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勿入歧途
基于新课程标准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来设计单元学习活动,这就须要守正创新,而不能固守成规。
当然,守正创新,是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或者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如果抛弃“守正”而一味创新,为创新而创新,则必然误入歧途。
请看下面的单元教学设计:
这个单元设计,看似有新意,其实很糟糕。下这样的断语,有如下理由:
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个单元对应的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课文是古今中外经典小说:
鲁迅《祝福》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蒲松龄《促织》
卡夫卡《变形记》
学习这些经典小说,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要着力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这五个经典文本,可学的内容极为丰富,诸如:
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生活批判性;
鉴赏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赏析场面、肖像、细节等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中伏笔与照应、烘托与对比等手法,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
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
…………
而以上单元设计,只着眼于所谓的“写实与写意”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来探究,真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学生即便完成单元设计中的学习活动,又会有多少收获呢?
二、玩弄概念,混淆是非
如果问:写实的作品有哪些种类?人们会想到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之类,绝不会想到小说。
如果问:小说的特点有哪些?人们会想到小说是虚构的、小说有三要素等等,绝不会回答小说是写实的。
如果问:“虚构”的反义词是什么?人们会回答“写实”。
课本单元导语中说:“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学习小说单元,自然要注重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和教育价值,把握文学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既然小说是“虚构”的而不是“写实”的,既然“虚构”和“写实”是一对反义词,那么,如果有人鼓捣出一个“写实小说”的奇葩名称你会不会觉得奇怪呢?这样只能让学生建构起来的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坍塌,对“写实”“虚构”等概念陷于混乱。
再说,“写意小说”这个名称同样不好。何谓“写意”?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六版缩印本2100页有如下解释:
写意 俗称“粗笔”。中国画中属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不求客观物象的形似而以简练的笔墨来表达对象的神韵和画家主观的意兴,故名。
“写意”是与“工笔”相对而言的。
其实,单元设计者不用“写实小说”与“写意小说”这两个概念,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有的小说按照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形态加以描写,显得真实;有的小说则加以变形夸张,显得荒谬怪诞。
在全国使用统编教材的新形势下,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须要慎重、严谨,否则就会误导广大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