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原文】《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方药】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甘草(炙)三两,干姜二两,半夏(洗)半升,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炮)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半升。若微痢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
【发挥】1.小青龙汤是著名经方,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多系统疾病,但主要用其治疗肺系疾病。仲景用此方治疗表寒兼水饮内停之证,疗效卓著,从古沿用至今。
2.小青龙汤证发病多在冬春季节 冬春两季气温较低,气候多变,春季主气为风,冬季主气为寒。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易伤阳气,在外出现一系列表寒之证,在内则易伤肺而致水饮不化,停滞体内而为邪。这与小青龙汤的发病机理相符合。深秋季节气候渐冷,气温降低,寒邪渐盛,人体易受病邪侵袭而发病。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盛,不易受风寒之邪侵袭,但是,若夏季乘凉饮冷太过,伤及阳气,仍会导致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
3.方证:咳嗽、喘、咳痰等是本方主症,痰以色白量多质清稀为主,淡白舌与薄、白、腻、滑苔为主要舌象。
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
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刘渡舟用小青龙的辨证六条:
第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目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第二,辨咳喘:可见几种情况,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则加重。
第三,辨痰涎:肺寒金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凉。
第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第五,辨脉象:寒饮水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第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关于小青龙汤的加减用药,仲景已有明训,此不一一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