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菜的待客之道
30年前,上海的郊区还没有撤县设区,从郊区到市区,一路要乘“巨龙车”长途跋涉。因为出行不便,所以市区的远房亲戚们总要趁着清明节回乡扫墓,顺便回来看望一下家中的长辈。那会儿也不时兴下馆子,尤其在我们乡间,亲朋好友难得来一趟,总要在家里八仙桌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圆桌,鸡鸭鱼肉、时鲜蔬菜,摆得满满当当,而且满桌十之八九都是大鱼大肉,可谓实实在在的“硬菜”,时蔬小菜只是间或点缀而已,惟其如此才不枉待客之道。
为了不怠慢客人,母亲在清明节前两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她一般会先拟一份当天的菜谱,不是落在纸上而是在自己的脑海中。作为一个经常下厨的主妇,招待客人吃什么,烧哪些样式,这时节有啥时令菜,客人喜欢吃什么,心中稍一盘算便已了然于胸。
食材必须当天一大早去市场采购新鲜的。去之前,母亲会和外婆小声对一下菜谱,就像考试前一刻生怕忘了以前背的内容,再温习一下,做到心中有底。等到所有食材买好、备齐,大家便忙碌起来。杀鸡斩鸭、洗鱼切块、剪虾须、划鳝丝、生煤球炉……那时菜场售卖的全是活鸡、活鸭,需要自己在家斩杀清理,十分麻烦。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家在清明节宴客时主打的几道菜:白斩鸡、酱鸭、五香爆鱼、红烧肉、清蒸白水鱼、糖醋青鱼块、春笋塘鳢鱼、咸肉鳝筒、油爆虾、油氽虾饼子、田螺塞肉、清炒田鸡、黑鱼汤……红烧肉有时会替换成红烧蹄髈或者桂花肉,咸肉鳝筒有时也会换成响油鳝丝,黑鱼汤如果换成清炒黑鱼片的话,汤就是蛋饺肉皮三鲜汤。
鲜嫩的白斩鸡清甜适口,蘸着自制的混有姜蓉、蒜泥的鲜酱油,更加爽滑适口;酱鸭薄薄地覆着一层皮,原本厚厚的皮下脂肪早已融入鸭肉和酱汤,使得肉入味而不柴;爆鱼香酥味美,鲜咸中带着微微的酸,酸里又回味着丝丝的甜;红烧肉肥瘦相间,入口即化;清蒸白水鱼配上火腿片, 保留鱼肉原汁原味的同时带着火腿的咸鲜;春笋塘鳢鱼可谓“春天第一鲜”,汤白肉嫩,鲜美异常;油爆虾壳脆、肉嫩,又鲜又香……每道菜都是真材实料,些许配菜起到了吊鲜的作用,绝不喧宾夺主,反而让主菜更出彩。每道菜都是家常做法,平实不繁复,却恰到火候,尽显食材本身美味;每道菜依照时令就地取材,让人品尝出独特的水乡风味。
客人说:“菜太多了,台子上都放不下了。”主人答:“没啥菜,多吃点,多吃点。”言谈中,主家的盛情和客人的心悦尽显其间。其实,饭桌上的“硬菜”已经超越了菜品本身的意义,氤氲着中华传统礼仪“诚、敬、纳、喜” 的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