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好素质》【全文4】
.
第六章 打开记忆的大门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帕蒙尼德认为,人的记忆是由明暗(或冷热)两种物质构成的混合体,只要混合体没有受到干扰,记忆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体发生变化就会出现遗忘现象。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迪奥泽尼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记忆是由使体内空气保持均匀分布的东西所组成的,与帕蒙尼德一样,他也认为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遗忘现象。
第一节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如人们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练习过的动作和体验过的情绪都会有印象,这就是记忆。个体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复杂化是靠记忆来实现的。离开记忆就无法形成和积累经验;离开记忆就不能有心理的发展;离开记忆甚至连最简单的行动都难以实现。因为任何活动,都必须以先前的映象为前提。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记、保持——存、回忆和再认——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与所要记忆的事物去接触,通俗地讲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将识记过的材料贮存在头脑中以备后用。再认和回忆就是恢复知识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利用保持在头脑中的经验来处理问题的过程。
当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此为再认;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重新回想起来,此乃回忆。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保持便无从再认和回忆。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记忆力是指人脑对信息的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能力。
人的记忆潜力是惊人的。有人说,如果要把人的大脑填满,大概需要美国国家图书馆中所有图书信息量的10倍!因此可以说,人脑储存信息的能力几乎是无限的。人们之所以感到有很多事情想记记不住,容易忘掉,完全是记忆潜力挖掘不够、记忆方法不得当造成的。
第二节 记忆的作用
如果说智力是一座工厂,那么记忆就是一个原料仓库,它专门为这座工厂储藏原料。谁也不会否认,工厂是离不开原料的。原料源源供给,工厂才能不断开工;原料供给不足,工厂只好停工待料。智力和记忆的关系也正是如此。只有记忆这个仓库中储存的信息丰富充足,智力这座工厂才能很好地进行加工。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在《普通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所说:“假如没有记忆力,我们便会成为转瞬即逝之物。从将来看过去,所看到的便会是一片死寂而已。而所谓现在,随着它一分一秒地流逝,也会一去不复返地消失在过去之中。基于过去所产生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可能存在,与个人意识汇成一体的心理生活也不可能存在,就连我们在一生中实际上持续不断地进行的,并且使我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存在。”
有一位数学家名叫欧拉,他28岁时右眼失明,64岁时双目失明,可是在双目失明后的12年间,他仍写下了约400篇论文。我们不难想象欧拉在双目失明后所做的工作中碰到的困难有多么大。双目失明意味着无法再靠查找文献来予以确证,因而对记忆品质有更高的要求。正是欧拉非凡的记忆力帮助了他,使他在双目失明之后仍有大量的杰出的创造活动。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身边。中国科学院有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优秀英语教师,她的名字叫杨佳。1993年,在她的双眼失明后,靠着出色的记忆力和坚强的意志,杨佳坚持完成了她的第二部英语教学著作。之后在哈佛大学,又是凭借出色的记忆力和过人的毅力,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全部的课程学习。
可见,人的智力结构中的诸因素,都不能离开记忆,智力活动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旦丧失了记忆这个基础,智力活动便无法进行。
记忆还是创造力高度发展的源泉。法国数学家庞卡莱、哈达玛都认为,所谓创造就是选择。头脑充实,记忆的东西很多,可供选择的东西也多;反之,头脑空空,还有什么可供选择的?庞卡莱把记忆中的数学概念或思想比喻为“带钩的原子”,这些“原子”在人的脑中“启动”之后开始活跃起来,这样就有了可能使这些“带钩的原子”彼此钩上、彼此作用或组合而形成新的观念的原子,形成创造。这种创造可以适当拓展为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学习,也就说,即便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习更有效,也需要通过记忆积累很多东西。
第三节 记忆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记忆分为不同的种类,这里主要按照记忆的内容和时间对记忆分类。
一、按记忆内容的性质对记忆分类
按照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四类。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也叫表象记忆。如我们对家乡景物的记忆即属于形象记忆。形象记忆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或味觉的等等。正常人的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发展较好,并在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从事某些特殊职业的人由于工作的需要,其触觉记忆、嗅觉记忆和味觉记忆等会获得特别的发展。在某些记忆缺失的人身上(如盲人和聋哑人等),这些非视、听的记忆才会获得高度的发展。
2.词语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为内容的记忆为词语记忆。这种记忆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课后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声调、姿势以及板书的样子可能会很快忘记,但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可以比较清楚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词语记忆。显然,它与形象记忆不同。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时需要形象记忆,有时需要词语记忆,相对而言,词语记忆更为重要,研究成果也较多。
3.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有的人不敢一个人呆在黑暗的地方,处在那样的环境中会惊恐万状、毛骨悚然。为什么样,他们也说不出来,此为情绪记忆。如果能够说出情绪产生的原因,就不仅仅是情绪记忆的问题了。纯粹的情绪记忆是说不出原因的。它的产生是因为某一情境(如黑暗)与某种情绪(如害怕)之间形成了联系,以后一遇到这种情境就产生相应的情绪。如有人怕血、有人怕虫子、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厌恶褐色等等。
情绪记忆虽然说不出原因,但还是有一定原因的。很可能是因为小时候不会说话,没有词语记忆,而形象记忆又因为年久而淡忘了,这样,留在头脑中的就只有情境与情绪之间的联系,成为说不出原因的情绪记忆了。能够言明原因的情绪记忆,实际上是增加了其他内容的记忆。如前述黑暗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听人说过黑屋子里有“鬼”或在电影、电视中常见到黑暗中发生恐怖事件造成的。如果主体能清楚的将原因表述出来,则既有情绪记忆,又有其他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对孩提时代许多童趣的回忆,往往使我们产生一种美感,这是积极的情绪记忆。
4.动作记忆
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叫动作记忆。一个人幼年时学会打乒乓球,之后没有机会再打,成年以后重操球拍,虽然会感到生疏,但同不会打乒乓球的人相比还是不一样。这是动作记忆在起作用。写字、画画、打拳、游泳、骑车等等,诸如此类,均需依靠动作记忆。
二、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对记忆分类
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类。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二秒钟以内的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或感觉储存。瞬时记忆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看电影。本来放映时播放的每一张电影胶片都是静止的,由于放映速度较快,前一张胶片给我们的视觉印象(即瞬时记忆)还未消失时,后一张胶片又出现了,所以我们感觉是连续的。
瞬时记忆的内容人们不一定都能意识到。瞬时记忆的容量(记得多少)要比短时记忆大。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如学生上课边听课边记笔记,医生边询问患者的病情边记病历,打字员边看文稿边打字等,都是短时记忆。人们意识到的内容一般都在短时记忆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短时记忆其他方面的一些特点。
(1)功能
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它记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操作。如上述医生看病,需要把病人诉说的症状、听诊的声音、镜检的情况等等,暂时地保持在记忆中,才好去开处方。任何一种抄写或临摹活动,都需要暂时将视线离开范本,凭借对范本的短时记忆来指导操作。人的大多数活动都是多环节而又连续性的,如果没有短时记忆则无法进行。
即使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不用的时候处于一种潜伏状态,一旦要用,它也必须首先转化成短时记忆来指导操作,用完之后再转化成长时记忆予以储存。究其原因,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内容,如果不回到短时记忆中,就不能被人意识到,也就无法去利用。当然,如果长时记忆中的内容经常都被我们意识到,那么这种意识状态显然也是不可思议的。
