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窗听雨丨托煤坯

托煤坯

作者:隔窗听雨

小时候,一到秋天,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农村人在忙,忙着秋收打粮,城市人也在忙,忙着购买秋菜,准备过冬。

过冬,不单纯要储备蔬菜,还有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冬季取暖。因为我们北方的冬天很冷,而且长达五个多月时间。

说到取暖,农村人除了生产队分一些柴禾,还要另谋出路,因为分到的柴禾仅够烧上两三个月。所以,秋天来了,农家孩子也要参与打柴禾的事情。

早年,很多人去大地拾柴禾,捡马车没拉净秫秸、玉米杆,有时扛着耙子挠柴禾叶。秋天里小孩时常跟着大人去河畔、荒滩割野草,还会到公路两边的深沟里搂树叶。秋天过后,趁着还没上冻,到大地里打茬子。通俗的讲,就是刨高粱、玉米根,回家晾干后,很扛烧,十几个茬头,赶上两捆毛草。总之,农家人要准备足够的柴草,否则冬天必然挨冻。

城市人秋天也要准备取暖,不过城市比农村优越,国家按计划供应煤炭,一般每户供应一百斤木材、二百斤煤块,这是点炉子用的。其余按月、按季度供应数量不等的煤面。有一种炉煤,直接填在炉子里是不起火的,其它煤面也是烧了一半、漏了一半,随着炉灰一起落到炉箅子底下。所以,城里人把煤面和上黄土,托成一块块煤坯,解决了煤面直接燃烧的缺欠。这种方法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发明的,不过,从中体会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

因为要过冬,秋天里煤场买煤要排长队,开票交款站排,等车拉脚站排,挤挤压压,没个大半天一车煤拉不到家。城市居民住趟房的还可以,家家都有一个小院,而住楼房的这时就显出了劣势。买回来的煤,只能卸到公共地方,还得急哧呼啦的挖黄土,打水和煤,抢占地方托煤坯,不然晚了托煤坯的地方都没有。当然,他们也要事先收听天气预报,至少要有三个连续的晴天,才可以托煤坯。

每到秋季,各个楼空、趟房的过道,无一例外全是煤坯。煤坯有圆的,有方的,圆的搓一锹拍在地上,稍稍一抹就是一块;方的得用坯模子,坯模子有单块的和双块的,双块的效率更高一些。可以说,大街小巷煤坯成患,有时候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不过,这也成为季节中的一道风景。

每年秋天,无论农村、城市,都在忙着过冬,为冬季取暖大费周章。我家住在农村,是农村里的工业户,一年四季我们也享受国家供应居民的生活用煤。因为住在农村,去大地里捡柴禾极为方便,所以,我们家不会为冬季取暖而犯愁。

每逢秋季来临,我们和农村人一起拾柴禾,割野草,打茬子。也和城市人挤在煤场,排队买煤,同样挖黄土和煤托煤坯。不过我们从来不用和邻居抢地方,自家一个院子托多少煤坯都不成问题。

记得那一年,是一个礼拜天,妈妈在煤场买了两千斤煤面,拉脚师傅了拉了两趟才完事。接下来是三姐带着我们去东坑挖黄土。东坑到我家有三百多米的距离,那里土黄,粘度高,和煤最好。三姐挑着一对土篮子,四姐背着着一只土筐,五姐扛着一把铁锹。我和小妹空着手跟在她们身后,属于跟着凑热闹,一起去往东坑。

东坑取土的地方,紧挨着生产队菜园栅栏边上,已经挖得好深 。三姐把土蓝放在岸上,接过五姐手里的铁锹,顺着斜坡走到坑底。坑底的黄土不是很好挖,很实诚,通常要用锹头剁、或是贴地面抢,然后把碎土攒在一起,再挫到筐里。站在坑底直接把土扬在筐里,有时会撒出去,四姐干脆把两只土蓝扔下坑底,让三姐直接把土装到里面,不过只装了半筐,四姐五姐俩人下去抬起半筐土,由于坡陡弄到岸上还是很吃力,不怪每次只是半筐土,若是一筐还真不容易上来。

尽管挺费力,仅用了十几分钟就把一只土筐,两只土篮子装得满满的。三姐担起扁担走在头里,四姐五姐抬着土筐紧随其后,这回轮到我拿着铁锹,小妹就跟在我的身后。一担土很有分量,压得三姐没法挺起胸膛,走了不到百米,只好放下担子歇歇,同样,一土筐分量也不小,四姐五姐也是走不远就交换位置,左右手轮换。

