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屏损
毕竟是喝的东西,一直认为视频并非茶的最佳承载方式,但说来说去也很难简洁明了的解释清楚其中道理。直到发现了一个词——屏损。
我意识到这就是那个答案……
屏损,屏幕呈现所导致的信息损失。这是视频媒体领域的一个术语,大概意思是无论现实素材还是表演内容,在被概括为一段段的二维视频画面时会导致信息损失。
记录片导演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说三位不同的导演同时对同一耕作过程拍摄记录片,那结果就是三种耕作。这是好是坏姑且不谈,但很明显导演对耕作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与解读。而就事实来说,这就是一种“屏损”。
故事片导演深谙此道,所以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叙事片段化、镜头化,不再刻意于表演的连续性。所以很多舞台演员最初拍起影视剧来都会觉得憋屈、断断续续不过瘾,需要适应一下。相对于表演的连续性,片段化、镜头化就是一种“屏损”。
综艺类节目的导演更是明白这个道理:明明现场效果爆表、观众互动热烈,可播出效果就是差很多;明明线下很好用的包袱、梗,一拿到镜头里就不好用了。于是就出现了“上不得镜”的线下大咖和只能在镜头前表演的演员。这同样是一种屏损。
“信息论”中罗列出了各种媒体形式的特点与局限:
文字属于符号类,是最抽象的一种,但记录成本、保存成本最低。
图片内容相对具体了不少,囊括了较详实的图像信息,但截取的只是一个瞬间,而且没有声音。
音乐是表达情绪、情感的好方式,音频也适合传递基本信息,但不大适用于表述复杂的逻辑,尤其是含有抽象符号的内容,所以单纯的音频很难进行高级表述。
视频是所有人为媒体形式中相对最高级的,也是当代人类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它包含了音画两项,还实现了可控的线性呈现,但它也无法规避“单一视点(只能看到让你看到的画面)”的局限,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参与了创作者的主观取舍。
“屏损”既然出现在了图片、视频中,那么不严谨地讲“音损”也相应出现于“采音—放音”过程中,“文损”也自然存在于文本的“记录—阅读”中。
所以要清楚地意识到——或许只是看上去很美,听上去很美,读上去很美……
于我而言,一切间接信息都不及去直接体验来得可靠。可能不如当初“看上去,听上去,读上去”那么美,但于你而言这更真实,更是属于你的人生经验。
这里同样存在一个“屏损”的问题,——自身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的“屏损”。这个没办法,少有天生,只能去有意识的培养。如果你自身的“屏损”严重,那么那些“看上去,听上去,读上去”的估计也美不到哪儿去,或者说你的生活也美不到哪儿去。
茶是一方很好的试剂。
测试结果——大面积自身“屏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