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佛像的特征
6世纪以后,北朝的文化艺术中包含了更多来自南朝的审美品味,南朝文士的瘦骨清像姿容,逐渐被北朝佛教造像吸收。从北魏熙平(516-518)年间和陈太建元年(569)的两尊金铜菩萨立像中,我们都可观赏到,在6世纪的百年间,风靡南北的瘦骨清像风格菩萨造像。不过在衣装方面,这些身材清瘦的佛造像,却往往覆以质感厚重的褒衣博带式衣装。
从佳士得,苏富比,东京中 央等国外拍卖公司的中国明清金铜佛像成 交记录来看,就可以看出这波行情在已经过去的十年和即将到来的十年内都将得到持续升温。
鎏金被普遍运用于尼泊尔佛像,是一种纯手工的工艺流程,现如今发现的上千年的佛像,保存完整的,大多是铜鎏金佛像。因此鎏金佛像也以‘最 具收藏价值’而闻名。一尊看上去鎏金厚度均匀且厚重的尼泊尔佛像,往往是匠人鎏金十遍以上的才能达到的效果。
鎏金,鎏原意为美丽的金属,铜、银器用鎏金技术装饰美化其表面的,即称鎏金器。从历代发掘的钟鼎器、兵器、车器、钱币与玺印等文物看,鎏金工艺始于春秋战国,到了汉代已能熟练的应用,在青铜器上先铸制或雕刻花纹,再交错鎏以金、银,成为当时铜器加工的特征。
佛像作为艺术作品首先带来的应该是视觉审美的精神享受,只要是美的就叫艺术品,对多大多小什么材质应该说是毫无关系的,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美,粗狂和细腻也各有不同,但大美和精神美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大美需要人们共同的认识,精神美需要一定的磨砺和一定的经历才能享受到或追求到。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但初期只被视作神仙道术的一种,流行不广。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因此,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得以迅速生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 层。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最早一批高僧,他们得到了胡族统治者的大力扶持。西域僧人佛图澄被后赵石虎尊为“大和尚”,他不仅宣讲佛教,还参与军政机要;佛图澄的弟 子道安被前秦苻坚迎至长安,领众数千人,他制定了僧团法规仪式,为以后汉族地区的寺院制度奠定了基础;5世纪初,龟兹僧人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在后秦君主姚兴的扶持下主持译经,他不仅系统译出了大量大乘空宗佛典,还培养出僧肇、竺道生等一代建设中国佛教的优 秀学者。十六国还是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时代,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开凿于这一时代,现存佛教造像也始见于此时。在佛教东进的旅程中,十六国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从此开始,“佛教征服中国”的脚步加快了。
铸造宫廷造像的历史原因一是出于朝廷对西藏地区的安抚,进而促进民族团结统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皇 室对于藏传佛教的信奉。其文物价值体现在于其存世量的稀 少以及铸造年代的久远。而从佛像的艺术价值来看,明清时期的佛像工艺登峰造极,甚至连现代先进的工艺都不能与之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