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学-专栏】我的中学时代 / 作者:馨怡
我的中学时代
作者:馨怡
今天整理东西,无意间看到一张中学时代的照片,记忆的闸门瞬间被掀开,思绪像决堤的潮水,奔流着,飞涌着,不由将我尘封已久的往事重新拾起,再度感受那美好的青葱岁月……
时间聚焦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那是我的中学时代,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段时光,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71年,我小学毕业,刚刚度过了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便怀揣梦想,兴高采烈地来到麟游县兴国中学,被分在初一二班。
来到了新学校,走进新课堂,教室前面宽大的黑板上,14个耀眼的大字映入我的眼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用黄色粉笔书写的行书体,宛如金色的麦穗,在一片广袤的田野上随风摇曳,温暖静谧的午时阳光,透过窗户使教室显得格外宽敞明亮。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一位30出头的男老师怀里抱着一个备课夹子,轻盈地走上讲台。他中等个,两眼炯炯有神,神采奕奕,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全班同学的眼球。老师开始自我介绍:“我叫彭定远,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也是你们的班主任,这节课就从毛主席的这首词句开始讲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大致意思是:休说雄关阻挡如铜墙铁壁,如今我们红军要踏步而上,翻越天堑险隘,战胜一切困难……"。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洋洋盈耳,我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听着,仿佛周围的空气都在凝固。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无论你们从哪所学校来,无论你们以前做什么,从现在起,你们都要从头开始,走新长征之路,做社会主义新人……” 老师的语调不高,平和自然,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真是令人难忘的第一课!
在彭老师的一堂《白杨礼赞》课上,他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深情的讲解,不仅让我对白杨精神充满敬畏,更使我的语文课兴趣巨增。特别是令人头疼的复句关系,经过他的讲解,我豁然开朗,再复杂的句子,都能迎刃而解。最让学生头疼的是写作,尤其是写议论文,他总是先分析题目,然后帮着搜集论据,再指导我们如何论证,怎么样理清思路,既观点明确,又主题新颖,不落俗套。每次写作文,彭老师让我们先把草稿念给他听,然后针对性的提出存在的问题,再让斟酌修改。如此一来,我们的写作水平迅速提高,写作兴趣自然浓厚起来。
记忆深处还有一位教数学的张广老师,他和蔼可亲的教态,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方法,使我们深深地迷恋上了有趣的数学游戏。他总是在同学们为证明几何题而绞尽脑汁的关键时刻,随意的画出一道辅助线,就会让我们恍然大悟,轻松解答。每节课,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是李金存老师把我领进了英语世界,让我爱上了英语学习,她那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口语赢得学生们的称赞,我优异的英语成绩渊源于她辛勤的教诲。化学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实验操作,使我对化学性质印象深刻,对高锰酸钾的实验操作过程及其反应时的颜色变化记忆犹新。
现在我依然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出化合价表:"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还有物理老师,他有驾驭教材的非凡能力,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把抽象乏味的物理课上得轻松自如,特别是有关电路图和浮力的问题,讲解得极其细致耐心,使同学们茅塞顿开、眼前一亮。正是遇到了这些兢兢业业、乐于奉献、恪尽职守的好老师,才有了我们的今天!至今想起来内心深处仍旧充满着无比的敬意!
那时的中学时代正值"文革”后期,不仅停止了招生考试,还取消了初、高中的分段,学制统一缩短为4年。当时社会大动乱已经开始平静下来,学校“文革”的政治空气还是很浓的。后来政治课变成毛泽东思想课,音乐课改叫革命文艺课,生物改为“农基”(农业基础知识)物理和化学合并改为“工基”(工业基础知识)。
学校遵循“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教育方针,在“三学”——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运动指导下,几乎每学期都要集中停课劳动。
为了响应毛主席 “备战、备荒、为人民” 和 “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学校组织挖防空洞。记得在学校后面的城墙下挖了好几个战壕,野营拉练的警报一响,老师们立刻组织学生钻进防空洞。至今同学聚会时大家还互相取笑说:"我们曾经是一个战壕里滚爬出来的战友"。
学工活动是在校办工厂制作小喇叭,只需要把三个零件用胶粘在一起,然后加工外面的木头盒,也就是把五块三合板钉成一个无盖的盒子,刷上漆,喇叭放在盒子里就OK了。偶尔去附近的农械厂绕线圈、用游标卡尺测量物品的直径。学工劳动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享受了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农活动主要是三夏时间,到距离20公里的生产队帮助农民收麦子,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因为我们年龄太小,干活没有技巧,一连割了几天麦子,好多同学手上打起了血泡,手背和胳膊被麦芒扎了无数道血印子,累的腰都直不起来,晚上浑身疼的睡不着觉。真正尝试了劳动的辛苦,也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不但学工学农还学军。当时各个班级按照部队番号编排,我们班是一连二排。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天像解放军那样列队训练,还有投手榴弹训练,当然投的是教练弹。学校给每个班发了气枪和子弹,让我们练习打枪。还举行了一次射击比赛,我们班以一环之差取得了第二名。
各个学校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队员们热情高涨,利用一切时间刻苦排练,自己制作道具,表演内容和形式也通俗易懂,例如《洗衣歌》、《北京有个金太阳》等歌舞。学唱样板戏:《白毛女》、《红灯记》。还自编自演了一些节目:《赶猪》、《送公粮》等。经常巡游演出,慰问贫下中农。工厂、农村、县中队,哪里需要到哪里去,群众特别喜欢看。一些歌曲非常容易上口,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听一遍就记住了。每年全县组织一次文艺汇演,最后统一评比发奖。
高中时期,各个学校搞勤工俭学,兴办学校农场。我们的校办农场建在河对岸的山上,主要种玉米。待玉米出苗后,各班轮流每天派两个同学去看护。夏天的中午特别炎热,各种小动物频繁出没,加之山鸟的叫声,让人感到阴森恐怖。隔三差五还要上山砍柴烧炭窑。学做砖坯、烧砖窑,一天24小时分组轮流值班,我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干这些活的确力所不及,所以天天盼着这一切尽快结束,回到教室安安稳稳地上课学习。我们也经历了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批判会、写批判稿、办批判专栏。
虽然那个年代荒废了我们的学业,但也得到了锻炼和磨砺。使我们对历史、对国家、对社会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历练为我们的人格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受益终生!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作者简介:
馨 怡:原名:孙小兰,女,陕西宝鸡人。1980年师范学院毕业,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有三十五年高中英语教学生涯。曾获得《中国中学生英语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老师奖、陕西省电子厅"优秀教师"、宝鸡陈仓区"教学能手"等称号。论文多次在国家级刊物《中学英语之友》、《中学生英语园地》上发表,现已退休。闲暇时喜欢写点东西来娱乐放松心情。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中师生-专栏】回忆我的民师生活之:校园与食堂 / 文:史恪仁
【震惊】嫌父母管教过严,孪生姐妹三次策划毒死父母! 悲剧的背后让万千家长反思...
老师是万能的吗?某县教育局令各学校教师承包池塘巡检,如出学生溺水事故将追究巡检教师的责任!
安徽省教师招考遇冷:当没人愿意去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教育界的“彭宇案”?: 北京某大学教授课堂批评学生玩手机, 被学生诬告宣扬“精日言论”受学校行政记过处分!
【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教师文学-专栏】睡莲 / 作者:小微
【教师文学-专栏】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