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补泻,一句话说清楚
艾灸补泻,一句话说清楚
如今艾灸补泻鲜有人谈及,或只用来一味补阳气,但其实《黄帝内经·灵枢·背腧》中一句话已将艾灸补泻说的清清楚楚。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艾灸通常用于两种情况
1、有寒(血寒宜灸,盛则泻、虚则补)。
2、陷下(补法)。 补:“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在外点火烤,火有热量,皮毛接受到热量要张开。 从医理角度说:肺金主皮毛,则皮肤得热为火克金,故皮孔张开,热量向内传入。 皮内有气血,虚少或有寒,则热可以深入,可驱寒,可生长气血(内经所言:气食少火)。
用现代的概念说,跟着热量进入皮下的还有氧气。我们的血脉也是需要氧气的。所以氧气+热量可以滋长气血。
不要吹,等待火自然熄灭。这是为何?要等待温度降低,皮肤孔窍慢慢闭合。
艾灸补法适合气血不足的状况。
泻:“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艾灸泻法还可活用在发越如痈结的热上。阴多阳少,火气固结在其中,不能开泻,则需要引热外出。艾灸不是用来泻热的,就是泻寒、泻实的。并不适用于温病的全身大热。
做法:对着皮肤的方向朝艾炷快速吹气,把火吹大。一直灸到吹灭后再拿走(“传其艾”),而不是再换一个艾柱。
泻法,火吹的很大,火力较猛,皮肤孔窍开散更大。患处气本来就充足,风为巽卦,无孔不入,旺火被风吹入毛孔,体内的气则围绕胶滞其侧。 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故为壮火。内经言:“壮火食气” ,故有余之气一并被风火带出毛孔。
用现代的概念理解,猛吹的过程中,也会把二氧化碳带入毛孔。二氧化碳为阴中之阳(碳五行为木,木为少阳,为阴中之阳),当引阴出阳而反出。吹灭后,形成负压。二氧化碳进去又出来,同时带出邪气。
一切都要回到原本,关于灸法的补泻,灵枢经就一句话,后世也已经跑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