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大师虘簋》《伯簋》《陈侯簋》《保子达簋》《伯梁父簋》《爯簋》欣赏
西周《大师虘簋》《伯簋》《陈侯簋》保子达簋》《伯梁父簋》《爯簋》欣赏
大师虘簋,高18厘米,口径21.5厘米,足径23厘米。此器为西周晚期标准器,内容记载周王册命赏赐,对研究西周晚期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
||
【銘文】正月既(朢)甲午,王在周師(量)宮。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王乎(呼)師(晨)召太師虘入門,立(中)廷。王乎(呼)宰曶易(錫)太師虘虎裘。虘(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休,用乍(作)寶(簋)。虘(其)萬年永寶用。唯十又二年。 大师虘簋器传1941年陕西西安出土,据著录传世两件,今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低体垂腹,形制很特殊,尤其腹两侧的龙耳,甚为少见,经与上海的器形纹饰校对,应是第三件大师虘簋。 大师虘簋器盖同铭,各铸七行七十字,记载周王十二年正月既望甲午日,王命令师晨引导大师虘进入师量宫,又命令宰曶赏赐给大师虘的物品为虎皮的裘衣。 |
伯 簋 | ||
伯簋,制于西周晚期,弇口鼓腹,圈足下有三個小足,一對獸首耳。口下飾竊曲紋,腹飾瓦紋,圈足飾變形夔紋。 |
陈侯簋 | ||
陈侯簋,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为西周晚期之物。通高12.4、口径20厘米,重2.64公斤。呈侈口、折沿、浅腹略鼓,口沿下饰火纹,有浮雕的兽首居中,腹饰波曲纹,两端饰有对称之龙型耳。器底铸有铭文3行15字:“敶(陈)侯乍(作)嘉姬宝(簋),迈(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记为姬夫人作此簋。 此种形制的簋在周朝十分常见,并相沿至汉唐。宋代此种器型为瓷器借鉴,两宋官窑用器多见此型。元代见有此种形制之青花器。明代清代均有类似形制的铜香炉,可以说是历经三千年而不衰了。 |
|
||||
保子达簋 | ||||
保子达簋,西周晚期,通高23、腹深12.2、口徑18.5釐米。(十二) 子口有蓋,蓋上有圈狀捉手,蓋沿下折,鼓腹,圈足下連鑄三個獸面扁足,一對獸首耳,下有方形垂珥。蓋沿和器口下飾雙行重環紋,蓋上和器腹飾瓦紋,圈足飾單行重環紋。 【銘文】保子達乍(作)寶(簋),(其)子子孫孫永用,(攴)。 |
|
||
伯梁父簋 | ||
伯梁父簋,西周晚期。1961年10月陝西長安縣灃西公社張家坡西周銅器窖藏(12號)。通高22.8、口徑19.7、腹徑25.7釐米。斂口鼓腹,有子口,圈足外侈,圈足下連鑄三條獸面編足,一對獸首耳,下有方形垂珥,蓋面隆起,沿下折,中央有圈形捉手。通體飾瓦紋。 【銘文】白(梁)父乍(作)姞(尊簋),子子孫孫永寶用。 |
|
||||
爯 簋 | ||||
爯簋,西周。簋铭7行48字,其中“一子”合文若按2字计,共得49字。从铭文内容和字体风格看,此器的制作年代当在西周中期。在已知的西周铜器铭文中,作于西周中期的 簋(《集成》8·4322)、 方鼎一(《集成》5·2789)、 方鼎二(《集成》5·2824)、班簋(《集成》8·4341)、繁卣(《集成》10·5430)、 簋(《集成》8·4159)、毛公方鼎(《集成》5·2724)、免簋(《集成》8·4240)、免瑚(《集成》9·4626)、免尊(《集成》11·6006)、免盘(《集成》16·10161)等器铭文的字体风格与本铭相近似。一般认为, 所作诸器和班簋等作于穆王时期,免所作诸器作于懿王时期。本铭的字体风格,似略晚于 器、班簋,而早于免器。 本铭中有不少语词是青铜器铭文中首次出现的,如“享卲(昭)”、“ 旂(祈)”、“德言”、“余一子”等。而“競”字的写法,不但可以纠正过去学者在字形认识上的错误;也许在中国球类运动史方面,更有其重要意义。 【铭文】 白(伯)乍(作)爯宗彝,其用夙夜享卲(昭)文神,用 旂(祈)沬(眉)寿。朕文考其巠(经) 姬、 白(伯)之德言,其競余一子;朕文考其用乍(措)氒(厥)身,念爯(哉)!亡匃(害) 簋铭的大意是说: 伯为爯制作了这件用于宗庙祭祀的礼器,爯拿它来早早晚晚享祭已故的先人,以祈求长寿。我的亡父能遵行 姬、 伯夫妇之德言,强盛我这一个儿子。我的亡父会将这一点置于我的身上,并长念爯啊!没有祸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