短时记忆的内容如有长期保持的必要,即转入长时记忆,否则便只服务于操作,之后即行遗忘,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所有服务于操作的记忆全被我们长期保持,那我们的记忆将不堪重负。
(2)容量
多年研究证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2~7单元,即在5~9单元之内。而单元的,大小,则以个人的经验组织体系为转移。凡在经验中形成密切联系的若干项目均可以作为一个单元。如单字、词组甚至句子都可以成为单元。心理学上称此单元为组块(Chunk)。
(3)编码
短时记忆对于字母、字词和句子这些言语信息来说倾向于按声音(听觉)编码。康拉德(Conrad)在实验中选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SX为材料,以视觉方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呈现顺序对上述材料给予回忆,拿不准的内容可以猜测,结果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发音相似的项目之间(如S和X)。而对于大量的非言语材料,视觉编码也许更为重要,因为在生活中,人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多数是以视觉方式输入的。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至数十年的记忆。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具有不同特点。
(1)功能
从功能来看,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它记忆某些事物就是为了留备后用。
(2)编码
长时记忆对信息主要是进行语义编码。如呈现词单:狗—桌子—狼—楼房—椅子—茅舍—猫,当回忆词单时,学生往往打乱原来的顺序,将狗—狼—猫,桌子—椅子,楼房—茅舍分别联系在一起,即按意义加以整理,归类储存和提取。人的长时记忆多经语言加工,但其编码方式也有听觉和视觉感觉到的情况。
第四节 识记的方法
回忆往往需要凭借一定的线索,在识记时应努力将线索建立起来,这样就能提高识记的效率。如何建立回忆的线索呢?可以采用意义识记、归类识记、中心词识记、编写识记材料的提纲、结构网络(轮廓骨架)识记、多种感官并用识记、区别特征识记、人为意义—规律识记和数字—谐音—换字识记等方法。
一、意义识记
需要识记的内容,简单的如一个词,较复杂的如一个公式、原理、规律,更加复杂的如一次历史事件、一种物质的构造、一篇文章的论点及中心思想、一种思想理论体系等,都必须以弄清其成分及内在相互关系为基础,然后加以识记,也就是通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彻底掌握记忆对象的内在关系并融化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归类识记
如果把材料归类或者系统化,就能提高识记效果。在鲍斯菲尔德(Bousfield)的实验中,让被试学习一个字表,上面印有:长颈鹿、萝卜、斑马、潜水员、菠菜、掮客、面包师、黄鼠狼、南瓜、打字员等60个单词。被试可以自由地研究和分析。当被试发现这些词分属四个范畴——动物、植物、人名、职业时,记忆效果便显著提高。可见,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学习者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对材料加以组织,形成一个系统,并将它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统一有序的。因此,无论是记忆生活中的一般事物,还是记忆规律性的知识,都应该进行筛选,按其一定的性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一番。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提高识记效率。例如,人们生活的开支或花销,可分为吃、穿、住、行四大类;把家庭用品分为衣服类、家具类、炊具类、食品类、书报文具类、家用电器类和交通工具类等等。植物体可以分为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两大类。植物的果实分为干果和肉果两大类。其中,干果又分为裂果和闭果两类;肉果又分为核果、浆果和梨果三类。语文知识按词类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接词等;按语法结构成分分为主语、谓语、宾语等;按句型分为简单句、复合句等。
三、中心词识记
将所识记的对象(内容)概括、简略、压缩为一句话,或一个词语,乃至一个字。这种方法适合于记忆长篇文字或诗歌。例如,《北朝乐府·木兰辞》,全辞326字。如此长的诗文,第一步当然是依据理解进行分段(节)。本辞分为六节。以第一节80字为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本节可按每句首字(或词)作为重点记忆的提纲,在诵读数遍之后,对“唧”、“不”、“问”、“昨”、“阿”五字做重点重复记忆。日后回忆时,则由此五字而能引出全节。
学习外语,如记忆美国五大湖:Huron(休伦湖)、Ontario(安大略湖)、Michigan(密执安湖)、Erie(伊利湖)、Superior(苏必利尔湖),也可取其字头从而构成一个新词(HOMES),以利于识记。
四、编写识记材料的提纲
理解较长的材料,方法之一就是编写材料的提纲。由于编制提纲,材料获得了条理性,而且将繁难、冗长的文字内容简化了。这种简化的方式不仅便于识记与保持,而且也便于回忆。编写提纲一般包括三步:
第一步,把材料按照意义分成几个组成部分;
第二步,提出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或容易联想的支撑点;
第三步,将各个部分按照标题或分出的支撑点联结成一个系统。
五、结构网络(轮廓骨架)识记
如果要识记的内容较长,编写的大纲要点较多且相互之间有交叉,可以形象的方式将大纲的结构网络(轮廓骨架)展示出来并进一步识记。
六、多种感官并用识记
对于一个新的事物,用眼睛看,只能见其外形,如果加上耳朵听、动手触摸,能嗅、能尝的,连嗅觉、味觉也用上,这样,利用多种感觉器官与该事物接触,就可获得对该事物的多种信息,这些信息由大脑进行综合的加工,必然获得更加丰富、深刻而牢固的认识。日后在应用、提取的时候,由于多种感官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神经活动联系,恢复该事物痕迹的线索也会更多。这种方法用之于读书,就是我国自古以来提倡的眼、耳、口、手、心“五到”读书法。尤其是用于学外语,效果显著。把眼看、口念、耳听、手写、脑记结合起来,绝非愚笨,而是自觉地应用了符合科学原理的记忆方法,其效果必然显著。即使是学习物理、化学与数学公式,未尝不可在眼看的同时,也用口念出声来,再加上手写。道理是完全相通的。
“看图——动手操作记忆法”是多种感官并用法中的一种。例如,有的人爱看图,如地图、电路图、生理解剖图……这是很好的习惯。尤其是用铅笔或小棍指着看,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将视觉与动觉结合起来,既提高了注意的集中程度,又使视觉和动觉之间建立起了神经活动联系。日后在回忆时,多重联系较单一联系更容易恢复起来,从而显示出极其良好的记忆效果。
就学生在课堂上听课而言,多种感官并用的效果比较如下:单纯听课<看图<边看边画<学生填图<学生画图。
如果把多种感官并用的渠道扩充到学生生活的各领域,包括在大自然中“沐浴”,到历史名胜古迹去旅游,亲临现场以及劳动等等,必将获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
七、区别特征识记
你曾听说过宋代大书画家米芾被人拉去见官的故事吗?据说,当年米芾于市场上见一粗俗之人手持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牧牛图》真迹,惊喜之下欲买,但一问价钱十分昂贵,他哪里买得起!于是心生一计:是否借我三日?卖主答应后,他当即回家,连日品味临摹,并仔细比对,自认为已画得一幅与吴道子真迹一模一样、毫无破绽的《牧牛图》。当他拿去归还原主时,卖画人竟一口认定米芾用假画换了他的真迹,拉着他要去见官。米芾再三申辩,并理直气壮地问卖画人:这画哪点儿不是真的?卖画人也针锋相对地回答道:我的画牛眼睛里有牧童,你的画牛眼睛里无牧童!弄得米芾十分尴尬。于是,他只好将牛眼里依稀可见牧童身影的真迹归还原主。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细致观察与画技方面,吴道子确实比米芾艺高一筹,而大画家米芾疏于观察真迹的细微特征,竟也闹出千古笑话。
我们如何从上述故事中学到识记的方法呢?
原来,凡事都有共性,又都有其个性。例如我们常常见到双生子,长像、高矮、穿着打扮都一样,确实使人难于弄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但仔细看一看,还是会发现哥俩的面部、耳朵、头发、肤色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别;而说话的声音、语调,习惯动作,坐、立、走的姿势,以及各自的爱好、脾气,就可能有更大的差别。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两个小差别,哥哥弟弟便分清了。同类事物,唯其相似,容易混淆,才需要辨别其特性,以便将它们区别开来。如果不能在相同之中找出差异,区别出各自独有的特征,就不容易把握事物的本质,也难于牢记于脑中,进而可能由于小小的疏忽或谬误,闹出种种笑话来。所以,区别其特征并加以识记,就成为客观的需要。仔细发掘事物的特征,从识记其差别入手,不论是一般的处世待人,还是处理工作与学习知识,都有好处。
例如:混合与化合、熔点与沸点,三角形的垂心、重心与旁心,物理学中的速度与加速度,电磁学中的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等等,这些概念都有相似之处但又并不相同,你都能够认清其不同特点并记住吗?
八、人为意义—规律识记
人为意义—规律识记是指要努力应用自己的各种知识,去寻找出材料自身本来没有的规律。
如用数字表示的历史年代、领土面积、山脉的高度、河流的长度、数学中的常数等等,离开其特定的内容,就很难说清这些数字代表什么意义,而这样的对象和内容肯定又是需要记住的。那又怎样把它记住呢?方法是这样的:
例如,富士山的高度是12365英尺,可以利用一年有12个月365天,识记它。
再如,爱因斯坦的一个朋友的电话号码是24361,爱因斯坦将其加工为“两打加19的平方”,两打是24,19的平方是361。
又如,我国山脉由东(和近东)至西(和近西)走向计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喜马拉雅山;由东北至西南走向计有:台湾山脉、长白山、武夷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编成一副对联:“天阴昆秦南喜马,台长武大太巫雪”。南一北及西北一东南走向计有:横断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编成横额:“横贺祁阿”。略加调整记为:“天阴难晴困死马,舞台太长巫雪大”;横额:“横祸起阿”。
九、数字—谐音—换字识记
对于记忆数字,每一个人都会感到困难。因为数字间常常不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
据说早年曾有一位乡村教师,想到山上的寺庙里去喝酒。于是他给学生布置作业:背熟圆周率23位数。他认为,学生们花很长时间也难于将这一长串数字背下来,这样,他就有时间去喝酒了。但老师没有想到,竟然有一个学生灵机一动,想出一个顺口溜:“山线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就杀尔(897932),杀不死,乐尔乐(384626)!”
