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专栏】我爱沪语童谣/作者:陆梓玄;指导老师 张洁
我爱沪语童谣
上海市虹口区凉城第四小学三(3)班 陆梓玄
指导老师 张洁
“落雨喽,打烊喽,小巴辣子开会喽!开啥会?故事会,侬讲伊讲大家讲……”“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勒拉伐?勒拉嗨。问侬讨只小花狗, 侬来拣一只。汪汪汪!”这一首首脍炙人口沪语童谣不知道有多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唱过呢?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小囡,从小爸爸妈妈就跟我讲上海话,我会说一口标准的上海话。上了学后讲的最多是普通话,渐渐的我的上海话有些“洋泾浜”了,是学校的一次沪语童谣比赛让我重新操练起我的上海话了。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一的上午,我收到通知,被老师选进了沪语童谣的比赛小组,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比赛要求是选手必须要朗诵几首代表家乡语言的童谣。作为上海小囡,我肯定要用沪语参赛呀,当天晚上我就要求召开家庭会议,来商讨我这次的参赛童谣。爸爸妈妈说:“现在普通话儿歌,童谣满大街都是,可沪语童谣小朋友了解的不多,连在上海土生土长三十几年的爸爸妈妈也不一定讲得很标准,选什么童谣既有代表性,又能赛出水平呢?”我们全家展开积极的讨论,你一句我一句,气氛很热烈。讨论了老半天还是没个结果。
第二天爸爸妈妈又带我去了复兴路的石库门,那是爸爸小时候长大的地方,我们走在老弄堂里,看看那里的居民是怎么生活的,想找找灵感。弄堂九曲十八弯,像迷宫一样,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他们的楼梯笔直笔直的,阁楼很小,走的时候头要低下去的,他们的生活真是够艰苦的,但是这是市区,房价贵的很!逛了一天回到家已经天黑了,就在这时,一旁正准备睡觉的外婆哼起了小曲:摇啊摇,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汤圆搭年糕。”爸爸一拍大腿说:“对啊,就这首啦,《摇啊摇》。”我也笑眯眯的对外婆说:“外婆,今天您可帮了大忙啦,我想你每天晚上给我唱这首歌,歌里面的糖果我也要!”定下童谣之后我就心满意足的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拉着外婆给我训练,让外婆教我他们小时候的童谣,我越听越喜欢,越听越入迷。每天我们家都会传出我和外婆的沪语童谣声,还有我们俩的笑声。从此我爱上了沪语童谣,我自豪我是一个小小上海人!
作者简介:
一个热爱读书,喜爱音乐,热衷运动,活泼开朗,纯真善良,充满正能量的女孩。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教育界的“彭宇案”?: 北京某大学教授课堂批评学生玩手机, 被学生诬告宣扬“精日言论”受学校行政记过处分!
安徽省教师招考遇冷:当没人愿意去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深圳交警部门用“隆重表扬”强力回击吹毛求疵者:教育部门,你能如此霸气回应吗?
【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教师文学-专栏】睡莲 / 作者:小微
【教师文学-专栏】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