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眼中的教室重构(一)
教室改造的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建筑师对于教学的了解,这历来被认为是教室改造的难点及真空地带。那么,在一位懂教育的建筑师眼中,教学空间重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建筑设计应如何呼应教育变革的需求?家具在环境中承载着什么作用?这里我们分享一位建筑师的观点。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提出了智慧教室的概念。与国内近年来各大高校探索智慧教室最大的不同是,国外大学的改造更加优先重视空间尺度和环境色彩对于人的行为和情绪的影响。而我国高校近年来的努力,更多是将注意力聚焦在IT及互联网技术、设备的升级上,军备竞赛般的设备及系统的大比拼在各大高校之间如火如荼。但在这一过程中被严重忽视的却是:承载这种教育模型巨大改变的人的行为及心理因素,会受到环境空间的重大限制与影响。这种忽视与我国美学与建筑学教育一直处于专业领域的培养而未能纳入通才教育之修养和审美的基础学科有着很大关系。
很多时候,有些高校即便考虑到了空间环境的影响,也往往更容易把改造设计直接交给装潢公司,甚至连设计费的预算都不会出现在财务预算的清单里。严重低估甚至忽略在教学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前期调研与空间设计的至关重要的价值。而造成的结果要么是无缘由地过度装饰和炫技,使得学习环境变得喧宾夺主般的散乱和喧嚣,要么是另外一种完全功能主义且毫无关怀的冷漠与乏味。
智慧教育的意义
回归到“智慧”二字,中文里,“智慧”二字贴切而清晰地表达着“日知而心慧”的教育本质。
我们的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特质?腾讯一丹奖基金会委托经济学人智库采访了包括耶鲁大学前校长、新西兰教育部长在内的17位教育界人士,总结出了6个未来教育需要着重培养的学生特质:
1.跨学科的能力,跨出目前的专业细分的条框,具备多领域综合技能;
2.创新和分析能力,未来,想象力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
3.企业家精神,培养勇于冒险、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格特质;
4.掌握数字技术,让学生适应未来与机器协作的工作环境;
5.领导力,团队合作、全局思考、使命感;
6.全球视野和包容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具备更宽广的发展潜力。
基于这样的目标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才会呈现一个自然亲和而充满生命与活力的大学教育新模式。
教育如何围绕这样的目标,在教学模型与评价体系上进行合理重建,在IT技术和硬件系统中进行有效配置,在教学环境与家具选型里进行专业设计,通过跨专业的协同与合作形成完整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是教育行业里正在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我们看来,任何空间都如同每个人一样,有着特定的气质和性格,在不同的场景里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感受与行为。
什么是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的定义将脱离传统教室的固定模式,能够在更广泛和更丰富的场景里支持各种教学、研讨、贡献、分享和自学与探究等多种多样的学习场景。
1.教室的形态和边界将更加模糊,其功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将以更丰富的空间形式呈现。
2.翻转课堂的兴起将从根本上改变集中授课的课时比例。学习时间和空间被打破、重构,老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创新地重塑出丰富的学习场景与模式。
3.智慧教室的空间环境将配合IT设备与智能控制更多地适应多种场景的应用。包括Wi-Fi覆盖和投屏、灯光控制、扫码阅读、远程互动等多元需求的全面响应。
4.智慧教室应该具备营造鼓励学习、引导探索、关怀体验等氛围的特质。
评价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的各类空间将与IT技术配合收集特定的行为数据,以反馈教学与学习乃至空间环境的效率与效果,进而有效地反馈指导并促进教学与环境的不断改善。那么,如何评价智慧教室呢?
首先,教学环境的设计能否引导和激发更多的学习参与和持续学习,是否能有效地提升教师及学生之间互动与交流,能否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而容易充满活跃的气氛,是评价环境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角度。
其次,如同优秀的工具型软件一样,好的教学平台和学习环境应该有更多的适应性和可延展性。不仅可以适应基础性的需求,也能适应更多元、更丰富的创造性应用。功能于不同系统间的互通程度,成为另一个评价环境及系统平台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此外,利用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将更容易也更清晰地评价环境空间和系统平台的使用强度与应用场景的性质,从而避免脱离教育与教学目标的哗众取宠与造作。
(本文作者先后从事过教育、IT行业、建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