记住这一长串数字的诀窍显然是“数字—谐音—换字”。依此法炮制,还可将圆周率编成:“要是要我走暗路(1415926),无伞无伴就去走(5358979),上梁山怕死溜两溜(32384626),石山上把山狼气走(43383279)。”日本人友寄英哲就是按日本语音用数字—谐音—换字法背下圆周率一万五千位数字,被录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应用此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较容易地就把难于记忆的长串数字记忆下来。
第五节 复习方法
一、及时复习
识记以后几小时以内遗忘得最快,两天以后遗忘就很少了。为了防止遗忘,要及时进行复习。但复习之后,仍会遗忘。遗忘的规律依旧是先快后慢,总不能没完没了地复习吧!怎么办?在实践中我们只要做到当天学习的当天复习就可以了。
二、复习时先尝试回忆后反复阅读
人们复习时,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头到尾阅读;二是先尝试着回忆,回忆不出来的地方或遗漏的地方再看书纠正。实验发现第二种方法(叫尝试回忆)比第一种方法好。其原因有三:一是尝试回忆可以使我们在每复习一遍时,都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二是它可使我们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提高学习成绩非常重要;三是它还可以分出已经记住的和尚未记住的部分,把注意力逐渐集中在最难记住的部分上,予以突破。
经常使用尝试回忆法就会体验到该法对于克服遗忘的作用。最简单的做法是把老师讲过的东西自己试着讲一遍,或者把书上所讲的东西看过之后,合上书,自己复述一遍,是计算题则要把计算步骤复述一次。复述后,打开书再查对一下自己是否复述对了、是否记准了。如果在复述时卡壳了,或者离开书证明或计算不下去了,再打开书,看看是哪个环节卡壳了,这样也能帮助自己明白,记住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哪里,记忆的薄弱环节在哪里。
三、复习时仍要加强建立回忆的线索
前面谈过回忆一般要凭借线索,遗忘的原因往往是回忆的线索没建立起来。因此,复习中仍要加强对回忆线索的建立。识记方法在复习中都可以继续使用。特别要注意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归纳总结、编写提纲、找出知识的网络结构,既要把知识条理化,又要化繁为简,最后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
四、睡前回忆
在晚上睡觉之前将一天所学知识回忆一遍特别有利于记忆痕迹的巩固。如能长期坚持睡前回忆,会大幅度地提高记忆效果与学习成绩。作者本人在上大学期间曾长期坚持这样做,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七章 想象是破译达·芬奇密码的钥匙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 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例如,文学作品中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借助想象创作出来的。再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长大后当个侦察员,驾驶着新式潜艇,到深海去侦察,到水晶宫去勘察,在那里发现了新命名的“油气”,1千克可发电2000万千瓦。文章中涉及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学生能够将其描述出来,是学生的想象发挥了作用。读者没见过文章中的事物,但读起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以形象的方式一幕幕映现,也是想象造成的。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的基本特点。想象是以“新形象”为其活动结果的,它自然具有形象性;而且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了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因此所产生的形象是新的,不同于已经接触过的事物的形象,因而又具有新颖性。
想象具有预见、补充和替代作用。在劳动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没有先想象出劳动的结果,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工作。比如,进行服装裁剪,一定事先想好衣服的式样。
想象一般包括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没有目的的想象;有意想象则是有目的地进行的。看到天上的白云想到那是一群奔马,这是无意想象;而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构思一个人物形象,则是有意想象。
根据有意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之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等的示意,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再造想象。读小说,有意识地在头脑中想象福尔摩斯的机敏、简·爱的善良、于连的狡黠等等,均为再造想象。这里所谓“再造”,一方面指想象的内容不是自己独创的,而是借助别人创造出来的、现成的语言描述或图形而进行;另一方面,也可称为“造”,因为一本《红楼梦》,千万个林妹妹,每个读者头脑中的形象各有其特色,是经过主体再一次加工了的。由此可见,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的成分。
我们为什么能进行再造想象?关键在于起示意作用的词语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建立了巩固的联系。这样,当许多词语组织到一起时,它们所联系的表象也就组织起来了。词语的组织情况决定了表象的组织,也就决定了想象中新形象的情况。当然,这必须以主体对词语的理解为前提。
再造想象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再造想象,人们就不能取得间接经验。借助于再造想象,可以使人们间接地领略到热带雨林的风光,奴隶主的残酷,孔子的和蔼与严谨……总之,有赖于再造想象,才使我们作为理性认识基础的经验事实得以无限扩大。
创造想象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作家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构思想象,发明家对自己将要发明、创新的工具、机械形象的想象,均为创造想象。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不同,它并没有依靠任何现成的描述,而是运用记忆表象,按照自己独到之见解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当这种创造想象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时,也称之为幻想。
第二节 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
有人说,如果把知识比做空气,智力是雄鹰,想象就是翅膀。没有翅膀,雄鹰也难以凌空飞翔。《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把想象称为“神思”,认为通过想象,一个人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而任意驰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而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狄德罗也指出:“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自然就不是一个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当人们问到爱因斯坦的实验室在什么地方时,他会顺便拿出钢笔敲一敲脑袋说:“在这儿。”的确,他对科学所做出的最卓越的贡献并不是实验的产物,而是在他的脑子里所进行的“思维实验”的结果。在脑子里进行实验,是爱因斯坦偏爱的研究方法。他曾经说过:“当我反省自己和我的思维方法时,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想象的才能对我来说比吸收知识具有更大的意义。”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做了一个在整个物理学世界产生极大震动的思维实验。他认识到,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这个理论当时被公认为是无可争议的真理。为了检验这种认识,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升降机上的乘客,正以比光还要快的速度急剧穿行太空。然后,他设想在升降机的一面开一个小孔,以便有一束光透射到对面的壁上。这使他发现,如果升降机以足够快的速度运行,那么,光通过升降机的瞬间里运行了一个有限的距离,于是,一个在升降机里的观察者将会看到光束发生弯曲。在这个想象的实验基础上,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断言引力能够使光发生弯曲。没有出色的想象力,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三节 想象的品质
正如衡量记忆的好坏从记忆品质入手一样,想象也有自己的评价指标。
一、想象的主动性
想象的主动性是相对想象的目的性的程度来说的。一个具有想象主动性的人,他就能围绕特定的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二、想象的丰富性
想象的丰富性是相对想象内容的充实程度说的。一个想象丰富的人,他对于同一个课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去展开想象;能够同时唤起许多的表象。一个缺乏丰富想象的人,他的想象内容则是很不充实、平淡无奇的,他只能从一两个方面去展开想象,也只能同时唤起极少的表象。
想象的丰富性取决于表象的储备。一个人的表象储备得越多,则他的想象就愈丰富;反之,一个人的表象储备得越少,则他的想象就愈贫乏。因此,要具有想象的丰富性,就必须多多地储备表象,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感知,以便获得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嗅觉的、触觉的表象。
三、想象的生动性
想象的生动性是相对想象表象的鲜明程度说的。一个具有想象生动性的人,他想象某一事物时,就真的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一个缺乏想象生动性的人,他想象某一事物时,所唤起的表象极其淡薄,并且是片断的和不稳定的。
想象的生动性是与表象的直觉性直接相联系的。所谓直觉性,是说表象直接类似于各种感知。比如,一个视觉表象的直觉性很突出的人,他就好像在内心或头脑里“看到了”某种事物;一个听觉表象的直觉性突出的人,他就好像在内心或头脑里“听到了”某种声音;其他如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等,都可以这么说。总之,表象的直觉性越突出,则想象愈生动、鲜明;反之则愈枯燥、暗淡。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当他描写包法利夫人自杀时,他生动地感觉到自己口中有砒霜的味道。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的想象生动性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他有时把过去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混淆起来。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这样说明了他头脑中进行的活动:“人物使我不能安静,他们死跟着我……我听到谈话的片断,我常常认为这不是我想象出来的,这一切都是凭空来到我的身边的,我只应当观看和思考。”这些均是想象生动性的具体表现。
四、想象的现实性
想象的现实性是指想象与客观现实相关的程度。一般而言,想象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总是以一定的客观现实为基础而产生的。但是,想象又总是离开现实或“超脱”现实,跑到现实的前头,这在创造想象特别是幻想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从想象与现实性的相关程度来看,有的人的想象与现实的关系若即若离,可望而又可即,这种想象是富有现实性的;有的人的想象与现实则根本脱节,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想象缺乏现实性。我们的要求是,一个人的想象可以而且应该“超脱”现实,可以而且应当跑在现实的前头,但它必须最终能在现实中体现出来,能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那种远离现实以致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象,则是一种空想,应当抛弃。
五、想象的新颖性
想象的新颖性是指想象的新奇程度。想象越新奇独特,就越富有新颖性;反之,想象越是“依样画葫芦”,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就越是平淡无奇。当然,想象的新颖性必须与想象的现实性结合起来。就是说,不管多么新颖的想象,必须以现实为基础,最终也必须“能获得客观的、物质的表现”,即能通过实践活动而把它创造出来。
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就曾经有过这样“怪诞的狂想”:假如我骑在一条光上去追赶另一条光,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他这样大胆地提出问题,又不迷信前人,终于通过自己那颗怀疑批判的头脑,独具慧眼地提出了相对论的假说。
正因为想象的新颖性有助于科学创造,所以国外有的大学在招考新生时,通过笔试口试、层层筛选之后,最后还要来一个别具一格的考试,即要与试者当众发表一次富有科学幻想的演讲,谁越是标新立异而又能自圆其说,谁的考试成绩就越高。他们认为,通过这样的考试而被录取的学生,才会有较大的培养前途。
第四节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想象力
一、丰富表象
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其想象越狭窄、越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越深刻,其形象也会越生动逼真。因此,一个人为了培养想象力,就必须不断充实已有的表象的数量,改善已有表象的质量,以扩大已有表象的储备。
绘画大师达·芬奇在少年时代,曾到一座寺院游览,被满院的壁画所吸引。回家后,他竟然凭借高超的记忆表象,把壁画全部默画下来,达到物象、比例、细节、色彩都酷似原作的水平,令人惊叹。达·芬奇之所以能在绘画领域作出突出贡献,与其平时的表象积累密切相关。
二、丰富语言文字
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也常常基于文字的描述说明而展开,并且还往往借助于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文字,就会使人们的想象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语词的抽象的水平上。丰富语言文字,可以使想象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深刻性和内在逻辑性。
少年时代的郭沫若,善于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诗或者对联讽刺坏人坏事。他的家乡沙湾镇上,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地头蛇,名叫徐品三。郭沫若十分鄙弃和憎恨他,专门作对联嘲笑唾骂:“无点骰儿不算快,没边梯子有点悬。”咒骂这个坏人没有好下场,迟早要垮台,长了民众志气,灭了坏人威风。
三、丰富生活经验
人的生活经验的多寡,直接影响到想象的广度和深度,丰富生活经验是提高人们想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广泛地接触、观察、体验生活,并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培养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阅读文艺作品
