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共生菌可助抗肿瘤药物一臂之力!莫再滥用抗生素!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0%都是细菌,存活着数量大约有100万亿个,有500~1000个不同的种类。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而人体的健康与肠道内的益生菌群结构息息相关。
2013年《Nature》上的一篇文章得出惊人结果:新生儿免疫功能低的原因是新生儿在体内主动进行免疫抑制引起的,并非先前认为的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所致,其目的是确保益生菌在体内存活并避免产生炎症反应(Nature 2013;504:158-162)。
由此看来,自打从娘胎里出来,肠道菌便是我们一生中重要的伙伴。《康复·生命新知》杂志的团队也已经多次报道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的研究:
肠道菌群与各种代谢相关疾病有关。(Nature 2012;489:242-249)
我国科学家完成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的GWAS研究(Nature 2012;490:55-60)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与其健康息息相关(Nature 2012;488:178-184)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相关(Science 2013;341:1241214)
淋巴毒素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从而诱导肥胖(Nature Immunology 2012;13:947-953)
肥胖人士肠道微生物与代谢标记物相关(Nature 2013;500:541-546)
2.甚至与HIV疾病的进展有关(Sci. Transl. Med. 2013;5:193ra91)
3.肥胖诱导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物促进肝癌发生(Nature 2013;499:97-101)
4.与免疫系统也有关:(Nature 2012;489:231-241)
肠道微生物通过性激素来影响自身免疫风险(Science 2013;339:1084-1088)
肠道微生物分解食物纤维产生的丁酸可促进初始T细胞向Treg分化(Nature 2013;504:446-450)(Nature 2013;504:451-455)
研究揭示肠道局部淋巴毒素的免疫调控机制(Science2013;342:1243-1246)
而另外还有论文证实:共生菌还可助抗肿瘤药物一臂之力!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Noriho Iida等比较抗生素处理或未处理小鼠对于多种可移植肿瘤的免疫反应。对小鼠进行肿瘤微环境的基因检测后,研究人员发现,使用抗生素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皮肤肿瘤对免疫治疗药物CpG寡核苷酸和铂类化疗药物的效果。
研究人员首先检查了给予抗生素处理小鼠对CpG寡核苷酸(激活Toll样受体9)联合白介素10受体特异的抑制性抗体(anti-IL-10R)免疫治疗的反应。结果发现,使用抗生素进行处理可削弱免疫治疗减少肿瘤负担和预防死亡的效果。这一效应似乎独立于抗生素对获得性免疫的效果,但与TNF合成的下降有关。在无菌小鼠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于是,研究者将TNF合成与肠道菌联系了起来,结果发现,Alistipes shahii可以增强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而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却能削弱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
令人惊奇的是,无菌小鼠和抗生素处理小鼠都可以削弱两种铂类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和顺铂的疗效,而这两种药物都是临床上常用的人类抗肿瘤铂类化疗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共生菌所产生的益处都与TNF无关,但与共生菌可以促进先天免疫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活性氧的产生有关。
法国科学家Sophie Viaud则探讨了化疗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发现,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治疗都可以破坏肠屏障功能,从而导致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和空肠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易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因此,环磷酰胺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脾脏IFN-g和产IL-17T细胞的数量,而这个效应有赖于肠道菌的存在。有趣的是,在无菌和抗生素处理小鼠体内并不能观察到这种现象。
进一步发现,这些在环磷酰胺处理后发生易位的细菌能够促使CD4 T细胞极化成Th1或Th17细胞表型。而事实上,约氏乳杆菌和空肠肠球菌在体内和体外都能促进次级淋巴组织Th1和Th17细胞的分化。更重要的是,这个效应对于化疗药物的抗肿瘤疗效至关重要,因为,用抗生素处理后的小鼠不能对环磷酰胺治疗作出反应。而且,环磷酰胺的抗肿瘤疗效在过继输入IFN-g+IL-17+T细胞后得以恢复。
共生菌可以显著影响人体对肿瘤免疫治疗和化疗的效果。然而,在临床上,接受化疗或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往往由于其免疫力低下而给予预防性抗生素。现在,这两项研究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共生菌对于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作用,使用抗生素的初衷本是降低感染风险,但现在反而成为了另一种风险,降低了肿瘤治疗药物的疗效。或许,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评估癌症患者应用抗生素的利弊了。
此外,市场上有各种所谓的益生菌营养饮品。这些饮品会不会破坏我们正常的肠道菌群结构?是否真的对我们有益?在改善胃肠道蠕动的同时,是否会产生其他附加风险?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科学研究进行论证。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这也是我们《康复·生命新知》杂志一直秉持的态度。
扫码订阅《康复·生命新知》,全年定价120元!
参考文献:
[1]. Science 2013;342:967-970
[2]. Science 2012;342:971-976
[3]. Nature 2013;504:158-162
[4]. Nature 2012;489:242-249
[5]. Nature 2012;490:55-60
[6]. Nature 2012;488:178-184
[7]. Science 2013;341:1241214
[8]. Nature Immunology 2012;13:947-953
[9]. Nature 2013;500:541-546
[10].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3;5:193ra91
[11].Nature 2013;499:97-101
[12].Nature 2012;489:231-241
[13].Science 2013;339:1084-1088
[14].Nature 2013;504:446-450
[15].Nature 2013;504:451-455
[16].Science 2013;342:124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