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白与江油李龙迁祠
原文地址:李白与江油作者:若愚平武县境内的南坝镇,座落于涪江南岸一块平坝之上,地势虽较开阔,四周却乱峰簇拥,而街房建筑等至今犹存一派古朴之风。 由唐山市援建的江油关城楼今天的南坝镇似乎根本谈不上什么知名度,知道并了解这座小镇的人并不多。然而,镇端竖立的那块“蜀汉古江油关”石碑,却分明昭示着人们,这座镇子不仅有着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及其故里江油市,均有着一段解不开、理不清的缘分。 南坝水电站 牛心山远眺“江油”一名,源于蜀汉政权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再这里设置的江由戍(因“由”、“油”相通,后作“油”),即后人所谓江由关。知道南坝镇的人固然不多,但若提及江油关,则几乎是妇孺皆知。后来蜀汉设置广武县,北魏设置江油郡、县,西魏设置龙州,乃至唐、宋设置龙门州、政州等,其故地均在此南坝镇。今天,作为李白故里的江油市,其市区所在地虽与历史上的江油已相去75公里之遥,但其政区沿革与地域变迁,却与历史上的江油、即今天的南坝镇至关密切,何况古江油与今天的江油一样,都留下了不少李白的遗迹,同时也留下了一串串耐人猜测或考证的迷团。 从涪江西岸观南坝镇西南侧的牛心山关于李白在古江油留下的遗迹,旧籍多有记载。《方舆胜览》曰:“太白台在龙州江油县,太白与江油尉往来,故有台在尉厅,蒲翰为之记。”《四川总志》曰:“太白读书台在龙安府平武县牛心山,宋州守史祁手书石刻,并太白《赠江油尉》诗。”《一统志》曰:“太白台在四川龙州牛心山上,太白尝读书于此,遗址有存。”已故前四川省副省长张秀熟上个世纪初曾亲自子踏勘过这些遗迹。他在《李白家乡分歧问题索源探微》(载《四川文学》1961年4月号)一文中写道:“我的家乡在四川平武县,它和江油、彰明(近年合并于江油县)、石泉(今北川县),同为清代龙安府所辖四县。当我五、六岁时,读到李白的诗《静夜思》,感觉琅琅上口,很是好听,父亲告诉我:'李白就是我们龙安府彰明县的人。’我对他顿感觉到亲切。十二岁时,我去到距县城一百二十里的南坝,这里距江油城(当指今武都镇──笔者注)也是一百二十里,是川剧《江油关》的故址,也是古代龙州的故址。我被人导游到牛心山下的太白台(按《一统志》载有此地此台)台下有一小阁,阁下有泉名叮当泉,泉上岩壁有一片石刻,我注意一看,正刻着李白的诗《赠江油县尉》:岚光深院里,傍砌水泠泠。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岚光’、'野燕’、'溪云’、'乱峰’,正是我眼前的景物。特别是'傍砌水泠泠’,不正活画出叮当泉吗?我对这一首过去已曾读过的诗,这时倍感神往。但总怀疑为什么江油县尉会在这里。后来经人翻开志书给我看,唐代的江油县城正设在这里……”文中涉及到的刻于石壁上的那首诗,清人王琦《李太白集注》收入卷三十诗文拾遗之中,题为“赠江油尉”,是据明人杨升庵《全蜀艺文志》收入的。而《江油县志》和《彰明县志》收录的这首诗及旧江油县(今武都镇)城隍庙所存宋米芾书这首诗的石刻碑,题目均作“题江油尉厅”。诗题之不同,题义亦相去甚远,不知孰是孰非。再则王琦《李太白集注》中,“溪云入古厅”句中缺一“古”字,亦不知何故。张老亲自见到牛心山下的太白台,这和旧籍的记载是极吻合的。 远晀牛心山顶的寺庙和三株千年古柏牛心山位于南坝镇下场口,因其形状酷似一只倒立的牛心而得名。提到牛心山,自然引出一段典故来。据晚唐道士杜光庭《道教灵验记》所云:“龙州牛心山古观,即大唐远祖陇西李龙迁所居。既没,葬于山侧,乡里立祠号李古人庙。武德中改为观。其后……玄宗入蜀,因系国之初墓,因李古人名,遂为州名,遣使修祭。”于是,便有人据此得出结论,李龙迁既是李唐王朝的远祖,也是李白的远祖,李白一家之所以迁居到龙州附近的彰明(今属江油市)并在龙州留下其活动的踪迹,是因为龙州有一支李氏族人。其实,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龙州之名,始于西魏,固非玄宗时“因系国之祖墓,因李古人名,遂为州名”,而李白一家既在龙州有族人,为什么不直接迁居到龙州,而要迁居到距龙州两百里之遥、且被重山峻岭所阻的彰明呢?何况发明“杜撰”(此词之原始意义即杜光庭所撰之意也)之法的杜光庭,所记之事大抵是靠不住的,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其言皆荒诞不足信。”