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自《道德经》第一章,意思是,“无”和“有”本原相同名称相异,但都体现了“道”的深远玄妙。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宇宙天地万物之一切奥妙的总门。

曾仕强先生解读

《道德经》的源头是《易经》。《易经》开了一个易门,叫作“阴阳”,“阴阳易之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道德经》第一章也开了一个道的门,叫作“有无道之门”。有无不完全等于阴阳,否则老子直接用阴阳就好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句要改变标点符号的位置,即“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整个意思就完全凸显出来了。

“此两者同”,告诉我们“有”跟“无”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换句话说,“有”跟“无”本来是在道里面,出来以后给它两个不同的名字,因而“有”跟“无”不是对立的。

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对立,其实世界上没有对立的东西,它们是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会互动、彼此会迁就、彼此会变化。对立就糟糕了,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让任何事情对立,要让它们相对待,彼此尊重、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动。

老子在名之后,马上讲出“无”跟“有”,为了告诉我们“无”是一个名称,“有”也只是一个名称。所以,不要太执著,千万不要认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跟没有这两个是不通的,是对立的。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谓之玄”,就是因为同,所以才叫作玄妙。“玄同”现在一般人看不懂,认为是不同的,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得更深入、看得更广一点,你就会觉得它本来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

“玄之又玄”,为什么要用两个“玄”?后面这个“玄”,就是拿来否定前面那个“玄”的,意思是你认为这样是玄,实际我告诉你这是不玄的。因为它是“众妙之门”。那么,“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形象,这个“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

大家一定会想到这个“众妙之门”,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天门,是这样的。天门是似有似无,又有又无的,那个就是道。所以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你向内观可以观到道体之妙,向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

南怀瑾先生解读

01有生于无,无中生有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变生。

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

《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

反复说明有无之间的互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复。讲到这里,又要让我们慢慢来,先解决其中一个字和一个句读的问题了。

02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语中具备三玄门,一玄门具备三要义的深不可测。

首段,老子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著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后语中又附带说明,在不得已的表达中,提出了一个“道”字;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

第二段,告诉我们,在形而下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道体。但是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第三段,再反复说明有无之间的互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复。

如果要追溯有无同体,究竟是怎样同中有异的?那便愈钻愈深,永远也说不完。所以,在它同体同源的异同妙用之际,给它下个形容词,便叫作“玄”。

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所以又再三反复地说,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章成·道经一章·众眇之门篇

    道经一章·众眇之门篇 一. 王弼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河上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

  • 道德经日课006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6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 本章讲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其别名有 ...

  • 《道德经》融合着的《易经》思想

    孔子习<易>"韦编三绝",老子对<易>亦然是谙熟于胸:其<道德经>第一章就反映了出来,当为全书纲.原文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道德经解读.        大多数学者所解读的道德经,皆是从文学和哲学方面解读的.现在,我就从修炼者的角度,来解读下道德经.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 ...

  • 有无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1章

    道理-道路之理 自然-自身有理,理所当然 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

  • 文小刚:月新年异的量子拓扑物态丨众妙之门

    以量子霍尔效应和高温超导的发现为契机,又受到量子信息科学起飞的影响,凝聚态物理有了轰轰烈烈的发展.特别沿着量子拓扑物态这一主线,使我们对物质的形态,及其演生出的新的物理性质和物理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 《天道》玄而又玄,众妙之门,法不可轻传,名不见经传

    <天道>电视剧是由豆豆的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写而成,丁元英是一个被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的人,而他做人做事的秘诀就好像<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具体阐述和解 ...

  •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怎么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道德经>在流传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搜索馆友"百岁无疾的秘籍 ...

  • 于许成 | 宇宙万物的终极理论(五)5-元素和太极“同出而异名”

    5-元素和太极"同出而异名"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 《道与上帝的异名同出性》逼停旧哲学系列讲座二

    道与上帝的异名同出性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上一讲,我对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哲学爱好者,却要强出头地大谈特谈哲学的常识化转向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还顺便对强大的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结合当 ...

  • 用异名同出指点人类文明

    前文说逻辑支配人,实质已经赋予了逻辑以某种主体性,这一点是确定的,因为上帝就是基于同样的推理而产生的,但从逻辑与自然规律异名同出的角度,说人是基于先天的逻辑运行而产生,相当于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这种进 ...

  • 同出异名

    ​同出名异: 存在论和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同一个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 同一个存在的,不同表达形式 之前讨论过几个主题 (每个主题通过一篇 或者几篇文章的形式)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存在的主观和客观 概念 ...

  • 37岁妈妈假扮11岁少女钓出上百名恋童癖,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多重要?

     文丨 优宝 RooPowell今年已经37岁了,在美国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并且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正在上六年级.   2年前,公司拦截到了一条特殊的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