用。

知识的应用迁移:理解概念和规律

应用迁移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将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真实情境,迁移到其它领域,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以不同形式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

落实知识的应用迁移,首先要理解知识,包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两个方面。

对概念的理解需要回答:为什么引出这一概念?怎样得到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这一概念与其它概念的关系是什么?与相关规律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应用?概念和规律怎样形成结构等。

我们要真正地理解一个概念,不能仅仅理解概念是什么,怎么用,还是要理解它的来龙去脉。

也就是说,理解概念需要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知,建立概念的思维方法,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某一概念与相关的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规律的关系,并应用概念及相关规律解释真实情境中的现象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对于规律的理解,首先要掌握规律的形成过程。明确规律的三个特点:

一是规律一般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二是规律一般反映了相关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是任何规律都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此外,要理解科学规律的真正含义、适用条件和范围。让学生搞清每一规律与某些概念和其他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规律结构,从而在整体上把握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的应用迁移还包括问题的设计,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理解学科或者是领域的素养;了解学生理解知识所可能的障碍;设计问题情境。

PISA项目2012年科学测评的情景分类分为健康、自然资源、环境、灾难、科技前沿。这些情境包括三个层级,即个人的、社会的、全球的。这些情境可以帮助我们对学生进行测评,进而帮助更好地进行教学。

方法的应用迁移:理解学科方法,运用于问题解决

关于方法的应用迁移方法是指为了获取某种东西和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行为方式,是组成能力的一个关键的要素。

方法的应用迁移首先要理解一般方法与领域或者学科方法,其次是将方法应用于问题解决,然后迁移到新的情境。

1

理解一般方法与领域或者学科方法

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总结出这个学科的一些基本的方法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数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逻辑学中的方法如分析法(包括逆证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穷举法等。

二是数学中的一般方法。例如建模法、消元法、降次法、代入法、图象法(在代数中常称图象法,在解析几何中常称坐标法)、比较法、向量法、数学归纳法等。

三是数学中的特殊方法。例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公式法、换元法(也称之为中间变量法)、拆项补项法(含有添加辅助元素实现化归的数学思想)、因式分解法、平行移动法、翻折法等。

语文学科的方法种类众多。

表达方式方面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等。

2019年在西安举行的思维型教学大会上,著名作家梁衡先生做了一个报告,当时他就说到,语文教学要有公式。

关于写作,梁衡先生总结了他写作的“秘笈”为“三层五诀”。“三层”包括描写美、抒情美和哲理美。“五诀”包括形、事、情、理、典。

“形”是指描写事物的静态形象;“事”是叙述故事的动态经过;“情”是指抒发作者的感情;“理”是指文章说明的道理;“典”是指增加典故。这一秘笈既反映了写作的方法,也指出了衡量文章水平的标准。

由于科学最主要的特点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因此,科学学科的方法主要以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为主导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比值定义法、隔离体法、建模方法、等效代替方法,以及内外转化、动静转化、变量与常量的转化、曲直转化、无限与有限的转化、数形结合等策略。

其它学科法的方法如地理学科中有遥感方法、系统方法、模拟方法、数学方法、地图方法等。历史学科有考据法、计量史法、述学方法、比较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跨学科史学方法等

2

应用于问题解决

在方法的运用上,我们潜意识会把这些方法运用于问题解决。而问题的解决有以下几个过程:

明确问题: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明确问题,但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学中,问题往往不明确。问题不是要来做什么,而是明白其中到底要问什么,界定问题后,在这一基础上探求解法。

探究解法:这非常重要,同时也最具创造性,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验证结论、讨论反思:做完题之后不能做完就完了,要让学生检验结论,再讨论反思。

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始终监控着学生的解题,也始终在调用大脑中的学科和跨学科结构。如果结构不合理,大脑中也没有存储知识,就没办法解决问题。

现在的学习不是说题做得越多越好,如果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就做题,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学习可能需要做题。但是做题本身不见得一定在学习,因为不思维就没有学习。

所以建议教师不要布置太多的问题,题目太多可能会导致学生为了完成题目而没办法学习。

3

迁移到新的情境

我们在进行方法迁移的时候,除了把这个方法用于解决问题外,还要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按照方法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结合教学需要,我们将方法分成三级水平:一般方法、领域方法和学科方法。

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维方法等都属于一般方法

领域方法是指适合由几个学科组成的一个领域的共通方法。

学科方法指在学校开设的单一学科所具有的特有的方法。

比如生物学特别强调分类,因为动植物的名字很多,如果不加以整理分类的话,就很难深入理解,所以生物学中的分类学就成为了很主要的方法体系。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分成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方法之间的迁移,如学科内某一具体内容迁移到另一对等的内容,如代数学的方法迁移到几何学,代数和几何和统计之间的互相的迁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迁移、领域与领域之间的迁移等。

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的方法之间的迁移,如学科与领域之间的迁移,比如说语文迁移到语言领域,道德与法治迁移到人文与社会,音乐迁移到艺术领域等。

垂直迁移有两种情况:

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如从学科迁移到领域或者从领域迁移到一般;

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如从一般迁移到领域或者从领域迁移到学科。

理解态度,在迁移中形成必备品格

知识和方法是人们最关注的,但是态度是学生形成必备品格的关键因素。应用迁移是态度形成的重要的途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态度,就要通过应用迁移。

首先,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具有对象性和概括性。个体通过具体的活动,接触到某一些具体的对象,对每个具体的对象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再通过迁移和概括,形成对一类对象的正确的、积极的态度。

其次,态度具有内在性与稳定性,其形成的主要途径是认知---情感----行为反应倾向。

认知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的认知与评价,是态度得以形成的基础。对于同一对象,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认知,有些基于正确的信息或者认知,有些则基于错误的信息或者认知;有些评价是积极的,有些评价则是消极的。

情感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取向,也就是态度对象是否满足个体的主观需要而引起的内心体验,产生于认知的基础上,表现为喜爱或者憎恨、亲近或者疏远、热情或者冷漠、积极或者消极等等,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行为反应倾向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可能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倾向是产生行为的准备状态和前提条件。行为包括人们想要对某一态度采取的行动的意向,但意向不一定会发生实际行动。

个体需要通过不断的思维(认知的核心)加工,理解对象及其价值,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倾向。

因此,态度的形成必须依赖于三个方面:

一是真实情境的活动;

二是积极的思维;
三是应用迁移和概括。

教学过程中,知识(包括概念和规律)、方法和态度不是分离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在某一活动中一般会同时形成知识、方法和态度。同时,知识、方法和态度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随着情境复杂性的提高而不断提升。

综上,教师在落实应用迁移时,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相关性:与所学内容相关

典型性:选择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和思维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实践性:联系实际,突出真实问题情境

全面性:包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迁移,包括迁移到本学科领域和其他学科领域。

总而言之,应用迁移是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知识、方法和态度应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和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以及迁移到其他学科和领域中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它一方面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检验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作者 | 胡卫平

整理 | 喻林娅

编辑 | 王璐

统筹 | 孙习涵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