文学和艺术作品是想象的学校。一方面,文学艺术作品可以给人们提供丰富的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另一方面,欣赏艺术和阅读文学作品,又要求人们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于是在运用想象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发展了想象力。当然,培养想象力不要只限于阅读文艺作品,广泛阅读其他各种书籍以吸取渊博的知识,对于培养想象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写作诗词是开发想象力的最佳策略。我国素有“诗国”之称,历来崇尚诗教。古代诗人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王勃六岁善文辞;李白十岁通晓诗书。古人的诗教是从儿童少年时期开始的。
五、参加创造活动
创造活动特别需要想象,想象也离不开创造活动。因此,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活动,乃是培养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想象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德国诗人歌德曾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为他讲述故事,培养他对历史的爱好;母亲也时常给他讲富于想象的传奇故事,培养创造想象的能力。因此,他六岁半就会自己演戏,十岁就开始写剧本了。
六、运用各种想象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指必须把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因为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再造想象的发展;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中也有再造想象的成分。因此,有意地结合这两种想象并运用于学习、生活,就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也能使人们的想象力得到培养。
七、培养正确幻想
富于幻想是青少年的一种宝贵品质,但一个人必须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并且积极地投入实际的行动,以免幻想变成永远“超脱”现实、永远不能实现的空想。同时,一个人还应当把幻想和良好愿望、崇高理想结合起来,并及时纠正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或不良的愿望等等。
第五节 如何在美育活动中培养想象力
一、美育活动及其特征
美育活动是向青少年传播审美知识技能,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并激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才能的活动,也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为本质的审美活动。它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活动领域。
美育为什么能够丰富想象力呢?这是由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①美育活动具有形象性。美育内容都是具体生动而且带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形象。例如,几位同窗好友聚在一起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它之所以令人陶醉,是因为在人们心灵深处展现出一幅幽静森林、鸟语花香、水流溪畔的自然风光,这种想象是油然而生的美好的事物激活了人的想象力。
②美育活动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无论参观和欣赏自然风光的美,还是享受文艺作品的美,都可以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人不由自主地创造美好形象。有一次,一位教师带着学生们去北戴河旅游,当蔚蓝色的大海映入学生们的眼帘时,有人即刻带头朗诵起高尔基的诗《海燕》,几乎是全体学生集体表演,他们是那样兴奋,那样投入,像艺术家在舞台上表演和宣泄,使年长的教师激动不已。
③美育活动可以净化灵魂。当人们参与美育活动时,真、善、美和假、恶、丑两种性质的特征,在人们心里展开激烈搏斗,人的精神世界被冲刷和荡涤得干干净净。在两种观念的斗争中,人凭借巨大的想象力,逐渐树立起真、善、美的形象,去战胜一切龌龊的东西。像乌宾斯基描写“维纳斯雕像”的美,不单单写出了女性之美,而主要描绘出了那个时代各族人们都能认同的“人的生命的伟大的美”。
如果青少年经常参加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的各种美育活动,就能享受美的事物带来的愉悦,它有利于丰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想象力,并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正常发展。
二、美育活动与想象的关系
美育活动是通过审美需要的过程而实现的。它包括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部活动过程。例如,青少年在绘画学习活动中,当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像时,首先让他们感知的是画家笔下的女性美,然后,很自然地联想到周围女教师、女学友的秀美气质。这是因为画家以柔和的笔调、优雅的线条,创造了一个富有深刻情感内涵的温柔、美丽的女性形象,使人赏心悦目。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会得到启发,学习模仿伟大画家的笔法,创造出让人们感动的美好形象。
美育活动的实质就是审美过程,想象在其中发挥着四种功能:
其一,引发审美感知。
当我们想象某种事物形象时,要捕捉该事物与头脑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特征和关系,而脑子里的事物形象,要靠观察去获得,观察的过程就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青少年参与审美活动,可以从中悟出许多新的知识。
其二,激起审美情趣。
由于审美联想贯穿活动始终,联想是想象的初级形式,所以,使参与美育活动的青少年广泛地涉猎知识,引起对许多新事物的学习和探索,可以增添求知的乐趣。美育的知识多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这更可激发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其三,深化审美情感。
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有感染力量的因素。美的事物能使人产生满足和肯定的情感体验,它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推动力,促使审美想象和创造活动持续下去。想象以情感为中介,沟通表象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加以重新组合,因此,可以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想象,想象和情感相互交织,使审美活动不断深化。
其四,加强审美理解。
任何审美活动都有审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审美理解,这种学习就不会成功。理解美的内容应当和直觉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对自然美的理解就总是和桂林山水之美的直觉印象结合在一起的。
三、在审美活动中提高想象力
①发展多种爱好。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能使人提高生活的自信心和乐趣,想象也就有了广阔的天地。有的人对任何美育活动都不感兴趣,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受环境影响的结果,有的是受个性特征的束缚。但是,人的生活情趣是通过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参与一种艺术活动,就是让自己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增添审美情趣,以便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②尝试学习摹仿。发展想象力的直接方式,就是学会摹仿。摹仿伴随着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活动。例如学习书法,无论是柳体、颜体,虽其风格各异,但都应以临摹字帖为先。摹仿得越接近字帖,表明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越强。这是因为通过摹仿把握了各种字体的风格特点及其联系,自觉地将字帖上的字与自己临摹的字加以对照,体验美的特征,并且在前人书法基础上加以创造,走出自己的新路。这一临摹的过程就是再造想象乃至创造想象的过程,人们在摹仿的过程中自然提高了想象力。
③提高审美素质。这可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积极参加美术学习。美术包括绘画和雕塑、剪贴和手工艺制作等。美术是一种“造型活动”。它利用一定媒介塑造新事物形象,创造想象始终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参加者应全身心地投入,由感知、情感体验到产生创作动机、创造出新形象,倾注全部热情,使全身心都得到发展。
第二,努力寻求音乐“细胞”的增长。通过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以及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感受,可以开发人的想象才能。由此可见,培养音乐素质和发展想象力是同步的。
第三,创编健美操和参加舞蹈表演。参与健美操的设计和表演是发展想象力、提高审美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既可锻炼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又可随音乐的律动提高人的动作协调表现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第四,开展小型的文学创作活动。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文学创作要刻画人物,或者描写场景,都要求创作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文学艺术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形象生动的体现,主要应用形象思维,它的想象特点更突出、更具体,加之浓郁的情感色彩,更容易发挥感染力。因此,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写诗歌、散文、小说,或者朗诵文学作品,开展演讲活动,都是开拓想象才能的最佳活动。
第六节 如何培养富于想象的个性品质
一、培养创造想象的意向
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少年时代就有“独出心裁”的志向。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就读时,她的文理科学习是优等。有一次国文教师在她的作文上批示了“眼高于顶,笔大如椽”八个字,称赞她独特的立意和文笔以及超人的创造想象力。人的创造想象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熏陶、教育和锻炼,其方法就是培养创造想象的意向。意向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它对人的活动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可以指引活动的目的与方向。创造想象的意向主要指这种“独出心裁”的意向。
发展青少年的想象力,应当从培养创造想象意向开始。如果吴教授没有漫长的刻苦学习过程,就不会形成创造想象的意向。创造想象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它们加工改造,实质就是一种意向活动,表现在所有的智力活动中。演算习题要求创造想象;做好理化实验需要创造想象;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能够体现创造想象;而命题作文更要应用创造想象,一切意向活动都不能离开想象。培养创造想象的意向,可以促进青少年非智力素质的快速发展。
如何培养青少年创造想象的意向呢?
1.在实践活动中培养
喜欢活动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意向。参与活动可以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满足,有利于培养创造想象的意向。吴教授从小喜欢物理实验,对这门学科有着浓厚兴趣。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就一心扑在物理学科学实验研究上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科学实验使她具备了强烈的创造意向和很高的创造想象能力。
2.提高自信心
创造想象离不开自信心这种个性心理品质。自信心就是坚信自己行为的正确性。缺少自信心的青少年,做事情缺少目标,情绪容易波动,或者出现焦虑,在学习活动中不敢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不敢表达自己的设想,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创造想象能力的发展。他们在参加活动时,缺乏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心,其刻苦性和自制力也很低。而具有自信心的青少年,对实现理想和人生目标充满信心和力量,相信自己的智慧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和险阻。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磨炼着创造想象的意向。我们建议青少年:①在活动中经受考验。只有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锻炼自信心。②不断获得成功经验。为此,除了更加努力外。还应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依据主客观条件制定经适当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③在与别人交往合作中体验自己的力量。
3.勤于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不仅发展青少年的技能,同时也培养其创造想象的意向。这里说的动手操作不是写、算、练习那种单项操作,而是系列动作组成的活动过程。动态的操作过程,可以增强学生视、听、动等各种感知的综合能力,促使青少年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既训练全身活动的协调性,又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有利于创造发现。
二、体验创造想象的加工过程
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改造,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想象力,这是现代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天津市有一所中学,三位少年朋友提出了一辆多功能自行车的设计方案,引起一些科技界人士的关注。这三位少年发现,每天有大量骑自行车的人,到处找电打气气枪为自行车轮胎打气,有时一处气枪后面排着长长的一队人,大家感觉非常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三位少年查遍国内外资料,终于想出一个革新方案,试图把自行车车座改制成厚皮囊式直通两个车带。当人们坐上车座开始行车时,车座里的气自动被人体压到两个车胎里,免去了打气的环节,也减少人们的诸多不便。这个发明受到许多专家的高度评价。从青少年这项发明创造活动,我们可以体验对原材料的加工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知觉自行车整体结构和形象。
人的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认识,即人脑对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有了整体形象的认识,人们就能熟悉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特点和性能。三位少年熟悉各种自行车的性能,积累了有关自行车结构特点的资料。
第二步,深入研讨各部分结构的特点,确立改造对象。
