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 关于东北振兴——在“新形势下东北振兴的机遇与挑战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认同已有专家说到的,对东北经济振兴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朝核问题——当然这是需要中央层面上按照和美国斗而不破的要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去解决的问题。往下说,我有四方面看法。

想提的第一条,听起来概念上虚、但是内容是很实的:当下讨论东北振兴机遇和挑战,还是要强调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振作精神,凝聚人气。我注意到这两天网上有山东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南方考察以后长篇的考察报告,评价为“发展之问”,有“巨大的思想震撼”。比如把南方考察的五个城市跟山东做对比,知道人家那边怎么样真正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把企业搞活的,于是就深刻检讨山东的状态不行。在这方面我注意到还有一个消息是现在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这段时间特别强调山东各级媒体的监督作用,监督哪里?是监督政府,促使政府怎么有作为,发挥促进发展的作用,等等。这些对东北我觉得非常有启发。现在,首先在振作精神、凝聚人气这方面,我们基于一定的基础条件,要带出一个肯定东北历史性贡献、肯定前一轮振兴东北有明显成绩之后的深化认识:为什么又来了一轮低潮?东北仍然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但一定要把现在不够振作的心理状态调过来。我前几天在北大荒那边参加他们一个会议,感叹北大荒的自然条件全国首屈一指,世界上只有另外两块黑土地可与之比拟,整个产业集群现在全都配上了,就是乘势而上发展的问题了,这个态势已看得很清楚。但是,他们也感觉到北大荒集团的人才,也在跟整个东北人才往南的流失有类似之处。那就得检讨自己,怎么样凝聚人气?这第一个层面的概念,说起来是虚,但是我觉得是很实的。

第二个层面,要强调前一轮东北振兴有成绩以后,又在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落入低谷,和我们前一段时间深化改革方面的缺陷有关。比如一个是整个社会氛围里边这个配套改革,没有使东北的人心感觉创业创新方面更多要靠自己去拼搏,而不是碰到事就得找关系、处关系。我有体会,我爷爷是辽宁人,老家那里现在其实已经没什么说得出来的近亲了,但是他们听说有我这么个北京的姓贾的人,来电话找到我,都说是我的远亲,他们反映有个案子,情况很清楚,都已经有了调解书了,但到执行环节卡了好几年,他们要求我给那里的法院院长发个短信。我很客气地发过去了,然后听说“真好使”,法院院长马上就重视了要解决这事儿。然后他们又说上海的什么亲戚要上好学校,问我能不能起作用,我告诉说实在没有可能起这种作用——我感觉风气上是觉得什么都靠关系,而不是想首先自己怎么样找到规范的解决途径。

东北在抓发展机遇上,我觉得官场今后一定要下决心让民营经济“法无禁止即可为”这个空间充分打开。当然有专家刚才强调了国企这边的继续发展,有区别性的做好做强,那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得承认:东北对民企发展给出的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不到位,前一轮应该讲一定程度上错失了对自己发展空间、增长潜力的调动。当下,则可以紧密结合混改,加上各个层次的努力,从规上企业一直到草根层面,都促起来。一句话,这一轮东北在民企发展这方面要振兴起来,这是第二层看法。

第三条,东北对于顶层战略规划的优化是不容忽视。在已有的这么多研究的基础上,怎么动态优化升级?我记得前几年东北还没有出现颓势的时候,邴志刚同志(那时候的财政厅长后来当了副省长)非常兴奋地跟我讲,有多少多少重化工业已经在那边布局,辽宁周边,还有东北的,没想到后来这些作为产业支撑点的项目,没有发挥原来预期那样的支撑作用,那么非常值得回过头来反思一下。不少的增长点,现在需要在相关的整个发展规划上优化,这是不可推卸的政府责任,因为不可能主要靠基层、企业去按试错法解决这整个产业结构、通盘布局里最主要增长点的问题。一定要有顶层规划,像中央抓的:北方在北京不得不搞雄安新区和通州潞河镇新区、南方就得搞粤港澳大湾区,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东北这一轮,这个事情一定要解决好,应与中央同志在一起,下决心把这一轮的产业升级规划做到高水平。林毅夫教授他们研究吉林的振兴与产业规划,好像网上评价不高,但是他们至少有自己的说法,认为按照比较优势,吉林就应该发展轻纺工业。我也不赞成这个思路,他们只考虑了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没有考虑追赶—赶超战略。守正还得出奇,有效市场加上有为、有限政府这个框架到底怎么定制化,在东北要力求高水平,争取经得住时间考验。我认为,现在大家几乎都不看好的PPP,在东北其实大有可为,要在这方面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你来一个规范的布局,把连片开发等等PPP,在东北迅速布局,配合着一个高水平的顶层规划,那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第四条,刚才不少专家都特别强调了,我也非常赞成,就是现在要趁着中央已经明确了社保缴费管理通通归税务,原来的障碍没有了——那二十几万人既得利益的障碍,已经由中央给拿掉了,一定要乘势解决基本养老金全社会统筹的问题。这绝对不存在全社会统筹让谁吃了亏的问题,是大家一起互济的一个统一市场的养老基金蓄水池,这个道理要说透。把中央调剂的3%提到3.5%,那还主要是个形式上的安慰,能解决多少问题啊?应下决心一定积极促成把全社会统筹这个事情做实做到位。

另外对高铁,我认为也应该由东北同志跟中央层面互动,争取赶快向北的方向上也出现复兴号,别仅是那些动车。现在由北京去沈阳大家感觉上那是很远的地方,去杭州却都觉得近了,四个半小时到。这个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

还有科研体制,东北这方面没有什么“梯度推移”的问题,咱们就应一下推到最前沿的创新、开明状态。对于科研激励,国办、中办都有那么好的文件了,东北咱们先贯彻,别地方不敢贯彻的,东北敢不敢放开?真正贯彻的话,这些科研人员的发明不叫职务发明,可以取得股权。文件说得这么清楚了,现在一般情况下却都是说,这只适合于没有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很遗憾,现中国凡是有点作为的科研人员大都有什么系主任、研究室主任这样的职务,那就都不适用。东北咱们敢不敢率先?有这么好的研究所,这么好的大学,在这方面首先东北咱们打开一个局面:这种事情我觉得要抓实。听说东大做的试点,出了13个文件,最高的股权比例给92%,那就应赶快宣传,促成新风气新局面。大张旗鼓说清楚,那么很多的人才,就会按照这个导向来发挥潜能,积极创新。

咱们得承认,东北过去曾有改革的闯劲儿,1984年不是东北首先让沈阳防爆器材厂成为第一个破产案吗?就是领导有担当、有魄力地发扬“第一个吃螃蟹”的首创精神。在东北应真正形成一个氛围,就是中央现在有文件又强调的“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别的地方,这还基本都是空话,在东北咱们能不能变成实话? 对于改革中真正冲在前线的闯将,要有意识地保护他们。

贾 康 介 绍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一带一路PPP项目开发委员会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中关村公共资源竞争性配置促进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市、上海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