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原地打转的陀螺吗?
如果你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原地打转的陀螺,每天都在重复做一些差不多的事情,没有进步,没有变化,也看不到未来,那你可能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悬在我头顶的天花板是什么?是什么东西阻碍着我继续向前?”
这个天花板可能就是你拥有的知识太少了。知识的欠缺使你无法理解你现在所处的境地,也不知道走向下一站的突破口。
“井底之蛙”是一个中国人熟知的类比,具有相当强的贬义。无意冒犯,但我要说,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是不是“井底之蛙”的可能性。
你到底知道什么?你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训练,是否足以支撑你把当下的事情做到最好?如果今天,突然有一个更有意思、更有发展空间的职业机会远远地向你招手,你有足够的准备去把它一把抓住吗?
在前两天写的什么是衰老,什么是死亡一文中,我谈到人的“意识”问题。每个人的意识都具有封闭性,它只能被“我”这个主体所感知,“我”的意识不能与其他人的意识直接通融。于是人就这样安适地活在一个自我的容器中。在这个主观的小宇宙里,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了。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组织中的人力资源体系,都是为这种小宇宙的舒适性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最普世的人性。
一个人在大学里要选择一个专业,在这四年中,他所学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是跟这个专业相关的。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多数人也只是在一个固定的职位上日复一日的工作。就好像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知识身份”,这个身份就像武士的盔甲,套在你的身上,一旦你穿上它,就会习惯它,乃至忘掉脱下它,它就成了你的第二层皮肤一样。
这是组织与个人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默认的协定。
它当然有很大的好处,于组织来说,这种知识的切分和专有化是最富效率的;对个人来说,他也能够相对容易地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安身立命,获得安全感。
但是,它也带有隐藏的威胁。首先,你作为一个“知识零件”来说,理论上你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所以为了避免被替换,我们大多数人对领导都是毕恭毕敬的,因为领导手里正好握着一柄扳手。
其次,即便原本你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有不俗的职业技能,但是时间久了以后,你渐渐会发现,你的知识不可避免地陈旧了,不那么好使了,越来越多的新术语、新工具你会觉得陌生了,此时职场的危机也就黑云压城似地迫近了。
与此相反,有些很强的人,会刻意制造自己的“不舒服”,让自己从一个有知识的人重新变成一个无知者。比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要求自己每三、四年专攻一个以前不了解的学科或者知识领域,并尽可能地把这个学科里的基本知识全都搞懂。三年以后他再换一个学科去学。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六十多年,你可以想想,他拥有的知识有多么庞大。
所以世界上只有一个德鲁克,没有第二个人的头脑拥有与他类似的知识结构。德鲁克是不可替换的,别人无法用扳手替换他,或者贬斥他陈旧了、生锈了。
你想,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职业,每天又会涌现出这么多新事物,为什么你总是在做着相同的工作,以及你的生活好像总是一成不变的?当然这是你的选择,其他人不能去评判你的选择。但是,我只是想轻微地提一个醒,如果可能的话,你是否还具备重新作出选择的能力和勇气呢?
知识是我们最容易找的一个突破口。因为在今天,获得知识变得方便而廉价。但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沉迷在没有任何知识含量的、转瞬即逝的快消型娱乐中。学习本来就是逆人性的,而当一个马戏团开过来挡在你的面前,逗你笑逗你哭吹捧你甚至PUA你,你当然更欣然允之。
除了娱乐之外,工作本身也会成为我们获取更多知识的障碍。因为工作要求我们只了解与之直接相关的知识。在强力的工作目标驱动下,我们只是在被动地、反复地学一些马上能用、立竿见影的知识,却没有去做任何“远期的知识储备”。我有些工作繁忙的朋友,他们一年最多只能看三本书。读书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了,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许多可能性。
一个原地打转的陀螺,它当然是很忙碌的,它甚至不敢停下来。
前段时间看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一个高校演讲,他说道:
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一种自觉——意识到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必要的,而这种自觉隐藏在我们周遭平淡无奇的生活之中。
这句话特别击中我。因为它抛给了我两个非常好的问题:
什么是真实的?
什么是必要的?
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的如我们所见吗?在这其中哪些是真实,又有哪些是迷惑人的表象,又有哪些是被我自己或者其他人扭曲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度过的每一天,又有哪些事情是必要的,而又哪些事情是冗赘的呢?
这两个问题是如此简洁,又如此具有穿透力。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具备多领域的知识(以便对世界的真伪性做出不同视角的观察)和迫近本质的思考(以便厘清自己生活中必要和不必要的成分)。
与这种观察和思考相关的是,我在《精进2》中表达的是一种广义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拆解、模仿等方式,对各种各样的新旧事物加以学习。学习绝不止于通过书本,更可以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提是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善于分析的头脑。你最好要觉得:周遭的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新鲜的,只要你换一个角度来看,都可以重新加以解读和剖析。
但是我明白这似乎对许多人来说又是一种过高的要求了。
如果一个陀螺,它已经习惯了每一个周圈那360度不变的风景以后,它肯定会觉得一切都是如此这般,了无新意了。这一切的一切有什么好探究的呢?无不是平平常常、一如往常。这样一种惯性会让它继续旋转、旋转,不断地重复自己。
落脚到最实在的一个层面来说,如果你想改变这种状态,你需要给自己一个私人的、属于你自己的空间,这将是你观察的空间、阅读的空间、体验的空间、尝试的空间。可能每天也就与自己独处的半小时、四十分钟或者一个小时。
在这个时间段里,你要去做跟你的本职工作以及柴米油盐等生活琐碎完全无关的事情。你要大胆而放肆地寻找你原本没接触过的知识和体验,观察一些稀奇古怪或者平平无奇的东西,你还要照着镜子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向上生长,你还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喜好,做一些自己原本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假设你原来讨厌臭豆腐,那么你今天就可以勇敢地去吃一下。
你知道吗?臭豆腐真的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