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田志清诗集《田埂上的一头羊》蔺国相评论 || 作者 蔺国相


情到深处诗意

——读田志清诗集《田埂上的一头羊》

作者    ‖   蔺国相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传承,责无旁贷》《爱情(组诗)》《相信你  相信我》

乡土诗歌和乡土诗人一样,都蕴藏着大山深处生长过的味道和气息,这是我读过很多“农村题材”诗歌的全部感悟,田志清的诗集《田埂上的一头羊》有着同曲异工。所谓“同曲”者源自“土生土长”,称之“异工”者带着“明显个性”。农村有着同样的高山陡屲、同样的崎岖小路和同样的红瓦白墙,农业实现春种秋收的地膜机耕、忙里偷闲的事农务工和种养结合的脱贫攻坚,农民秉承镇守家园、相扶耕读、朴实民风,这样的环境生活过程中处处生机盎然处处情感喷发时时诗如涌泉,催发了诸多文采斐然的“农民诗人”,田志清就是其中一个,他的诗品和人品散发着大山深处独特的芳香感染读者、咀嚼回味、净化心灵。

厚重之中蕴藏哲理

田志清属于土生土长的实实在在的农民,他的诗歌如同他生存环境中的大山一样厚重,这是毎一个像田志清一样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秉性,而“文如其人”和“诗如其人”笔下的诗歌自然而然就是厚重的,让我们不可轻易地把一些诗歌中的诗句浅显的理解,如果以浅显理解的态度阅读就会被一些诗句“挡住”,又不得不使你重新读一遍两遍或者多遍。有些诗句读的遍数多了就像记忆里妈妈的叮咛回味无穷,回味出一些哲理出来(一些诗句本身含有哲理),比如“有缺点,才是完整的人”(39页《路人》)、“在孩子眼里,树叶会飞和蝴蝶会飞一样美丽”(107页《母亲老了》)、“使他如一味中药,治愈别人,治不了自己”(110页《父亲老了》)等等,这用语言有一种面对面聊天的感觉,显得无拘无束和真情诉说,如果“断章取义”的单独品味这样的诗句能感觉到一种哲理,那么联系上下句甚至通读全篇就更能悟出这种诗句的丰富内涵了,这种厚重之中的深刻,会让读者过目不忘。

婉约之中容纳情感

田志清写诗歌还能够很含蓄,我一直把这种“含蓄”误认为“婉约”(其实一个意思),当然有一种“诗派”叫做“婉约派”,据我读过这册《田埂上的一头羊》认为,田志清的“诗风”与“婉约派”牵连不大,而更像一位实实在在的“现实派”诗人,所谓“婉约”就是“委婉含蓄”,而真正的“婉约派”诗人或词者的诗或词是包括情感、美感和工感这“三感”之内的,细读田志清的一些诗歌的篇章和语句,也不乏“婉约派”的成分,比如《门前的草》(9页)、《苦苦菜》(99页)、《菊》(103页)等等,读一遍有一种轻风吹过心湖而泛起涟漪的感觉,再读将会发生暴风骤雨一般的突然袭击,也许会告诉自己不要细读细品并且掩卷而不思,才可以掩饰悲伤压抑痛彻的心境。也许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思考和认知的程度不一样,我想大多数人都有难以自拔的现象出现,因为诗歌本身就含有“催泪剂”的,我认为,这才是诗歌的骨感与质量,能把人读哭的“情感诗歌”一定是好诗歌。

朴素之中参合乡愁

田志清诗集里的诗歌有很多是写乡愁的,那什么是乡愁呢?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和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有人说“哲学和文学属于极少数智慧而多情的人”,诗歌是文学、诗人是作家,所以近代著名诗人艾青写过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本来写作者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这种感情包括爱国爱民,更细致入微的是爱家乡爱父母,还有家乡的一草一木,就连家乡的天空云朵也能爱得神魂颠倒,田志清的诗歌读来都是满满的爱。比如《女儿的奖状》(97页)、《母亲老了》(107页)、《父亲老了》(109页)、《妻子的叮咛》(127页)等等属于专门写家人亲情的诸多篇章,因为所有的爱都从爱家人骨肉开始然后向周围不断扩散。这些属于“爱”的篇章都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甚至直白),一切符合对“爱”的最佳选择,不需要激烈的语气、眩晕的词汇、露骨的成分,流淌着平淡朴素总是真的情愫。乡愁正如余光中的《乡愁》一样,是每个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生履历”。

含蓄之中融合现实

田志清写诗歌总会用“含蓄”的手法表达现实生活的劳动画面和地貌景观,一种是对劳有所获精神境界的升华,一种是对所见所闻旅游景观的深度思考,两种情况虽不能“谋为同篇”,但都是真真实实、亲力亲为的所经、所见和所想,所以我还说过田志清属于“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现实性”不只是写在外打工和旅行中的所见,还有在家乡所见所想的人、物、事,一个人融合于家乡和外地都是对生活物质不断创造的“本能”,从来没有人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写出具有现实生活特色的佳作,比如诗集《田埂上的一头羊》里的《第四辑打工在外》和《第五辑一滴雨上的故乡》,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那个穿着破夹克/低头,正撅着屁股用劲的/就是我/攥紧的电缆绳,像我攥紧的/一张张毛币,攥紧的生活”这是多么真实感人和痛彻心肺的思考。仅这一段诗句,以衣着“破”说明着穷迫、以姿势“低头,撅着屁股”说明着艰难辛苦、以“一张张毛币”说明劳动的廉价、以“攥紧的生活”说明着这种劳动是目前生活的必须和必要。当然穷则思变,劳动是光荣的,是创造性的直接收获,是改变生活的“基础性工作”,只要勤劳就一定能够改变生活和环境的,所以就有了《过桃花山》《过保宁寺》《过南天门》的一系列“悠闲”,告诉我们一个信息:热爱现实生活就会被现实生活热爱。

歌德说:“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上万的事物和人物。”,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生活的过程中成为诗人,还需要成为诗人的人在生活中提炼诗歌,所以“诗是语言的精华”,田志清善于“提炼”诗歌的语言和用字选词,比如“为姗姗来迟的婚事/穿针引线”(《桃花开了》45页)、“树,从沙尘中走来”(《沙尘过后》52页)、“沙葱花,没有走丢的香气”(《沙葱花开》57页)等,这些句子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是很难达到精华水平的;比如“沙葱花,没有走丢的香气”中的“丢”字(《沙葱花开》57页)、“像一根穿来穿去的针”中的“针”字(《草》71页)、“有雪来过”中的“来”字(《杏儿岔》73页)等,一个字代表一个词把形象和意境写“活”了,有一种“传神”之感;还有一些篇章以“短、小、精”见长,三言两语一首诗(大多数篇章的题目更是字少而意精),比如《石磨》(17页)、《野菊花》(18页)、《没有悲伤,或它们正在悲伤》(38页)等篇章,让人不能轻易放弃对这种诗歌的咀嚼。

一首诗歌即使用“鸡蛋里挑骨头”的方式是找不到瑕疵的,一部诗集就难免“麦堆里存在秕粒”,有些诗章里的诗句还出现“朦胧”的词语,比如《春日辞》里的“暗疾”(5页)、《桃花》里的“催护”(49页)、《父亲老了》里的“使君子”(109页)等,不属于“大众化”的用语,只能让少数或者个别人理解(这只是代表作者个人的看法),白璧微瑕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作者简介:郭香原名蔺国相,甘肃会宁人,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诗根,长在爱土》和文集《浪人笔记》,长篇小说《姐娘》刊发在《今古传奇/中国乡土文学》杂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