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景游散记之十九“瞻仰抗日遗迹24道拐”
3月26日,云南新景景点游览已基本结束,今天7:30出发,踏上返程,途中增加游览二十四道拐。早先,我見过历史照片,深感震撼!今天,我亲眼目睹了现场真貌,心灵再一次受到冲击和感染。
廿四道拐盘山公路,位于贵州晴隆县城南,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路段,被誉为一“中国抗战生命运输线”。全长4公里,蜿蜒于海拔1799米的晴隆山东南坡。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坡的倾斜角约60度,盘绕24道弯。
查阅文献,明清时代,此处便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云陵山色”、“乌道干重”、“且以饮人”等石刻。鸦关之雄险,名噪滇黔,明诗吟诵“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史料记载,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我们坐上环保车,盘旋一弯又一弯,从第24拐开始,一弯弯地数着,沿途有从第24到第1道拐的立碑标记,以及遗留下的大型运输军车、吉普车和碉堡,让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抗战前线;不到10分钟,就到了拐底;抬头就看见“廿四道拐抗战公路”纪念碑高高矗立,其旁边“抗战生命綫的由来”的宣传牌,阐述了血肉筑路的沉重而鲜活的历史;马路对面,高高的观景台,一门大炮,昂着长长的炮筒,如从前一样守护着公路。
团友们分别在纪念碑前合影,宣誓”保卫中华”,洪亮而高昂,响彻山谷;然后,环保车继续绕着拐行驶,直至山顶上的“抗战军事博物馆”;验票入门,纷纷寻觅神秘的廿四道拐历史记录。
凴栏俯瞰,廿二道拐,清晰地镶嵌于丛翠。还有两拐,遗憾地被脚下的山体和树木遮挡,无法看见。
前方,一组雕像将我们引进抗战军事博物馆。怀揣肃穆之情,慢步慢移,仰望着一幅幅老兵的照片,敬畏之心,由然而昇。“国碎山河破”、“峥嵘岁月”、“开山裂石”、“ 共筑圣路”……组组黑白照片,幅幅鲜血红染;珍贵的历史图片,帧帧中美战地友谊情深。电视屏幕中,不停地播放着当时的情景,史迪威将軍手持望远镜的威武,感天动地!现场了解到,八年抗战时期,仅晴隆县就输出新兵3983人,记不清多少人英勇牺牲和负伤......
历史是永存的!尽管今日的中美关系发生变化,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见证了中美军民携手共同抗日、联合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辉历史,已经成为滇缅抗战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我缓步走博物馆大门,深深地吐了一口大气,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登巅极目,群山背拥,那弯弯的廿四拐,萦绕之魂,永远铭刻在我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