我和小妹虽然没有重载,可还是落在她们后面,三个姐姐除了暂时休息一下,走起来几乎像飞一样。不甘落后,我拖着铁锹小跑,一路叮当三响,身后带起一溜烟尘。待回到家,三个姐姐打水和煤,折腾好半天还不见小妹回来。等一堆煤都和好了,小妹才慢腾腾的从大门口走进来,边走边揉搓眼睛。原来是我顺地拉着铁锹、带起的烟尘迷了小妹的眼睛。

三姐没有埋怨我,带着小妹打水洗脸,我犯了错误只好积极表现。于是,我去库房找来坯模子,又抄起铁锹独自一人托煤坯。别说,趁着姐姐们短暂的休息时机,我居然托了两趟煤坯,足足有三十多块。

一鼓作气,我又接着干了起来,又打了二十多块媒坯,不知不觉间,和好的一堆煤已经用去了一半。不过,我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不多时,姐姐们出来了,看到我自己托了这么多媒坯,直夸我能干,并竖起了大拇指。

还是人多好干活,三姐接着托煤坯,小妹帮着挪坯模子,四姐五姐又和起另一堆煤。就这样,我们整整干了一下午,两千斤煤都让我们托成了煤坯。收拾停当,回身观瞧,满院子里黑压压的一片,战果累累。院路两旁也摆满了煤坯,一直摆放到大门口。

可能是累了,晚饭时多吃了不少,而且这一夜睡得也很香。第二天早起上学,看着整整齐齐的煤坯,心里满是成就感。下午放学的时候,院子里的煤坯已经八分干了,我和五姐拿来小煤铲,把一块块煤坯撬动一下,接着把它们一块块立起来,摆成英文“W”的形状。这样摆放,我们称是“狗咬纹,”它们互相支撑,不至于轻易被风刮倒。煤坯立起来,有利于水分蒸发,为的就是煤坯能够快一些干。有时不小心,我们也会把煤坯撬成两半儿,心里还是挺遗憾的,只好把坏的煤坯放在一边,单独晾着。其实翻动这些煤坯也是费了不少时间。可想两千斤煤,得打出多少煤坯?这些几乎是我们家一冬所用的煤。

三天后,煤坯已经干透了,我们姊妹利用放学的时间,把它们搬到库房落起来。这活也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多时每个人额角都冒出汗珠。累也好,出汗也罢,人多力量大,最终我们把煤坯都搬进了库房,堆得整整齐齐,并把那些半截儿的放在最上面,等着冬天来时所用。

托煤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以及前半生都做过,这些是每一年必须完成的事情。当下的年轻人,恐怕不知道煤坯是什么样子。也不奇怪,现在生活好了,城市都建起高楼大厦,居住环境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然是天翻地覆的改变。冬季有暖气,人们不再为过冬而犯愁。就连农村也有了很大改观,虽然部分人家还保留火炕,仍然烧柴禾,可平日整饭多是使用液化气,而农村也是自来水到户,还存在水井的人家,只不过用它浇浇菜园而已。

当今的农家,多数是白墙红瓦,有的还建起二三层小楼,如果是傍晚,很少再见到炊烟缭绕的情景。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变化,城市农村与往昔都不能同日而语,我们这一代艰苦奋斗的人,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心里向外的满足。

回忆过去,权当是忆苦思甜,喜看今天,我们富足的生活确实是来之不易……

文/隔窗听雨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隔窗听雨,实名:单乃久,74届知青,久居辽宁鞍山。一个喜欢文字的摄影师,一个从事摄影的文学爱好者,时常敲击键盘去追逐过往,力求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温度,希望每一段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能够温暖自己感动他人。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

相关推荐

  • 【江苏】徐联宇《甜》指导老师:胡玲玲

    甜 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向阳校区 六年级 徐联宇 生活是一场梦,承载着无尽的欢乐与恐惧:生活是一把琴,演奏着人生的旋律:生活是一本书,谱写着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中充满了酸甜苦辣,而我最想说说有关&quo ...

  • 往事如烟之十——儿时二、三事

    刘国儒,毕业于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在宁城天义中学教书十年,后改行从警二十八年.工作近四十年,不慕名利,追求自由,轻松快乐是生活主旋律. 往事如烟之十--儿时二.三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虽 ...