三位少年朋友对自行车的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经历无数次实践和考察,才提出了改革方案。如有人提出改造轮胎,有人提出改造车子框架,最后认为还是改造车座比较合理和容易操作,因而提出改革的多种设想和方案。这一过程正是应用创造想象的过程。
第三步,利用模拟形象,实现加工改造。
三位少年朋友改革的中心环节,即解决车座和自行车轮胎结构的关系,必须安置传送带,将车座里的气体压人轮胎内部,这相当于革新前由打气筒向车带里挤压气体。当事物具有相类似的特点与形象时,就可能以新代旧。这在改造自行车充气的结构中成为关键的环节。
三、养成创造想象的个性品质
青少年创造想象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创造想象的动机、创造想象的兴趣、创造想象的信念和成就感。
创造想象动机是创造想象的直接推动力。动机在创造想象活动中表现出三种功能:①激活功能——即激活表象;②指向功能——即指向创造想象的目标,按目标、标准加工表象;③调整功能一主体进行创造想象时,能否成功,维持整个程序,达到目标,取得成果,都依靠动机的调整功能。北京市一位中学生把全市公交线路进行测量和调查,创造出一幅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的现代化交通线路图。图中由哪个始发站到哪个终点站,距离多少千米,途经什么站名,都标示得非常清楚。假如他没有强烈的创造想象的动机,就不能行程往返数百里,走街串巷,牺牲每一个节假日,战胜那么多艰难困苦,也就不可能做出科学认真负责的考察。
这位少年的创造想象结果,也离不开浓厚兴趣的支撑。他对北京交通线路的好奇心已经达到着迷的程度。每天除了学好文化课程和相关技能,他的全部精力和爱好都投入到这项活动之中。为此,他多次受到北京市政府、市教委领导的奖励和表彰,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宣传其创造精神和高度的创造想象素质。
兴趣是促成创造想象的巨大动力,它可以提高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愉快的活动中,想象的主体也能感受成功后的喜悦和满足。在这位北京少年创造想象的过程中,兴趣发挥了准备、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创造想象的信念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就感则会加强创造想象的信念。这样使青少年产生成就感,关键要建立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这样,青少年通过努力就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八章 好口才让你赢得更精彩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50千米,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
第一节 口才是学识的标尺
中国有句古话:“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就是说,跟那些具有口才的人交谈,可以帮助你增加知识和修养,激发你的创造潜力并增进你与朋友之间的感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首先是从交谈开始的。一个人的才干要被人认识,要被人了解,就必须与人交谈,有时甚至还必须“毛遂自荐”,向对方显示自己的才干。如果不借助口才,很难想象那结果又将如何。卡耐基博士曾举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说,美国费城有一位青年为谋取职业,成天徘徊在费城的大街上,总幻想有哪位富人能发现他的“存在”,然而,不管他作出怎样引人注目的举动,都毫无结果。有一天,他突然记起欧·亨利的一句话:“在'存在’这个元味的面团中加入一些'谈话’的葡萄干吧。”于是,他突然闯进著名富翁贾鲍尔·吉勃斯先生的办公室,请求吉勃斯先生牺牲哪怕仅仅一分钟来见见他,并容许他讲一两句。吉勃斯先生破例接见了他。起初,吉勃斯只想与他谈一两句,然后将他打发了事的,没想到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了一个小时。结果,吉勃斯先生替这个穷愁潦倒的青年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
事实上,口才也绝不是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只要耍耍嘴皮子,它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必是个具有敏锐观察力、能深刻认识事物的人,只有这样,他说出来的话才能既生动又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此外,他还必须具有严密的思维能力,懂得分析、判断和推理,使自己说出来的话有条有理,滴水不漏。最后,有口才的人还必须有流畅的表达能力、丰富的词汇、渊博的知识等。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口才是学识的标尺。
商业时代,人们互相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口才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常常看见,许多口才出众的企业家手下,往往云集着一大批能说会道的干将;相好的朋友在一起,为某个问题而展开讨论,口才好的人,往往容易成为“领袖”,受到众人的推崇,因此,他的朋友就自然要比别人多得多。
第二节 口才的标准
什么才是口才呢?翻翻我们的成语书,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些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三寸之舌”、“巧舌如簧”等等,人们常常用这些词来形容一个人如何如何能说,就像滚滚而来的江水。那么,是不是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我们就说他是有口才呢?不是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并不是衡量口才的标准。我们说口才是一种能力,它和我们的写作能力、生活能力、组织能力一样都是人的智慧的一种反映。它是一种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我们说能说话并不就等于有口才。口才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标准。
一、话说得要有内容
这是衡量有没有口才的第一个标准。我们说韩复榘没有口才,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话没有内容。他一登台就先问:“今天是什么天气?”然后又问:“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接着就是一顿假谦虚,而且说得前言不搭后语。空话、套话、废话连篇。这种演讲告诉给人们些什么呢?既没知识,也没有思想,我们听了如坠云雾,不知他到底要讲些什么。这种人怎么能说他有口才呢?所以,以后我们在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口才时,一定要先听听他说的话有没有内容。
二、话说得要有道理
看一个人有没有口才,还要看他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有些人说起话来也是一套儿、一套儿的,可是你仔细听听,他们或是胡说八道,或是强词夺理,或是胡搅蛮缠,从他们的话中你听不出丝毫的道理。那么这种人也算不得有口才!
三、话说得要有顺序
我们做许多事情都要讲点顺序。上街乘公共汽车要按先后顺序,我们坐的座位也要按顺序排好,写文章也要有顺序。“顺序”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失去了“顺序”,社会就要大乱,文章也就没了章法。说话,也要讲点顺序。有些人说话不讲顺序,不分先后,一会儿讲天上,一会儿又讲地下,天南海北,忽东忽西,乱七八糟,听者根本就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稀里糊涂,一团乱麻。我们也不能说这种人有口才。
四、话说得要有文采
我国古代大圣人孔子有这样一句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缺乏文采的文章,就不可能流行得久远。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文采之于文章,之于说话,就像我们女同学的花衣衫一样。一个女孩子,如果穿上一件美丽的花衣衫,一定会更令人感到可爱。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说话,感到说得也有道理,也听得明白,就是听起来没有吸引力,让人没有兴趣听,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话说得没有文采。他的话不生动、不形象、不能吸引人。所以,我们说话除了有内容、有道理、有顺序之外,还要对文字进行必要的润饰、加工,使话生动、活泼,富有艺术魅力。这样的话,听众既爱听,又容易接受。
第三节 如何锻炼口才
一、口才的重要性
西方世界已把“舌头、金钱、原子弹”列为三大武器。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已经使我们的地球变小了,人们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了,而且电视、广播、电话等等现代设备向人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人们已无法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生活。那种“祸从口出”的古训已不再被人们奉为神明,那种“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看法已逐渐被人们所抛弃。社会的发展,向未来社会的主人——你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社会要求你们不仅仅是一个只会“默默”耕耘的小黄牛,还需要你们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百灵鸟。未来的社会是你们的社会,你们是21世纪的主人,你们要管理社会、管理工厂,当律师、做教师,不管做什么工作,离开了口才,只能是事倍功半。现代人应该是能言善辩者,如果还是笨嘴拙舌,那么你就很难立足于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
亲爱的朋友,你想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对“四化”有用的人才吗?你想站在时代的讲台上口若悬河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吗?你想成为一名外交家纵横驰骋于国际舞台吗?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教师、科学家、厂长、经理、工作人员吗?你想结识更多的朋友吗?你想倾诉自己的感情吗?那么,请你练口才吧!
二、提高口才能力
有位美国政界要人曾说过,个性和口才的能力比起外语知识和哈佛大学的文凭更为重要。的确,口才很重要。但你也许会说:“我先天不足怕开口,见人就脸红,没口才。”那么,我们告诉你:朋友,这不要紧,路就在脚下。口才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从天而降,就像庄稼需要施肥、道路需要整修,口才也要培养。
一切美丽的花朵,都植根于沃土之中,离开了泥土,它也就失去了养分;没有了泥土,它就会干枯、凋零。空中没有盛开的鲜花。如果我们把口才也看成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那么它扎根的沃土就是人的思想、知识、能力、毅力,离开了人的这些素质,那么口才也就成了一朵空中的花,一朵永远不会盛开的花。
崇高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远见卓识以及一定的记忆能力、较强的应变能力、持之以恒的毅力,这些都是我们培育“口才之花”的“养料”,离开了这些,练口才只能是一句空话。
1.要有崇高的思想
朋友们,大家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一个自己言行欠佳的同学或老师批评你的时候,你的心里一定很不服气。甚至在心里说:你自己做得也不怎么样,有什么资格说我呢!你会感到这人言行不一。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品德、修养恶劣的人带给别人的也只能是卑鄙的灵魂、低级的趣味,而且很难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这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无论是演讲、谈话、论辩都是一种向听众作宣传的双重活动,你的思想、品德、感情、修养都会在有意与无意中影响着听众的思想、品德、感情、修养。而演讲者、说服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思想修养,他的话才具有说服力。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你们听过曲啸的《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个演讲吧,这个演讲所以能打动人、教育人、感染人,是与曲啸本人的崇高品德分不开的,是与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炽烈感情分不开的,也是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分不开的。如果一个演讲者、一个论辩员没有高尚的思想修养做后盾,那么他的演讲、论辩是不可能成功的,其结果只能是台上他讲,台下讲他。
所以,我们要练口才,首先就要培养自己的思想美、心灵美、行为美,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你才能用美好的语言去感染听众、说服听众、宣传听众,你练就的口才也才能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
2.要有渊博的知识
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我们要说给别人听,首先就得自己有。别小看了演讲时的几分钟,论辩时的几句话,就这几分钟、这几句话,需要我们有丰厚的知识积累。
我们有些同学有这样一个好习惯:准备一个小本子,把每天从报纸、杂志、课文中看到的观点、方法,好的词、句子都记录下来,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见解,也有了自己的词汇库。说起话来也就头头是道,也不觉得没词儿可说了,甚至常常能妙语惊人,这就是积累的结果。
3.要有远见卓识
远见卓识是演讲者、交谈者、论辩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我们不论是演讲,还是谈话、论辩,面对的都是人,或是广大的听众,或是单个的个人。但不论是人多,还是人少,谁都不愿意去浪费时间听那些老掉了牙的、人人皆知的陈词滥调。如果你总是人云亦云,从没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演讲者、谈话者、论辩者。你永远不可能征服你的听众。而要想自己的见识超群,见解独到,就要站得高,看得高,高瞻远瞩,言别人之未言,说别人之难说。但是,我们千万记住决不要去追求华而不实的噱头,决不要去哗众取宠。
4.较强的应变力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引起了观众的哄笑。在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来到黄石省演出……”这话把哄笑中的观众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方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几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马季机智巧妙地给圆了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马季所以能把场圆下来,关键还在于他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一个艺术家如此,一个演讲者、谈话者、论辩者也是如此。我们无论是演讲、谈话,还是论辩,都是在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在进行信息传递。这就需要我们在演讲、谈话、论辩的过程中随时地注意对方的变化,观察对方的表情,掌握听众的情绪,并要根据听众的反馈及时调整我们演讲、谈话、论辩的内容及角度,把听众不愿听而你又打算讲的东西删掉,加进一些听众感兴趣的内容,这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是做不到的。
另外,我们在与人交际、交流时,常常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你正在演讲时却有人起哄,正在交谈时却遭人抢白,你的辩词受到人们的反对,这一切一切都需要有从容镇定的应变力。所以为了使你在窘境中得到解脱,为了练就一副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答如流的口才,为了在社交场合免受尴尬之苦,为了你临危不乱,请培养应变能力吧。
