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8329-哥哥太穷,妹妹又太丑,于是二人干脆成亲,生下一儿子举世闻名!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梁启超先生为其撰写传记时,曾将李鸿章的一生分成了两个主要时期。

前一时期,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剿灭捻军时期,这是他崛起的契机。

后一时期,是他以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身份主持洋务。

也就在这一时期,清朝的政治重心由“安内”转向“攘外”,李鸿章这位古典派的代表人物,其才识和能力已经不能应付。

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李鸿章举止失措且被抨击的最严重的时期。

当然,招致这样的抨击,也和李鸿章公私不分、任人惟亲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李鸿章又是如何奠定崛起契机的呢?

说起来,这还要追溯到1843年。

因为在那一年,他在京城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贵人:曾国藩。

曾国藩像

史料记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鸿章也曾回乡组织过团练。

不过,其整体上的境况是不如意的。

且不说常遭上司和同僚排挤,和太平军作战也胜少负多。

最落魄的时候,李鸿章还被太平军追地无处可躲,只能跑进民房避难。

“时已逾午,饥甚,入宅不见一人,盖先避去。(李鸿章)疾往厨舍,饭正熟。灶低洼,即翘一足踏于灶沿,一手揭盖,一手取碗,直递口狂咽,不暇用筷,亦无一蔬。”

这样的窘状,实在很难联系到大名鼎鼎的李鸿章身上。

后来,是曾国藩收留了他,并刻意对其打磨。

1862年,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士绅向曾国藩告急。

又是曾国藩保举李鸿章担当重任,率草创之淮军救援。

虹桥之战,李鸿章率三千淮军击败太平军十余万众。

自此,初战成名的他一跃成为上海及苏杭一带的领头羊。

1896年,李鸿章访问英国

1864年,太平天国覆亡后,曾国藩又帮了李鸿章一把。

先是举荐他接任自己的两江总督之位,后又保奏他担任平捻主帅。

那么,1843年的李鸿章才20岁,又是如何结识声名鹊起的曾国藩的呢?

或者说,曾国藩这位博学的大儒,为何会青睐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后辈呢?

究其原因,还是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面子。

因为李文安和曾国藩既是同年,又是无话不谈的好友。

说起李文安,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李殿华。

早年,李殿华也是一个热心科举的学子,但屡试不第却打击了他的自尊心。

加之家境贫困,李殿华只放弃考学,回老家以耕种为生。

据资料记载,李殿华心地特别善良。

当时,他家耕地里多有无主孤坟,李殿华担心耕地时会伤及坟冢,所以常会告诫雇工:春耕时,切记在坟冢旁留出空地。

有时,遇到被雨水冲塌的坟冢,他还要指挥雇工为之培土。

不过,由于晚清通货膨胀严重,李家打粮售卖的钱总是不够李殿华夫妻及四子的生活费用。

于是,李殿华只能低头向亲戚借贷。

后来,李鸿章还曾就此事回忆道,

“前吾祖父穷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如过江之鲫。祖父无法以偿,唯有支吾以对。支吾总非长久之计,即向亲友商贷,借无还期,亦渐为亲友所厌。”

好在,这一切只是暂时的。

这种境况,很快随着李文安的中举而发生了改变。

也就在他中举为官后,李文安结识了还只是个普通京官的曾国藩。

李文安眼力不差,通过接触,他知道这位三十多岁的青年绝非等闲之辈。

于是,李文安遂主动与之交好,并将其引为知己。

曾国藩用了七年时间,从五品升到从二品的内阁学士。

与之相比,李文安的仕途却很“稳定”,原因是李文安“以倔强不苟合,不获于上官”。

结合史料,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文安清正廉洁,审判时以人为本,从不冤枉囚犯;有时,上司判案过重,李文安还要据理力争,顶的上司很下不来台。

于是,当他的同僚官运亨通时,李文安始终在刑部司法官的职务上徘徊。

尽管如此,李文安仍然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批阅案宗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