  • 乡情散文:烧柴禾的那些年

    文:杨晓光 图:来源网络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一代芳华·邓丽君>系列节目,在全息影像舞台,甜美依旧的邓丽君款款而来,她的歌声甜甜 ...

  • “土暖气”,暖幸福—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6)

    [家教智慧 第376期] "土暖气",暖幸福 过年走亲戚,亲戚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路上冷吗?快到炉子跟前烤烤!" 为什么这句话成为来客的口头语,因为,在我们农村 ...

  • 【图文】一名北京69届知青:在那不堪回首的年月里

    在那不堪回首的年月里 作者:赵广昌  一  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毫无例外地去了边疆.我们都是属小龙的--未成气候的蛇.我们同属初中69届,也就是说还不是成年人. 赵广昌(左)与兵团 ...

  • 活下来就算命大

    我们上初中一年级时,教室冬天要生炉子.煤由学校统一发放,一个班级一小堆儿.煤是不能直接点燃的,需要树枝或木头做引柴.引柴需要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于是,在一个深秋的下午,我们整个年级在各班班主任带领下,前 ...

  • 农村俗语:“清明上坟做三事,三事不做有晦气”说的是什么意思?

    说实话,流传在农村里的关于清明上坟的俗语有一些,当然,有的关于清明上坟的俗语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作为参考.但是,有的关于清明上坟的俗语没有科学性,只能作为娱乐.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句关于清明上坟的俗 ...

  • 隔窗听雨丨韭菜盒

    韭菜盒 作者:隔窗听雨 说到韭菜盒,大人小孩都不陌生.每逢春季,鲜嫩的韭菜下来,包一顿韭菜馅,是对自己最美的犒劳.也许有人喜欢吃韭菜水饺,也许有人喜欢发面包韭菜包子,可我从小到大一直钟爱的就是韭菜盒. ...

  • 隔窗听雨丨多雨的暑假

    多雨的暑假 作者:隔窗听雨 儿时的夏天,有很多故事,记得那一年,在一连串的炎热的日子滚爬过来,又一个暑假悄然无声的来临了. 这个夏季雨水多,三天两头的就来一场雨,一连几日都阴着天,太阳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

  • 隔窗听雨丨年前年后(中)

    年前年后(中) 作者:隔窗听雨 腊月的天气很冷,尤其是春节前的几天,气候一直不松劲.常听老人们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能是那几天没有冻掉我们的下巴,老天不甘心,连场雪都不下,就这么干冷着.弄得我们小 ...

  • 隔窗听雨丨年前年后(上)

    年前年后(上) 作者:隔窗听雨 临近春节,时下好像并没有添加更多的欣喜,无论大人.小孩,也不会为此为之雀跃.振奋,毕竟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十分富足,人们对年节的期盼远不如从前. 说到从前,要追溯到很远, ...

  • 隔窗听雨丨儿时的最初记忆

    儿时的最初记忆 作者:隔窗听雨 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份记忆就是我躺在悠车子里.这个东西是上下两个竹圈,是由线绳连接起来的,记得还是红黄两种颜色,系成菱形块的形状,底部铺着软软的小垫子,躺在里面很舒服. ...

  • 隔窗听雨丨不平凡的一年

    不平凡的一年 作者:隔窗听雨 2020年,不同于往年,注定了它的不平凡,注定了它会在我们记忆里深深地烙印,它将在匆匆的岁月里定格,在过去的光阴里留下浓重的一笔. 年初的冬天,学生寒假刚刚放了不久,我们 ...

  • 隔窗听雨丨打“疙瘩”

    打"疙瘩" 作者:隔窗听雨 一场小雪过后,温度迅速降了下来,路边的树木,几乎掉光了所有的叶子,枝杈上残留着雪的痕迹. 天气很冷,呼吸都成了一团团白气,手指不敢在外面长时间暴露,不小 ...

  • 隔窗听雨丨雨天会友

    雨天会友 作者:隔窗听雨 十月的最后一天,好友相约一起到远郊的朋友家做客. 今天有雨,并不意外,昨天天气预报显示一小时阵雨而已.一大早醒来就听见窗外"沙沙"的雨声,看看灰蒙蒙的天, ...

  • 散文天地|回想小学时代(五)作者:隔窗听雨

    站在岚山之巅,举目四望,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蜿蜒九曲,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