5.一定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也是演讲者、谈话者、论辩者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我们的演讲词、论辩词包括谈话的一些内容都是需要记忆的,通过记忆把演讲、论辩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登台演讲或进行交谈、论辩时,才能张口即来,滔滔不绝。如果记忆力不强,到了台上,一紧张就会丢三落四,甚至张口结舌。我们在积累知识时也需要有较强的记忆力,否则,打开书什么都知道,合上书又什么都忘了,这是不行的。
培养记忆力是要下点苦工夫的。我们这个年龄正好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所以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培养和加强自己的记忆力。记忆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自己从学习中寻找、总结一些记忆规律,供自己使用。也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方法,如形象记忆法、数字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总之,我们只有过目成诵,才能出口成章。
6.持之以恒的毅力
看了以上几点,有的朋友可能要说:“练口才还这么难呀!咱也不具备这些素质,口才也练不成了,不用白费劲了!”那么我要说,你错了!以上我们谈的几种练口才的必备素质,是必备的,但不是天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苦学、苦练得来的。有一句名言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西方也有一句格言为:“诗人是先天的,演说家是后天的。”确实,要练就一副悬河之口,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古希腊有一位卓越的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有发音不清、说话气短、爱耸双肩的毛病。最初他的演讲很不成功,以致被观众哄下了讲台。但德摩斯梯尼没有因失败、嘲笑、打击而气馁。他一方面博览群书、积累知识,一方面又刻苦练习。
为了练嗓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诵,迎着呼啸的大风讲话;为了克服气短的毛病,他故意一面攀登,一面不停地吟诗;为了克服耸肩,每次练习口才时他都在自己的双肩上方挂两柄剑,剑尖正对双肩,迫使自己随时注意改掉耸肩的不良习惯。他还在家中安装了一面大镜子,经常对着镜子练演讲,以克服自己在演讲中的一些毛病。经过苦练,德摩斯梯尼终于成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讲家。“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是德摩斯梯尼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朋友们,我想你一定没有德摩斯梯尼这么多的苦恼,只要你持之以恒地勤奋学习,刻苦练习,那么你一定会成功,口才家、雄辩家的桂冠就一定能戴在你的头上。
三、练口才的方法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50千米,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肖楚女,更是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肖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演讲,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他的教学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他年方30,就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他的演讲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有超群的数学才华,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辩才”。他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口才,学习普通话,他还背了唐诗四五百首,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舌”。
这些名人与伟人为我们训练口才树立了光荣的榜样,我们要想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就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刻苦训练,正如华罗庚先生在总结练“口才”的体会时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练口才不仅要刻苦,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加速你口才的形成。当然,根据每个人的学识、环境、年龄等等的不同,练口才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但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那么你就会在通向“口才家”的大道上迅速成长起来。我们在此介绍几种符合同学们特点,简单、易行、见效的口才训练方法。
1.速读法
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
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词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的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
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
速读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手头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练习。而且还不受人员的限制,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位同学听听你的速读练习,让他帮助挑你速读中出现的毛病。比如哪个字发音不够准确,哪个地方吐字还不清晰等等,这样就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进行纠正、学习。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速读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如果有老师指导就更好了。
2.背诵法
同学们都背诵过课文。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背诵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忆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在于锻炼我们的口才。
我们要求的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词、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于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
背诵法,不同于我们前面讲的速读法。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讲词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
其方法是:第一步,先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演讲词、散文、诗歌;第二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要花点工夫的,需要我们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对所选的演讲词、散文、诗歌等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这些都有利于准确表达内容;第四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可分步进行。首先,进行“背”的训练,也就是先将文章背下来。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声情并茂。只要能达到熟练记忆就行。并在背的过程中,自己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第二,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将你背熟的演讲词、散文、诗歌等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时注意发声的正确与否,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第三,是这个训练的最后一步,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语调进行背诵。
这里的要求是准确无误地记忆文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我们要背诵高尔基的《海燕》,我们首先就应明白,这是篇散文诗。它是在预报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讴歌的是海燕——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整篇散文诗都是热烈激亢的,表达了革命者不可遏止的憎爱分明。那么我们在朗诵《海燕》时就要抓住这个基调。当然仅仅抓住作品的基调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作品进行一些技巧上的处理,比如划分段落、确定重音、停顿等等。
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一调到底的朗诵是不会成功的。有些人在背诵《海燕》时把握了它激昂奋进的基调,却没有注意朗诵技巧,开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结果到了表达感情的最高点时,就只能是声嘶竭力。我们说这也是把握欠准确的缘故。如果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有了准确的把握,那么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这个训练最好能有老师的指导,特别是在朗诵技巧上给些指导。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找同学帮助,请同学听自己背诵,然后指出不足,使我们在改进时有所依据,这对练口才很有好处。
3.练声法
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那些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听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所以锻炼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我们必做的工作。
练声的方法是:第一步,练气。俗话说练声先练气,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就像汽车上的发动机一样,它是发声的基础。气息的大小对发声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不足,声音无力,用力过猛,又有损声带。所以我们练声,首先要学会用气。
吸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部要撑开,尽量把更多的气吸进去。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你闻到一股香味时的吸气法。注意吸气时不要提肩。呼气:呼气时要慢慢地进行。要让气慢慢地呼出。因为我们在演讲、朗诵、论辩时,有时需要较长的气息,那么只有呼气慢而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呼气时可以把两齿基本合上。留一条小缝让气息慢慢地通过。学习吸气与呼气的基本方法,你可以每天到室外、到公园去做这种练习,做深呼吸,天长日久定会见效。
第二步,练声。我们知道人类语言的声源是在声带上,也就是我们的声音是通过气流振动声带而发出来的。
在练发声以前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先放松声带,用一些轻缓的气流振动它,让声带有点准备,发一些轻慢的声音,千万不要张口就大喊大叫,那只能对声带起破坏作用。这就像我们在做激烈运动之前,要做些准备动作一样,否则就容易使肌肉拉伤。声带活动开了,我们还要在口腔上做一些准备活动。我们知道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声音的洪亮、圆润与否与口腔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
口腔活动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
第一,进行张闭口的练习,活动嚼肌,也就是面皮。这样等到练声时嚼肌运动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第二,挺软腭。这个方法可以用学鸭子叫“gāgā”声来体会。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就是鼻腔。有人在发音时,只会在喉咙上使劲,根本就没有上胸腔、鼻腔这两个共鸣器,所以声音单薄,音色较差。练习用鼻腔的共鸣方法是,学习牛叫。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平日说话时,如果只用鼻腔共鸣,那么也可能造成鼻音太重的结果。
我们还要注意,练声时,千万不要在早晨刚睡醒时就到室外去练习,那样会使声带受到损害。特别是室外与室内温差较大时,更不要张口就喊,那样,冷空气进入口腔后,会刺激声带。
第三,练习吐字。吐字似乎离发声远了些,其实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发音准确无误,清晰、圆润,吐字也才能“字正腔圆”。我们在小学时,都学习过拼音,都知道每个字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而一个音节我们又可以把它分成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这三部分从语音结构来分,大体上可以说是,字头就是我们说的声母,字腹就是我们说的韵母,字尾就是韵尾。
吐字发声时一定要咬住字头。有一句话叫“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在发音时,一定要紧紧咬住字头,这时嘴唇一定要有力,把发音的力量放在字头上。
字腹的发音一定要饱满、充实,口形要正确。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立着的,而不是横着的;应该是圆的,而不是扁的。但是,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容易使发出的声音扁、塌、不圆润。
字尾,主要是归音。归音一定要到家,要完整。也就是不要念“半截子”字,要把音发完整。当然字尾也要能收住,不能把音拖得过长。如果我们能按照以上的练习要求去做,那么你的吐字一定圆润、响亮,你的声音也就会变得悦耳动听了。
这里应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
①深吸一口气。数数,看能数多少。
②跑20米左右,然后朗读一段课文,尽量避免喘气声。
③按字正腔圆的要求读下列成语:
英雄好汉兵强马壮争先恐后光明磊落深谋远虑
果实累累五彩缤纷心明眼亮海市蜃楼优柔寡断
源远流长山清水秀
④读练口令:
A.八面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坡炮;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B.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怪看狗。
C.洪小波和白小果,拿着箩筐收萝卜。洪小波收了一筐白萝卜,白小果收了一筐红萝卜。不知是洪小波收的白萝卜多,还是白小果收的红萝卜多。
4.复述法