那位初唐时期便称之为“李古人”的早已作古之人,实在有点渺茫而不可考,但后世却也有人对此深信无疑。比如民国时期的四川省主席刘湘,便相信南坝镇之牛心山为李唐王朝发祥之地,而将其母之墓葬自大邑迁葬于此。可惜这位爱国将领后来请缨出川抗日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却并不曾作成皇帝。 南坝镇局部,后面是震后新建的南坝中学那么,李白一家究竟因何缘故而迁居彰明呢?仔细玩味关于其生平最权威的记录中“逃归于署”(李阳冰《草堂集序》)、“潜还广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之类的用语,分明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即其家之移居彰明,有着“归”与“还”的意思。这就是说,分明透露给我们这样一种信息,即“蜀”、“广汉”本来便是他的老家。关于这一点,绝非笔者之妄测,而是李白在他自己的文章中说得明明白白的。他在《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中说:“我太官广武伯陇西李公,先名琬,奉诏书改为辅。”又在《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中说:“公名锡,字元勋,陇西成纪人。高祖楷,隋上大将军,绵、益、原三州刺史,封汝阳公。曾祖腾云,皇朝广、茂二州都督,广武伯。祖立节,起家韩王府记室参军,袭广武伯。父浦……袭广武伯。公即广武伯之元子也……”这里说得很明白,其祖上隋上大将军李楷作过绵州和益州(即今之绵阳、成都)的刺史。而李楷之子李腾云又作过唐朝广、茂二州的都督。其中的茂州即今天的四川茂县,更重要的是还被封为广武(治地即今平武南坝镇,与茂州相邻)伯,并连袭三世。遗憾的是,王琦在《李太白集注》中将广武县误注为“隶陇右道之兰州,干元二年更名金城”,以至误导了多少学人。其实,此广武县之治地正是古江油戍,江油郡、县,龙州,龙门州,正州之治地,即今之平武南坝镇是也,系蜀汉政权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于江油戍故地所设。据笔者推测,后来的江油、彰明之境域,当时大约都囊括在广武县的辖区之内。而既然其先世还曾在距广武不远的益州和与广武相邻的绵州作过官,推测其家“逃归”和“潜还”彰明的原因,在于彰明居住着一支支脉最近的宗族,恐怕并非毫无一点道理。古江油、即今之平武南坝镇,之所以留下他的许多遗踪,有人推测那是因为他常去那里探亲、甚至还有可能再那里读过书的原因,当然也不能说毫无一点道理。用佛家的话来说,大诗人李白与四川、与江油,真可谓因缘殊胜矣。 震后重建的南坝小学青年时的李白游江油关,并登临牛心山。 据《资治通鉴》、《龙州府志》等史籍记载,三国时期的江油关在今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李渊建立唐朝后,将前朝西凉国皇帝李嵩视为李氏祖先,西凉国灭亡后,因后人李龙迁移居龙州(今南坝镇)建城有功,故将逝世后葬于牛心山的李龙迁之墓定为“祖宗皇陵”;武则天时,又将牛心山唐陵视为唐之“国脉”,极其崇敬。所以牛心山唐陵成了重要的名胜古迹,加之三国时期的江油关有被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的历史(洋情在另一篇游记中再叙),好游学的李白当然要去江油关和牛心山了。青年李白到江油关时是农历四月,其时虽溪水冷冷,但青山中不乏野燕筑巢官舍(驿站),在游牛心山读经之余便撰诗云:岚岗深院里,旁砌水冷冷。野燕巢官舍,希云入古亭。目斜独吏过,席卷乱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 涪江西岸的城垛式河堤及援建的唐山大道唐代后,历代朝廷皆有敕封,尊李龙迁为土主菩萨,故在牛心山<龙藏寺>建有土主殿,每年正月初一官民都要上山朝拜,庙会热闹非凡。 南坝镇中部的连心广场一角 江油关石碑 新刻的部分古诗文 远眺牛心山顶藏龙寺及唐代古柏 远眺牛心山顶藏龙寺及唐代古柏 "512"地震后重建的大雄宝殿及佛像 重建的观音殿 重建的土主殿中则是被誉为土主菩萨之唐皇祖先李龙迁 清代添置的寺钟己被地震损坏 牛心山的林间小道 重建的平坝江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