当时,提牢厅下属的两个监狱关押着约5万名囚犯,仅往返一圈就需要走上十来里地。

可是,李文安却不辞劳苦,每天必须要查验一遍方可安心。

另外,李文安对囚犯的衣食住行也十分照顾。

为了保证囚犯的伙食,李文安给下面定了个硬性指标:诸囚每餐必须保证给足一满勺。

当然,考虑到有的下属不听话,李文安还会搞些突击检查。

有时,碰到新囚入狱,监狱未能及时供应饭食,李文安还会自掏腰包。

实际上,李文安的善良和心细还不于此。

比如春夏季节狱中易爆发聚集性传染病,李文安常会派人提前备下药材预防;为了方便病囚发汗,李文安还会在冬天备下棉衣和棉被。

总而言之,在李文安管事期间,由于他的悉心照顾,狱中从未发生过囚犯意外死亡的事情。

老实说,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象李文安这样厚道的官员实在是凤毛麟角。

不过,说起李文安最传奇的事情,就是他和妻子李氏的婚姻故事了。

有一年,李文安的父亲李殿华出门办事,在路边歇脚时无意间碰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

当时,这个身患天花的小女孩正啼哭不止,显然是个被遗弃的病孩。

李殿华见之心怜,遂抱回家收治。

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大多略通医道,李殿华即是其中之一。

经过细心调治,小丫头被治愈了。

长大后,小女孩感念李殿华的救命之恩,遂以养女的身份生活在李家。

下地锄田,上灶煮饭,李氏把李家打理地井井有条,成了李家的好帮手。

但是,看着李氏日渐成人,李殿华却犯了愁。

按照当时的审美观,大家闺秀都以小脚为美,可此女乃是弃儿,根本没人会刻意地监督她裹脚,所以到了李氏出嫁的年龄,她仍旧蹬着一双大脚。

此外,因为早年得过天花,李氏的脸上也留下了稀稀落落的白麻点。

这样,不用说富裕人家看不上,即使正常人家也不愿娶这么一位姑娘。

可令人意外的是,李文安却偏偏看上了这个吃苦耐劳的女子。

一天,李文安读书归来,路过灶台,看到劳累过度的姑娘正在酣睡,心中顿生怜爱,忙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了姑娘身上。

李殿华听闻,知道李文安的心思,遂命李文安娶之为妻。

婚后,李氏扛起了家庭的大部分伙计,无论是下田耕种,还是抚养孩子。

也正是因此,李文安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冲刺科举。

清代科举放榜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氏为李文安一共生育了六子二女。

李文安是个清官,俸禄微薄,供养这么多人丁常常入不敷出。

为此,李文安常常作诗浇愁,“难得多累怨丁添,烦碎高堂问米盐”。

不过,李氏倒是颇为坦然,“吾教诸子发奋读书,皆巍巍有立,岂忧贫哉?”

从后面的历史来看,李氏真的做到了。

李文安六子,除了李鸿章的成就举世瞩目外,其他五子也都为一时翘楚。

如官居两广总督的大儿子李瀚章,人称“嵩山四友”、在“府院之争”中担任国务总理的三子李鹤章、主持编纂《续修庐州府志》的四子李蕴章、以财富知名且乐善好施的五子李凤章、“少通经史,博学能文”的六子李昭庆。

此外,李氏的两个女儿也嫁的很风光,如大女嫁与记名提督张绍棠的、二女嫁与江苏候补知府费日启。

李鸿章家族男丁合影,左李鸿章

1855年,55岁的李文安积劳成疾,不幸病逝。

李氏比丈夫多活了28年。

这28年,也是李氏子女最显贵的时期。

因此,李氏也受到了朝廷另眼青睐。

如1875年慈禧40寿辰,朝廷为笼络权臣李鸿章,光绪帝亲颁谕旨褒奖李氏;1879年,李氏80大寿,朝廷又命古文大师俞樾作寿联祝贺;1882年,鉴于李氏久病不愈,朝廷特赐李鸿章一个月假期去湖北探望。

谁知,在圣旨下达当日,李氏就去世了。

于是,光绪帝又追加了一道谕旨,命令沿途的地方官员要妥善照料李氏的灵柩。

史载,李氏灵柩的大船是从汉口沿长江一路而下的。

中间,经过了九江、安庆、巢湖等重镇,最后才抵达的合肥李家祖茔。

沿途的各地官员们迎来送往,无一人敢怠慢。

此后二十年间,朝廷又不断给李氏追封名号,由一品夫人一直追封到了一品侯夫人。

参考资料:《清史稿》、《惜阴堂笔记》、《庸庵笔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