复述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这种方法在课堂上使用的较多。如老师让同学们看一段幻灯片,然后请同学复述幻灯片的情节或人物的对话。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其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词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请朗诵较好的同学进行朗读,最好能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然后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复述的时候,你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
这要求我们在开始时,只要能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就可以,在记住原话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意思复述出来;第二次复述时就要求不仅仅是复述情节,而且要求能复述一定的人物语言或描写语言;第三次复述时,就应基本准确地复述出人物的语言和基本的描写语言,逐次提高要求。在进行这种练习之前,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选文章的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要求。比如选了一段共有10句话的文章,那么第一次复述时就要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并能把几个关键的句子复述出来;第二次就应该能复述出5~7个句子;第三次就应能复述8~10个句子。当然,速度进展得越快,也就说明你的语言连贯性和记忆力越强。
开始练习时,最好选择句子较短、内容活泼的材料进行,这样便于你把握、记忆、复述。随着训练的深入,你可以逐渐选一些句子较长,情节少的材料,进行练习。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会更好。这种练习一定要有耐心与毅力。有的同学一开始就选用那些长句子、情节少的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这就像我们学走路一样,没学会走,就要学跑是一定要摔跤的。而且这个训练有时显得很繁琐、麻烦,甚至是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与毅力,要知难而进,勇于吃苦,不怕麻烦。没有耐心与毅力,那么你将注定是一事无成的。
5.模仿法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会模仿,模仿大人做事,模仿大人说话。其实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是向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学习,向周围的人模仿。那么我们练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模仿。这样天长日久,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其方法是:
①模仿专人。在生活中找一位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请他讲几段最精彩的话,录下来,供你进行模仿。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又适合你模仿的播音员、演员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进行模仿。
②专题模仿。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请一个人先讲一段小故事、小幽默,然后大家轮流模仿,看谁模仿的最像。为了刺激积极性,也可以采用打分的形式,大家一起来评分,表扬模仿最成功的一位。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且有娱乐性。课上、课间、课后都可进行。只要有三四个人就能进行。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讲的小故事、小幽默,一定要新鲜有趣,大家爱听爱学。而且在讲以前一定要进行一些准备,一定要讲准确、生动、形象,千万不要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带去,否则模仿的人了跟着错了,害人害己。
③随时模仿。我们每天都听广播,看电视、电影,那么你就可以随时跟着播音员、演播员、演员进行模仿,注意他的声音、语调,他的神态、动作,边听边模仿,边看边模仿,天长日久,你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且会增加你的词汇,增长你的文学知识。这里要求要尽量模仿得像,要从模仿对象的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方面进行模仿,并在模仿中有创造,力争在模仿中超过对方。
在进行这种练习时,一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象进行模仿。要选择那些对自己身心有好处的语言动作进行模仿,我们有些同学模仿力很强,可是在模仿时都不够严肃认真,专拣一些脏话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低级的趣味,我们反对这种模仿方法。模仿法是一种简单易学、娱乐性强、见效快的方法,尤其适合我们这个年龄的同学们练习,希望大家能勤学苦练,早日见效。
6.描述法
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看图说话,描述法就类似于这种看图说话,只是我们要看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还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图说话高一些。简单地说,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描述法可以说是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这里没有现成的演讲词、散文、诗歌等做你的练习材料,而要求你自己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所以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
无论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
其方法是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比如,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假山?有凉亭?还有游人?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础。第二步,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
其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的千万不要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象。比如,你观察到秋天的湖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孤独地坐在斑驳陆离的树荫下,你就可能有一种联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可能想到这个老人的生活晚景,还可能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诗句。那么在描述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加进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实、生动。
7.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词,我们也是从戏剧、电影中借用来的。是指演员扮演的戏剧或电影中的人物。我们这里的角色,与戏剧、电影中讲的角色,有着相同的意义。
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们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其方法是:
①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戏剧为材料。
②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特别要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
③根据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比比看,谁最能准确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④也可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以此培养自己的语言适应力。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语言的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
这种训练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别于对朗诵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声音洪亮,充满感情,停顿得当;还要求能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训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成功。
8.讲故事法
同学们或许都听过故事,但是不是都讲过故事呢?讲故事看起来很容易,要真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呀!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有些朋友听起故事来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饭、睡觉,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无吸引力。
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才能,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学习讲故事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
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能力。因为故事里面既有独白,又有人物对话,还有描述性的语言、叙述性的语言,所以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口语能力。这里的方法是:
①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情节性是十分强的,而且故事的主题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讲故事以前就要先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要讲《皇帝的新衣》这个童话故事,那么你就要分析其中的几个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然后把国王的愚蠢无知,骗子的狡诈阴险,大臣的阿谀奉承、不分是非,乃至小孩的天真无邪都用语言表现出来,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②掌握故事的语言特点。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其最大的特点是口语性强、个性化强。所以当我们拿到一个材料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开始练习讲,而要先把材料改造一下,改成适合我们讲的故事。这个工作你可以请老师或爸爸、妈妈帮你做。
③反复练讲。对材料做了以上的分析、加工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练讲。通过反复练讲达到对内容的熟悉。最后能使自己的感情与故事中人物的感情相隔合,做到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生动形象。
另外,边练讲,还要边注意设计自己的表情、动作。看看你讲故事时的表情、动作是不是与你讲的内容相一致。
其要求是:
①发音要准确、清楚。平舌音、翘舌音、四声都要清楚。最好能用普通话讲。
②不要照本宣读。讲故事是不允许手里拿着故事书照着念的,那样就成了念故事了。讲故事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讲,那样才能生动形象。训练口才的方法很多,并不仅限于以上8种。如:有人总结出了“七日训练法”、“绕口令训练法”等等,我们说这些也都是一些好的训练方法。
而且同学们在练口才时,一定也会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我们说只要此法对练口才有益、有效,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另外,同学们也不要仅仅拘泥于一种方法,抱住一种方法不放。你不妨找几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见缝插针,相信这种综合训练收效更大。
四、说话的禁忌
你一定去过山区,山里人走的路,无外乎两条,一条是靠他们的两只饱经磨炼的脚板走出来的,那是曲曲弯弯的羊肠小路;一条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可以行驶汽车的盘山公路。无论是哪一条路,只要是山里的,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一,它们不可能是直的,险峻的山势让人们在它的面前也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去寻找一条方便的途径,哪里方便,便往哪里走;其二,它们总是弯的。汽车之所以能够从山脚爬上山顶,除了它自身的动力作用外,再就是盘山公路的帮忙了。从山脚到山顶那坡度多么大?盘山公路的好处就在于尽最大可能地减缓坡度。这样一来,路程虽然远了些,却能使你达到目的。你若开着车直线往上冲,达不到目的且不说,弄不好还落个人仰马翻。
再说,只有脑袋有问题的莽汉才会去做此等傻事。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生活常识,谁都不难明白的道理。可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即使我们明白了人文社会的这一简单道理,却不明白由此而及彼这一道理的,还是大有人在的。
这也难怪,因为人类的趋甜避苦的共同心态告诉我们,凡人都想走捷径,都明白直线与曲线的距离长短。他们不知道,人生的坦途和捷径从来就是没有的,即使有也只是相对的。
在人际交际语言中,心直口快,被人们公认为一种率直的品德。这种品德究竟是好,还是坏,就大有讨论的必要了。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些情况下,心直口快的确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比如,好朋友有了缺点和错误,在他还没意识到的情况下,为了不使他陷得更深,走得更远,直截了当地指出其症结,使其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这就很有必要的;又如,当朋友或熟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刚好又具备帮助的条件,于是不假思索地主动提出来给予帮助;再如,战场上,某一难攻的据点久攻不下,我们主动向指挥员请缨,勇挑重担,去拿下据点,等等。在上述诸种情况下,心直口快,就是一种优秀的品德。
但是,若换了另外一些场合,若以心直口快自居,就大成问题了。比如,当你在你青春期的某个时期,你突然发现你爱上了某个令你着迷的姑娘时,你的心情是那样的急切,以致茶不思,饭不香,恨不得立刻将她拥入你的怀里,在此心态驱使下,你不顾对方的意愿、情绪和心态,直截了当地向她表白自己的感情,那感情之火之激烈,之烫人,你满以为会让那姑娘头晕、脸红,以致足以让她毫不犹豫地投入你的怀抱的,你却没想到,由于你的鲁莽与草率,不仅没能将姑娘吸引过来,反而将她吓跑了。又如,你在工作中,与他人发生了冲突,产生了误会,你不先去进行调查,弄明事情的原委,便气势汹汹、火冒三丈地与对方辩驳,强行要求对方把事情弄清楚。结果,问题不仅没弄清,反而却把人家给弄得罪了。你为什么不转个弯,换一种或几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呢?
