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随国,“汉阳诸姬”大家长,楚国崛起第一个障碍

随国,也作隋国。文献上作“随”,出土铜器作“曾”,随国,曾国,同国异名。《左传·桓公六年》载:“汉东之国,以随为大。”随国是楚国崛起之初的第一个劲敌,楚武王至死都在伐随的征途中。随国的地理范围较广,根据考古得知,随国辖地包括以湖北随州为中枢的鄂北、豫西南大片地区,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出土曾(随)国铜器遍布河南新野、湖北谷城、枣阳、随县、随州、京山等地,最有名的是“曾乙侯编钟”。作为江汉诸姬的老大,随国从西周初立国以来,替周王打理南疆,监视江淮异族的一举一动,其功能显著,位尊权高。《竹书纪年》及西周中期铜器“安州六器”铭文记述了昭王南征荆楚曾路过唐国、厉国、随国,得到三国的军事援助,可见随国在西周时期为周王室征服江淮巩固南疆发挥过巨大作用。

出土于随州市文峰塔“曾侯舆编钟”

随国的来历史籍缺载,但考古为我们解开了它的起源之谜。出土于随州文峰塔墓地的春秋晚期铜器“曾侯舆编钟”,有铭文“王遣命南公,营宅汭(ruì)土,君庀(pǐ)淮夷,临有江夏”的记载,这是器主曾侯舆在追述先祖“南公”时的记事,说得是当年南公追随文、武,讨伐殷商,平定天下,武功盖世,被周王封于南疆淮夷,镇守江夏的那段历史。南公,即周初被誉为“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括),与周王同姓,是与姜太公、周公旦平起平坐的大功臣。学界认为,这位南宫适便是随国的开国君主。

随大司马戲有戈

根据汉字结构,“随”来自“迶,遀”,“遀”字带“肉”,来源于祭祀,“遀”是用作祭祀的“裂肉”。《周礼·守祧( tiāo)》说:“既祭,则藏其隋。”即祭毕,把残余的祭肉埋于土下。但据2013年随州境内有史以来首件出土带“随”铜器“随大司马戲有之行戈”之金文“随”字并没有“月(肉)”形,此随器年代经鉴定为春秋晚期,那么至少在春秋时代,“随”作“裂肉”的祭祀之说应该尚未形成。那么“随”字作何本义?看金文,“随大司马戲有戈”之“随(隋)”字带“系(丝)”,上下有“土”,右边上下两只手,酷似一个正在“埋丝(地下)”的状态。《礼记·礼运》中记载了一种叫做“瘗(yì)缯”的祭祀,就是把祭祀所用的上面写满祷辞的缯帛埋于地底下,这与“隋”之埋藏裂肉的祭祀涵义相同。随、曾属于一国两名,两字的变化可能来源于不同时代祭祀方式的演变。

随字金文

提起曾国之“曾”,其实并不陌生,殷墟卜辞中就有曾方,西周时也有曾国,史书中记载最多的当属在今山东苍山县境之夏禹后裔的姒姓鄫国。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曾国也在史书中时隐时现,形踪十分诡秘,那就是在西周末年与(西)申国勾结引犬戎入关的缯国。以上曾国都来自上古曾氏,一个擅长制作甑器的部族,族群庞大,支系众多,后世带“曾”国族当皆从该曾氏演变而来。

东周之初,熊通称王后,开启东进北伐的进程,这对汉东老大随国而言无疑将迎来严峻挑战。从公元前706年开始,楚国频频对随国实施军事行为,但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当时随国有个贤臣叫季梁,主张与周边邻国结盟,兼修内政,达成以随国为中心的兄弟同盟,牢牢扼制楚国施展,迫使楚国不得不改弦更张将矛头指向周边小国,以削其羽翼来瓦解强大的汉东联盟集团。楚武王终其一生,曾数次大规模征伐随国,皆以失败告终。《史记·楚世家》载:“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前690年,周王召见随侯,责备他让楚国称王(指楚武王让随侯向周王请求称王一事)。这事被楚武王得知后,已入耄耋之年的他准备以此为借口再次发兵攻随,以完成平生立志吞并随国的宿愿,但天不假年,楚武王病死于行军途中,但终因楚国兵强马壮随国被迫与楚签订不平等条约。

曾器出土地址

十八年后,随国迎来了一次翻身的机会。《史记·楚世家》载:“(楚堵敖)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庄敖代立,是为成王。”楚堵敖、楚成王熊恽都是楚文王和息夫人的儿子,前672年,哥哥楚堵敖欲杀弟弟熊恽,熊恽在亲信的掩护下出逃随国。多年受到楚国压制的随国紧扼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出兵扶持熊恽夺得王位,自此,楚随结好。此盟约延续了三十余年,《左传·僖公二十年》载:“冬,楚人伐随。”前640年,随国连同汉水以东诸国一起叛楚,遭到楚国的严厉讨伐。面对楚军压境,随国不得不向楚国求和,从此彻底沦为楚之附庸,再无机会重振旗鼓。

到春秋末年,随国已逐渐被楚国同化。吴楚争霸期间,柏举一战,楚国大败,随国收留落难的楚昭王时,吴国曾书信警告随国,让随国把楚王交出来,但随侯并没有那样做,对吴王说:“楚随世有盟誓,至今未改,若难而弃之,何以事君?”表明随国不抛弃楚国的立场。可见随国经过一百多年的楚文化洗涤,随人已经认同自己楚国附庸的身份,已从抗楚变成了亲楚。随国亡国时间不确,大约到战国时被楚文化彻底融合。

文/堰风

西周古国——戎族丰国,与周王分庭抗礼,周王借秦国灭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