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械师作战水平如何?装备差德军太多,对阵日军后打出了四个问题

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组成非常复杂,有所谓国军王牌的中央军,还有地方军阀的杂牌军,以及敌后抗日武装。

在这些抗日力量之中,早期实力最强的应属国军王牌"德械师",是中国军队前期正面抗战的主力之一。"德械师"是1930年代开始,在德国军事顾问建议下组织的军队,士兵全部装备德国武器,让德国教官训练。

30年代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时间是中德军事合作的蜜月期,国军准备用德国装备打造几十个"德械师",但是进度很慢,最后只有几个师称得上"德械师"。虽然称作王牌,但这些"德械师"在抗战初期的表现并没有让人太过惊艳,"德械师"在跟日军的交战中打得很顽强,自身死伤惨重,但却无法阻止日寇的铁蹄。

有人要问了:"国府真金白银打造的德械师实力不行,是不是德国人卖的军火太次?"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德械师"的装备到底如何,和德国的国防军及党卫军的差距又有多大呢?

一、钨砂买来的王牌军队

在近些年,网上经常有人吹嘘纳粹德国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帮助很多,举的例子就是国军几个"德械师"——36师、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税警总团。但是要知道,德国人不可能是慈善家,纳粹更对中国没有好感,所谓的"国际友谊"是子虚乌有的。中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合作期,其实就是一场买卖。

在民国时期,因为中国的国力很弱,工业基础可以说几乎没有,所以委员长为了增强军队势力,只能选择购买军备。

当时放眼世界,德国和苏联是中国采购军火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强大,武器装备质量好,价格也比较实惠。而此时德国正在工业复苏并且大量扩军,急需各种稀有金属资源,而中国出产的钨砂正是德国最眼馋的矿产。

当时的德国军队的装备大量依靠钨矿,德国装甲车的外壳、使用的穿甲弹、炮筒,以及飞机的耐高温零件都需要钨矿。但当时因为限制纳粹扩军,英美及其殖民地不向德国出口钨,德国才最后找上了中国。

1934年,德国对华贸易公司"合步楼"成立,中德两方达成协议,德国向中国贷款1亿马克,并出口武器装备、工厂生产线、设计图等等,中国则用钨砂还有一部分锡矿、锑矿支付。这场贸易持续了近十年,一直到抗日战争开始后才结束。

1937年,在日本的压力下,德国亲日派要求政府停止对华贸易,但是德国"合步楼"仍在偷偷卖武器,到了1939年才彻底中止。

二、重武器是"德械师"的痛点

关于德国出口的武器,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口径越小,数量越多"。

德国对中国出口最多的武器是轻武器,步枪、手枪、子弹是军火交易大头。至于轻重机枪,因为国民政府引进过德国生产线,所以捷克ZB-256轻机枪,以及马克沁重机枪都能在国内仿制。国民政府前后购买了超过十万支毛瑟步枪,几十万把驳壳枪,大量装备了中国军队。

除此以外,德国军用钢盔、迫击炮、小口径的战防炮也是国军采购的重点,但数量很少,每次都是几十门地买,难以大规模装备。

至于当时德军自己正在扩充的重炮、坦克、装甲车、战斗机这些东西,德军自己用都不够,不打算卖给中国。只有一些比较鸡肋的装备,例如"一号坦克"这种只装备机枪的坦克才卖给中国,但数量也只有可怜的14辆。

德械师从头盔到军装,武器都是德式的,训练也是德国教官上阵,总体上实力不俗,但是跟德国军队的装备差距仍然很大。

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国军"德械师"和德军国防军的装备,看看德械师到底差在哪里。

从陆军的基本单位来看,单兵装备上"德械师"和德军的装备差不多。起码在前期,两军的士兵都配备着毛瑟步枪,还有手榴弹、掷弹筒这些基本装备。但是到了陆军基本单位"连"这一级,两军就不是一个档次了。

国军"德械师"下面的一个连只有9挺轻机枪,重机枪很缺乏,每个步兵营只有6挺,一个连只有一两挺重机枪。而德军的一个步兵连就有12挺轻机枪,6挺重机枪。

至于德国最精锐的党卫军,一个连配备的重机枪就有28挺,比"德械师"一个团都多!

相比之下,德械师一个团才有重机枪24挺,迫击炮8门,在火力方面摸不到德国军队的屁股。

轻武器的差距其实还是次要的,"德械师"和德国国防军差的最远的就是重武器。火炮一直是抗战中国军队的短板,"德械师"一个师有12门75mm山炮,4门37mm的战防炮,根本比不上日本的一个联队。

此时的日军一个炮兵联队有36门75mm山炮,12门75mm野炮,这火炮数量已经是德械师的4倍。

而德国国防军的炮兵团实力更强,配备有105mm榴弹炮36门,150mm榴弹炮或加农炮12门,这都是大口径的重型火炮,无论质量和数量都碾压日军,更远超"德械师"。

国军"德械师"没有任何装甲力量,而德国普通步兵师都有45辆突击炮歼击车和装甲车,几十辆侦察汽车,上千辆大卡车。此外,德军还有火焰喷射器、反坦克枪、冲锋枪等先进武器,这都是"德械师"没有的。

有人评价,"德械师"的力量,只相当于一战的德军水平。

在淞沪会战中,国军70万人汇聚在上海,国军的4个"德械师"也投入了战场,但是伤亡惨重。 究其根本,"德械师"的火炮缺乏是最大的短板,日军一个联队就能抗衡一个精锐德械师,一个师团打几个德械师其实都没问题。

三、没有补给的德械师,最终埋葬在南京

淞沪会战的中国军队最后一败涂地,德械师全部上阵血拼,打光了家当。

87师和88师在闸北、江湾血战,当时上海只有日本海军陆战队的5000人,包围他们的是以"德械师"为核心的5万中国军队。

但是"德械师"的进攻非常困难,1937年8月14日,88师在进攻第一天就伤亡过千人,264旅旅长黄梅兴阵亡。

8月18日,36师终于从西安赶到上海,加入战斗。

8月19日,国军开始总攻,87师配合装甲兵团进攻杨树浦,但是国军缺乏步坦协同训练,坦克孤军作战大量被击毁,87师被打残。

8月20日-22日,进攻汇山码头的战斗开始,三天之内36师伤亡2000多人,216团团长胡家骥阵亡。三大德械师至此全部失去战斗力,离开淞沪战场去后方休整。

这次硬碰硬暴露出三个问题,就是"德械师"的火力差,协同作战能力差,士兵素质也不如日军,虽然士气高昂,但是最终难以抵挡强大的日军。

被打残的"德械师"又暴露出一个问题,跟德军相比,中国的"德械师"无法及时补充军备。德国人自己生产武器装备,部队打垮了还能重新组织起来。但是中国的德械师是打一次少一次,人没了,装备没了,士兵很难训练,装备也很难补充。

比如同为德械师的"税警总团",在上海血战3个月之后损失太过惨重,几乎无法重组,只好直接撤退到武汉。

德械师最惨烈的一战是在南京保卫战里。淞沪会战失败,南京已经是一座孤城,谁都知道孤城不可守,但是委员长为了国际声誉,决定让刚撤退下来的德械师打南京保卫战。

最终,36师、88师、87师、教导总队都被留在南京守城,但是主将唐生智既无斗志,又无能力,南京守卫战才打了12天,最后全线溃败。

在混乱中,除了36师整建制撤到长江对岸外,88师、87师、教导总队的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南京,成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刀下冤魂。

参考资料:《铁血雄狮——抗战前期的国民党中央军德械师》,谦辜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