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你们可以打我骂我,但你们能不能陪陪我?”
最近,很多爸妈都在讨论湖南卫视的《少年说》节目。这档节目被定义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节目中,孩子们大胆“吐槽”父母,勇敢地说出心底的话。看过节目后,很多父母都表示原来自己并不“了解”孩子。
看了几期节目后,Professor发现很多孩子都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一样东西——陪伴。
“我妈妈工作很忙,即使回了家,也总有电话要接,早上接,中午接,晚上也接。我不知道为什么你有那么多时间和别人讲话,却没时间和我讲话。”
“我的心愿是,爸爸妈妈可以陪我过一次生日。虽然爷爷奶奶对我很好,但我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陪的时候,我很难过。”
“你们自从开了超市之后,一门心思就全在工作上。成绩不好,你们就只会唠叨我。这次家长会,别的同学爸爸妈妈都来了,你们要去工作,又没有来。”
……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如果父母一旦错过,不仅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个终身的遗憾,还会造成孩子在性格、认知等方面产生缺陷。孩子渴望父母倾听、理解、分享,当被这样对待的时候,他们会感知到来自父母的尊重,接纳和爱。
Professor相信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每天都能陪着孩子,但是迫于生活压力,以及为孩子的未来打好物质基础,他们只能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工作当中,很多时候就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
其实,陪伴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并不是每天都要待在孩子身边,或者带着他来一次长途旅行,陪伴也许是每天早上的一个微笑,或者晚饭时的一句关怀,又或者是睡觉前的一句晚安。对于同样工作很忙的美国爸妈来说,陪伴孩子是他们每天都要做的事,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壹
饭桌上交谈
美国父母非常重视与孩子的就餐时光,无论平常百姓还是国家总统,都会把和家人的团聚看成是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的事情。下班后,每个人都急匆匆地往家赶,为的就是一家人能早日围坐在餐桌旁,享受一顿愉快的晚餐。
在餐桌上,爸妈可以询问孩子白天在学校时的感受,孩子可以畅所欲言,同样,孩子也可以问父母有哪些见闻可以分享。这样的交流,不仅能让家长和孩子了解彼此的近况,还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学着去关心他人。
贰
让孩子帮忙做家务
在美国家庭中,孩子在不同年龄段会从事与年龄相称的家务。美国父母之所以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庭劳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一方面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陪伴孩子的好办法。
当妈妈做饭时,孩子可以摆餐具;当父亲修理东西时,孩子可以递送工具……总之,在做家务的过程中,爸妈与孩子通过表情、语言、肢体进行着亲密的交流。
叁
与孩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
在周末或节假日,美国爸妈会选择带着孩子体验一些户外活动。
比如去参观博物馆,陪孩子一起收获更多的课外知识;或者和孩子去看一场球赛或任何体育运动,让他知道想要赢,需要良好的体魄和团队合作;又或者参观爸妈工作的地方,让他们了解父母平时的工作,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伟大……
肆
给孩子写纸条
美国爸妈喜欢和孩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但是他们偶尔也会制造一些小惊喜和小浪漫。
Professor认识的一位美国妈妈每天都会给她的孩子准备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鼓励孩子的话,然后把小纸条藏在孩子的餐盒里。这样孩子每天中午在学校打开餐盒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妈妈的鼓励,感觉妈妈一直都陪在身边,关心着自己,爱护着自己……这样的小创意是不是很不错呢?
Professor说:
在人生这趟旅程中,父母与子女只有某一段路可以同行,希望在同行的日子里,父母能够给予孩子多一些陪伴,当有一天孩子离开父母“远行”时,父母不会因陪伴孩子太少而感到愧疚,孩子不会因父母陪伴的缺失而感到遗憾,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