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6000万人是这个姓氏,大宗祠却坐落在中山,还是醉龙舞发源地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于是对于他们来说,有个地方类似心中神殿般的存在——宗祠。这是中国特有的”国粹“,也是无数人的”中国记忆“。
在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的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生活着一个庞大家族或者几个家族交织而居,他们通常会建立自己的家庙宗祠祭祀祖先。慢慢地,宗祠成为了一种民间信仰,也成为了一种立体的地域文化形态。
走进祠堂,先祖们的一呼一吸仿佛近在耳边。他们的家常、他们的功勋、他们对后世子孙的期许都散布在家一样的宗祠之中,供后世瞻仰、追寻。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便将一腔乡愁好好地藏于宗祠,无论行至何方,他们都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因而,祠堂建筑一般都会比民宅的规模要大、质量要好。越有权势和地位的家族,他们的祠堂越讲究,厅堂高大、雕饰精细、用材上等……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可惜的是,60年代的运动导致很多北方地区的祠堂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如今北方已难见完好的祠堂。好在南方浙江、安徽、广东等地重视传统,有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
在广东中山,有一个设计精妙、历史厚重的黄氏大宗祠。
黄姓是中国的第七大姓,在全世界拥有约6000万人,中国有2300万人。众多省份中,广东又是黄姓族人最多的,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的19%,这从广州分布着近100座黄姓祠堂就可以看出来。
据说黄姓可是黄帝的后裔,黄飞鸿算是广东黄姓最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人物了。但遍数100座黄姓祠堂,能被称作大祠堂的却寥寥无几。凡联宗祭祀共同始祖的, 才可被称为大宗祠。
中山黄氏大宗祠位于中山市西区长洲村,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黄氏家族会在此祭祀祖先和先贤。
除了祭祀,每年四月初八,中山举世闻名的醉龙舞就会在黄氏大宗祠前进行。两支巡游队伍会相遇在黄氏大宗祠的门口,上演一出绝妙的“醉龙相遇”。那时的大宗祠,少了几分平日的冷清孤傲,热热闹闹人声鼎沸。
对于中山人来说,黄氏大宗祠是祖先、是家族、更是生活。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幼时就在这里度过,嬉笑打闹间,神龛里的老祖宗牌位一直守护着他们。木门、梁柱,宗祠散发出的味道是亲人的气息,也是他们永远不会忘却的记忆,无论他们今后身在哪里。
走进大宗祠,坐北朝南的布局,共有三进三间。中、后座分别置有左右厢房。整个宗祠的规模颇大,面积有1600平方米。慢慢逛慢慢看,也要花上许久。
走在宗祠坚硬的石板路上,两侧的百年老树长得郁郁葱葱,枝丫几乎在空中相连,在头顶划下优美的弧线。配合着建筑的灰白色调,整体画面显得十分凝重,让人心生敬畏。
细看建筑,抬梁式的木架构沉稳大气,空间开敞。檐梁上有金色点缀,增加了几分活泼的同时,也彰显了家族的声势。
宗祠内,许多精湛的木雕、灰塑、砖雕艺术品都保存完好,抚摸其上,微凉的粗粝质感让人好像一下子就穿越回了旧日的时光。
厅堂上悬挂着先人们的笔墨,以供后世瞻仰。
厅堂内雕饰金碧辉煌,墙上还有很多寓意深远的彩绘。供桌上安放着醉龙舞的龙头,红色的木质,张着嘴,竟然有一丝可爱。
另一边的龙头则有鹿角装饰,看上去更加别致。
大宗祠最奇特的一点是,以蚝壳作外墙。
“千年砖,万年蚵”,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带有浓浓盐分的海风极易腐蚀一般的砖瓦,因此人们想到可以用生蚝壳做建筑外墙。不仅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还能隔绝空气,使得屋内冬暖夏凉,居住更加舒适。
细看这些大蚵壳墙壁,坚硬而规整。历经百年,却依然保持完好无损,不禁让人感慨先民们的智慧。
宗祠内保存着黄氏家族的历史和故事,玻璃窗内的老照片无声的记录着一代代族人的功业,让每一个有幸来此的人们看到他们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伟大家族。
一艘龙舟静静地躺在厢房正中,深沉的木色,上面满是岁月风霜打磨出来的痕迹。每逢端午,各村都有热闹的龙舟竞渡活动,这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缩影。
现如今,很多年轻人或者小孩子对宗祠日渐感到陌生。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座老房子,死气沉沉。他们不知道,宗祠代表了一种文化的积淀、一种精神的传承。先人们的拼搏、后世的敬仰,还有我们同属一姓的骄傲。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