常听不少朋友说,自己交朋友,对人是多么多么的够朋友,而人家怎样怎样地不够朋友。据我所知,事情的真相往往是,这些人在与人交往时,由于一味地追求直率与坦诚,总抱着一种毫无保留地与对方心心相印,以致完全沟通的幻想,结果,一旦发现对方有些事情瞒着了自己,便由此而产生对对方不信任,更有甚者还抱怨对方不够朋友,等等。殊不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脑袋,每一个脑袋装的问题都是各不相同的。那些往日江湖上流行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也要同年同月同日死”、“同吃一锅饭,同穿一件衣”之类的东西,原本是具有相当欺骗性的。
第四节 操纵口才的原则
一、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生活中,人是各种各样的,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也各不相同,由于这个缘故,也就决定了他们对语言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
所以,不能用统一的通用的标准语的说话方式来交流。一般说来,办事严谨、诚实、老练的人,最喜欢听流利而稳重的话,这时,你说话时要注意态度尊敬,既不能高谈阔论,也不可婉转如簧,而应以忠实见长,朴实无华,直而不曲。话语虽简单,但言必中的,给人以老实敦厚的印象。
若对方性情豪放、粗犷,则他喜欢听耿直、爽快的话,那么你就应忠诚、坦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美丑、善恶的爱憎要强烈分明。若对方是学识渊博的高雅之士,他可能崇尚旁征博引而少芜杂的言辩,你不妨从理论问题谈起,引经据典,纵横交错,使谈话富有哲理色彩,但言辞应表现出含蓄和文雅,显得谦虚而又好学上进。
总之,与不同的对象谈话,就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
二、对方若面露难色就需改变语气
在推销技巧中,许多经验丰富的营销人员都特别留意谈话中对方表情的变化。因为他们明白,只有能够时时注意对方的心理、周围的状况而随时临机应变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一流的推销专家。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并不是非用言语不可。尤其是对那些语言不易形容的感情,人们往往总是通过脸部表情来显现的。有的时候,人们对自己那份难以说出的感情,会故意让对方了解或看出。
但是有些时候,非但不想让对方知道,甚至想隐藏起来。但是不论哪种情况,都或多或少,会显现在人的脸面上。当它展现出来时,如果你不注意而继续自顾自地说下去,会带给你不利的后果。
因此,当你和人面谈时,要随时注意对方的表情,一旦出现了类似的表情时,要立刻停止自己原先强迫性的说法,如果你改变语气或说辞之后,对方的那种表情尚未消失,可以直率地问对方是否有什么困难,这样做,可以将对方难于启齿的心事或是心理的疙瘩予以表面化,同时更能了解对方的心理。
三、认为对方有敌意,可以直接发问
经营百货公司或各类商店,常常会遇到顾客要退货或换取其他货品的事。碰到这种情况,老练的售货员都能处理得很好,不等客人说出理由,就人先发制人地说:“你对这商品有何不满?”
客人来退货,一定是对商品本身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是一般人在买到质量差的东西后,自然都会将怒气出在卖这件物品的商店上,认为:“这家商店的东西真差!”老练的售货员为了要维护商店的信誉,同时也为了长期“抓住”这位顾客,必须将顾客的不满转回到商品上,让对方觉得这是一家好商店,不好的只是商品本身。
像这种售货员应付顾客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不顺利的初次见面上。例如你觉察到对方有明显不满和敌意时,可以直截了当地发问:“我好像不该来?”“这个说法是否使你觉得不满?”如果对方说了:“我本来不想说的,不过你既然问了,我就告诉你。”他会彻底地将自己的不满说出来,这样一来可消除彼此之间的障碍,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对方说:“不,不,我没有这个意思!”事情也就算是有了个结果。不管他说的是不是真心话,话一旦出来,就得受自己的约束,而产生“宣言效果”,这使他不得不压制对你的不满和敌意。
四、对方顾左右而言他的对策
即使是初次见面,有些人在谈话时,也会不知不觉地扯到主题以外的事,而且愈扯愈远。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忙碌,面谈的时间实在有限,因此,当对方尽讲些与主题无关的事时,性急的人就会焦躁不安,想把话题扳回来。
不过,如果想多了解对方,让自己的计划更顺利地进行,就不要这样做。依常理判断,对方将话题转向,会有三种情况:第一,是完全不小心,也就是不知不觉地将话题扯远了;第二,是心血来潮,忽然想到了他得意的事;第三,是故意转变话题,不愿意再谈原来的事。这三种情况中无论哪一种叫你遇上,最聪明的办法是以静制动,暂时不要去打岔,让对方说下去。
第一种情况时,对方讲呀讲的,会突然想起来自己在讲什么,而主动地打住。第二种情况时,等讲完了这件事,他自然会回到原来的话题上。如果对方还是兴高采烈地讲个不停,那就很可能是第三种情况了!既然是第三种情况,那就表示他不愿意与你商谈本题,你再勉强反而导致对方不快,你不妨索性利用这个机会去观察他的心意与动向。
五、必须赶快结束的谈话
对付不识相的人有各种方法,我们可以当着客人的面扫地、抹桌子,客人的茶水喝光了也不替他添满,把电唱机开得震天价响等等,不一而足。有些人天生反应就比较迟钝,一坐下来就忘记时间,以至于打扰太久,使主人宝贵时间都浪费掉了。这时有些人会应用上述的方法来下逐客令;有些人脸皮比较薄,有些人则是修养甚佳,不好意思有所表示。不过,心里的焦急,总会在表情上或行动上表现出来,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偷偷地看表。
如果你在与人初识的时候,谈话中发现对方瞄了一下钟表,就应该立即结束话题,准备告辞,这样才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否则自顾自地说下去,对方会由不耐烦转为厌恶,那就得不偿失了。
有些人频频看表之后,发现对方仍无告辞之意,有时会直接问对方:“现在几点了?”如果对方仍不受影响,可能会说:“啊!已经十点了!”如果这样说对方还不知道,那就是个麻木不仁的家伙,可以毫不客气地下逐客令!如果在见面之初就说好打扰到几点,免得耽误别人的事,也会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六、交谈中不要忽略在座的每一个人
我们在与多数人见面时,多半只会注意到一群人中的主体,而忽略了其他的人。但是我们往往没有想到,如果得不到陪客的支持,事情同样不能圆满完成。
尤其是一般生意的洽谈,握有决定权的往往不是科长而是负责现场工作的股长。所以,忽略了处于陪位的股长的结果,可能使即将成功的交易再度破裂。同样的,推销员到家庭推销汽车时,也可能忽略主妇而损失了这笔生意。
再说,即是同席,便表示大家或多或少参与事件,目的也同是听自己说话,所以,如冷落了其他人,他们的不满马上会传遍整个席面。但如换在一位较高地位的领导者的立场便不同了,他不会认为自己正受到冷落,而只会想到部属正在代理自己,心中不会有被冷落的感觉。
因此,当我们与许多人交谈时,切莫忽视在座的每一个人,若有一个人因被你忽略而觉得受了冷落,并由此对你产生不满,过后,他至少会让所有的人都对你产生不满。
七、与对方初次见面的技巧
在要求见面之前,问对方能给自己多少时间,或是先告诉对方正确的造访时间及结束的时间,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上应有的礼貌。但是我们切不可因这是平常的礼貌而忽略了面谈的计划重点。事实上,成功的基本要素就在这里,只要应用得当,其效果比心理战术更大。
与对方第一次见面时,经过寒暄之后,应该先问对方:“我今天是不是可以打扰你到一会儿?”如果对方是个大忙人,可先请问他:“能不能给我15分钟的时间?”这样问,对方会感到自己受尊敬,对你的观感顿时不同。如果约会的时间很短,你便可以把表拿下来放在桌子上,随时注意时间。每个人都会有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忙、地位很重要的欲求,因此你必须表现出“占用你的宝贵时间”的态度,使对方感觉到“你很尊重我”而得到满足。只要对方满足,你的访问即使拖长一些,他也不会怪你。
八、怎样避开不利的议论
在政治讨论会议中,到后来往往脱离主题。当一方提出自己的主张时,对方代表经常满怀自信地反驳“这种主张根本不值得一提”或“不成为议论的主题”,继而发表自己的议论。由于彼此都采取这种议论方式,所以主题难于掌握。
出席会议的各位政要,频频指出“不值得一提”,并非毫无居心。换言之,是利用“不值得一提”反击对方。尤其当对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方弱点时,这句话更是有力武器。所以说,在正式的讨论场合,遇到不利于己的局势时,不妨以“不值得一提”来反击对方的论调。换句话说,愈可能造成严重性的问题,对方愈会用“不值得一提”来闪避。
除了“不值得一提”外,人们几乎都禁不起极端文化论调的刺激。一般人都以为这种口气不是平常人说得出口的,一旦有人以这种语气对你说话,则让你以为该发言人势必与众不同,因此轻易地落入对方的圈套。事实上,对方往往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困境或无能,才故意说出极端的论调。
我曾经历这么一桩事。在议论颇为激烈的会议上,一直占优势的某人,听到我提出的疑问后,感到一阵困扰,但立即回答:“笑话,这种事根本不值得一提。”我立刻想到,刚才的疑问也许正是对方最大的弱点,所以我进一步逼问:“哪一点不值得一提呢?”不出所料,对方支吾其词,不知所答。之后,整个讨论会的气氛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因此,每每说出“不值得一提”等大胆断言的,最好特别留意。
九、告别时的用语
到别人家里作客,谈得十分愉快,可是告辞出来时,才刚跨出大门,就听到身后的门“碰”的一声关上了,相信不管是谁遇到这个情形,心都会凉半截。也许对方是无意的,可是在客人来说,心中总会有些猜疑,原来的畅谈甚欢的会面,也就这样一笔勾销。
分手时的印象足以左右整个会面的结果,是成是败,最后一刻的表现最重要。
我曾经与一位女明星会面过,至今仍然念念不忘。这位女明星聪慧可人固然是令人喜爱的原因,但是真正令我无法忘怀的,还是当我们分手时她对我说的话。当我欠身告辞时,她容诚恳地对我说:“今天听到你的一席话,使我获益不少,这些意见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真是太谢谢你了!”
这番话使我如沐春风、永生难忘。后来虽没有再和她见面,但是我很关心她的消息,可能就是因为她对我说了这番话的缘故。
这位女明星在面谈的过程中,就一直给我很好的印象,如果她的表现只到此为止,我可能在半年一年之后就忘掉了这个人,但是她却在最后的一刻,使用了加强印象的心理战术,使得我留下了忘也忘不掉的印象。这种做法并不一定有什么特别的企图,但是让对方对自己更有好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在分手前一刻说出你对当天会面的感想,可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措辞要恰当,如果说得不好,反而会抹杀了原来的效果。你可以使用“绝对”、“非常”等一类有强调意义的句子,来表达你的感受,使对方觉得自己的重要性。
在谈话的过程中,如果常夸奖对方,会被认为太阿谀,但是最后分手时赞美几句,却有不寻常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