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发展史上最后的亮点 | 明代龙泉窑探秘
根据大窑枫洞岩考古发现,洪武、永乐二朝,龙泉青瓷与景德镇瓷器一样同为御用瓷器。除了在国内高端市场占有重要席位之外,这一时期的龙泉青瓷仍是主要的外销瓷品种,以主角身份参与世界经贸和文化交流,其产品流布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明早期龙泉窑是中国青瓷发展历史上最后的亮点。
洪武官器 青釉刻花龙纹盘
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
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据成化帝(明宪宗)于天顺八年正月二十二日发布的《即位诏》中令:“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造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从文献可以推断,在洪武至天顺年间,处州的龙泉窑就和饶州的景德镇一样,为宫廷烧造“定夺制样”的“供用器皿”,且至少天顺年间还有“内官”(太监)监烧。
大窑枫洞岩窑址全景
2006年9月到次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龙泉市博物馆联合对龙泉大窑枫洞岩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证实了龙泉窑于明早期烧造贡御瓷器的历史。此次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除窑炉遗迹外,还出土了包括碗、钵、盆、五爪龙纹盘残件、“顾氏”印纹碗、刻铭文窑具等。
青釉官字款火照 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
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其中,在大窑龙泉窑枫洞岩遗址发掘出土了刻有“官”字款的圆锥形火照等一些窑具,还出土了一件永乐时期刻花海涛双鱼纹“官”字洗,外底刻有一个“官”字,表明其为官器。同时发掘出土的一件垫托上划写“三样三个花;三样三个,内花一个;二样三个光;四样二个光;二样碗五个花”等文字。
洪武官器 青釉刻花玉壶春瓶
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
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明洪武、永乐时期龙泉官器的主要器型:有玉壶春瓶、梅瓶、执壶、大墩碗、折沿盘等。盘、墩碗、梅瓶的胎都比较厚;玉壶春瓶、执壶、小碗、菊瓣纹碗的胎比较薄。胎色较白,少数白中泛灰,胎质比较细腻。多次施釉,从断面看,以施三层釉为多,但一些器物内壁釉较薄,一般只施一层釉。釉色均匀莹润,质感成熟沉稳,以梅子青为主基调,也有粉青、灰青,少数呈黄色。每一类都分素面无纹与刻花两种,花纹相同的器型规格也基本一致。除梅瓶、玉壶春、执壶等器型削足垫烧外,大部分裹足施釉,外底部挂掉一圈釉,用来垫支具。
青釉刻花莲荷纹盘
现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
明初龙泉官器盛行胎装饰和釉装饰两种方法。胎装饰用刻花技法,题材除五爪龙纹外,多为植物花果,有牡丹、菊花、山茶、莲、月季、芍药、芙蓉等观赏花卉,有桃子、石榴、荔枝、樱桃、葡萄、琵琶、林檎等鲜美果实,又有松竹梅、芭蕉等与湖石组合的庭园小景,寓意祥瑞美好。刻花刀法娴熟、做工精细、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青釉刻花葡萄纹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从成化时期开始,龙泉窑不再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卷八《地理志·处州》记载:“价高而微课逐厚,自后器之出于琉田者,已麄陋利微,而课额不减,民甚病焉。”乾隆二十七年修《龙泉县志》也说:“明正统时顾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远甚,化治以后质粗色恶,难充雅玩矣。”
青釉刻花庭院芭蕉纹执壶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一时期中国瓷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景德镇一家独大,成为了生产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最高的窑场,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官窑也设立于此。其生产的青花瓷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主流产品,其他新颖瓷器制品也广受欢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明中晚期龙泉青瓷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淡出历史舞台,龙泉窑生产规模开始逐渐缩小。但是龙泉窑火并未断绝,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