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盂的演变
吴、晋时越窑大量烧制青瓷唾壶,造型为洗口,短颈,丰腹平底。宋代定窑、龙泉窑、越窑都有制品传世,造型变为由下、下两截组成,上部为盘形,下为扁圆腹,浅圈足。北方宋墓壁画有仆人手捧唾壶的形象。
为敞口,束颈,圆鼓腹,平底,有圈足或假圈足,有的带盖。三国西晋时,肩腹部多饰网格带纹、联珠纹、铺首等,东晋南朝时,有的在器口点饰褐彩,器身多无纹饰,唐末至宋代,或在器身刻莲瓣纹。
渣斗,又名奓斗、唾壶,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晋代,用于盛装唾吐物。如置于餐桌,专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
其特点是侈口,高颈,鼓腹,短足,口径可与腹径相等或稍大,颈的高度约占全器的二分之一。当奓斗作为实用器使用时,其功能相当于唾盂。玻璃奓斗只有清代才有,并且流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嘉庆以后虽有,但品质已差得远了。
| 晋代 |
1.西晋太康七年越窑青瓷唾壶
浅盘口,短颈,斜肩,圆鼓腹,圈足外撇。釉色青中泛灰,釉面不甚均匀,器内及圈足内壁无釉,足沿均匀分布六个泥点支烧痕。肩、颈部饰一条花蕊纹,网纹,沿纹组成的装饰带,并贴有三个等距的铺兽衔环。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2.东晋青釉唾壶
唾壶洗口,短颈,垂腹,平底。里外满施青釉,底有支烧痕。
唾壶又称“唾盂”、“渣斗”、“唾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盛放唾弃鱼骨或兽骨的容器。安徽阜阳双古代西汉汝阴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阴侯唾器六年女阴库訢工延造”等铭文。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时颇为流行。三国至西晋时的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则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东晋德清窑黑釉唾壶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时期烧黑釉瓷的瓷窑以浙江德清窑最为著名,经科学化验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达8%左右,故烧成后,釉面产生色黑如漆的效果。从这件唾壶的胎釉特征看,亦应属于德清窑制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4.南朝时期越窑青瓷唾壶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5.北朝(北魏)青瓷唾壶
器型浑厚大气,盘口,长颈,溜肩,扁圆腹,高圈足,施釉到足,胎质细腻坚致,白中泛青黄色,釉质晶莹润泽。产自南朝,是南方青瓷的优秀代表,反映出北魏时期南北方之间日益深入的文化交流。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
| 隋代 |
1.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于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出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隋代青瓷继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此唾壶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为戳印,花纹简洁浅显而疏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唐代白釉唾壶(带盖)
盘口,束颈,扁圆腹,饼足,莲苞钮盖,盖钮内凹。整器施白釉,釉下施化妆土,外壁施釉不及底,积釉处泛浅青色,釉面有细碎开片。胎质白而细腻。白釉最早出现于北朝,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了最早的一批白瓷,早期白瓷釉色多泛黄或泛灰。
首都博物馆藏品
3.唐代青釉唾壶
盘口,弧壁,短直颈,圆鼓腹,平底圈足,釉不及底。施青黄釉,胎体坚质,呈浅灰色。
唾壶为古代承唾之器。此唾壶造型端正,线条流畅优美。
广西博物馆馆藏
| 唐代 |
1.唐代越窑青瓷唾壶
1999年重庆市奉节上关遗址出土。敞口,斜直壁,束颈,鼓腹,平底。整体造型上大下小的漏斗形。通体施青釉,青中泛绿,釉均工细,造型规正,釉不到底。整体素面无纹,器型丰满、浑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
2.唐越窑青瓷唾壶
浅口盘,沿外侈,细短颈,圆鼓腹,浅圈足,内外满釉。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3.唐代白瓷唾盂
唾盂上部为浅盘状,细颈直而短,腹扁圆,玉璧形圈足。此器虽小,但造型工整,制作精巧。胎质洁白细腻,结构紧密。釉色雪白、莹润。具有典型的邢窑特点。
陕西博物馆馆藏
4.唐巩县窑白釉唾壶
山西省博物院馆藏
5.唐青釉唾壶
盘口,弧壁,短直颈,圆鼓腹,平底圈足,釉不及底。施青黄釉,胎体坚质,呈浅灰色。唾壶为古代承唾之器。此唾壶造型端正,线条流畅优美。
广西博物馆馆藏
6.唐代黑釉渣斗
亚洲协会 约翰·洛克菲勒夫妇珍藏
| 五代 |
1.耀州窑青釉刻莲瓣纹渣斗
碗式口,束颈,鼓腹,圈足。裹足支烧,足上有六块支烧痕。腹部凸雕三层仰莲瓣纹。胎质细腻,呈浅灰色。通体施青绿色釉,釉质浅淡透亮。其做法是将敛口碗去底保留圈足,卧于罐直口内,粘合而成。
首都博物馆藏品
2.五代衡州窑青瓷唾壶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
| 宋代 |
1.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
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见唾盂多为宋代品种,当时南北方各窑普遍烧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致,釉色纯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窑白瓷精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北宋定窑紫釉描金缠枝纹渣斗
一说渣斗是宋代宴席桌上盛装鸡骨鱼刺的用具。元人笔记有“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的记载。此件渣斗器型较小,接胎痕迹明显,上部盘口描金缠枝莲纹饰脱彩。
观复博物馆馆藏
3.北宋青白瓷唾壶
湖州市博物馆藏
4.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渣斗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5.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渣斗
此件器物撇口、鼓腹、圈足。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莹澈明洁,清新雅致,远胜于一般青釉,可与翡翠媲美,尤为难得。渣斗,又名“爹斗”、“唾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器物,起源于晋代,用于盛装唾吐物。
观复博物馆馆藏
6.南宋南宋漆渣斗
南京博物院馆藏
7.南宋银渣斗
邵武市博物馆馆藏
8.宋代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
商洛市博物馆馆藏
| 辽代 |
1.龙泉窑白釉渣斗
此器上大下小,口径大于腹、底径。上部敞口,浅腹,弧腹斜收,呈喇叭口形。下部圆鼓腹,圈足。胎体较薄,胎质粗糙坚实。通体施白色透明釉,釉色白中泛黄,有明显的旋坯痕。器物造型规整,精巧秀美。
首都博物馆馆藏
| 金/元代 |
1.元代钧窑玫瑰紫渣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明代 |
1.明青釉开片瓷渣斗
南京博物院馆藏
2.明代宜兴窑仿钧天蓝釉方渣斗
渣斗呈方形。撇口,阔颈,鼓腹,圈足。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仿钧天蓝色釉,四面正中对称位置有凸起弦纹,四角呈委角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明代铜渣斗
南京博物院馆藏
4.明早期钧窑渣斗
大英博物馆藏
5.青花海水纹渣斗
广西博物馆馆藏
6.明正德黄釉绿龙纹渣斗
大英博物馆馆藏
| 清代 |
1.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渣斗
南京博物院馆藏
2.清乾隆绿玻璃渣斗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清嘉庆粉彩番莲纹渣斗
国家博物馆馆藏
4.清同治黄地红蝠金彩团“寿”字渣斗
渣斗撇口,阔颈,鼓腹,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黄釉地上书写金彩团“寿”字,间以红彩蝙蝠纹,疏密随形变化。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红彩楷书“同治年制”双行四字款。
渣斗的功能相当于唾盂。这件寓意“福寿”的渣斗应当是为庆祝慈禧太后寿辰而烧造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5.清光绪黄地粉彩寿桃纹渣斗
江西省博物馆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