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有哪些危险信号?日常应该如何预防与抢救心源性猝死?

一、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信号有哪些?

尽管心源性猝死发病十分急骤,具有无法预期的特点,但是并不代表心源性猝死就完全没有任何的先兆。其实,心源性猝死在发病前是有警示症状的。掌握心源性猝死发病前的危险信号,不仅有助于识别突发性的心源性猝死,更重要的是,能更加及时地对发病的患者进行抢救,增加发病患者生存的机会。

在发病的数天、数周甚至数月前,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和乏力等症状,以胸痛症状最为常见。在大部分出现过这种危险信号的患者中,这些症状会在发病前的24小时内反复出现。而发病前,患者可能会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四肢冷汗、急性胸痛、胸闷乏力、头晕、嘴唇发紫等症状。

如果胸痛的感觉会辐射到左侧的肩膀、下颌、颈部和手臂,出现手指的麻木感,这都提示很可能存在心肌缺血的症状,如果这些症状通常会持续30分钟上,并且通过休息或者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后仍未缓解,则提示很可能存在心肌梗死病症的存在。

如果时常感觉心脏不规律地突突跳,甚至会出现心脏停搏而导致晕厥,则提示很可能患有心律失常。这些疾病都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应当被重视。

二、 心源性猝死应该如何抢救?

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如果骤停超过了十分钟,病人基本上没有生还的机会了,而80%的心脏骤停都是发生在医院外,而大部分病人都还没有进入医院进行抢救就已经死亡,因此,院外的抢救对于发病的患者的生存几率至关重要。

院外心脏骤停(OHCA)生存链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① 对心脏骤停进行快速有效的识别,并立即开启应急反应系统;

② 尽快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

③ 及时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除颤;

④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⑤ 心脏骤停后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

非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只要患者已经出现了意识的丧失,就应该立即开始心肺复苏,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在确定为心脏骤停后10秒内便开始胸外按压;

② 对成人按压的深度至少达到5cm,且频率能达到100-120次/分钟。

③ 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后再进行下一次按压;

④ 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如果要换人,应该将中断时间控制在10秒内;

⑤ 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⑥ 避免发生过度通气。

三、 心源性猝死应该如何预防?

1、 生活方式的调整

无论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基础疾病,都应该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例如学会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养成较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重,戒烟戒酒等。

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首先方法,它可以在几秒之内识别患者的心律失常,并自动放电进行除颤。这种除颤器可以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从而实现预防心源性猝死。对于有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手段。

3、 药物预防

尽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对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十分有效,但是由于设备价格昂贵,再加上很多患者对心源性猝死危险性的认识还不够,所以导致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应用十分不理想,而药物预防仍然还是预防的主要手段。β-受体阻断剂、胺碘酮、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有心脏病变的患者来说都是有效的预防药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