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脉法之用:《辅行诀》药法与子午流注针法

四时脉法是一种已经失传的古脉法,在《内经》中只留下其名与简约的四时脉象描述,《内经》原文对脉法的描述如下:

1、《五脏生成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预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2、《移精变气论篇》:“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进。”

3、《平人气象论篇》:“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 平心脉来,累累如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如操带钩,曰心死。”

4、《玉机真脏论》:“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着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5、《脏气法时论》:“夫邪气之客于身,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6、《邪气脏腑病行第四》:“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大,小,滑,涩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瘈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是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巅疾。”

鉴于以上《内经》原文对四时脉法的描述来看,该脉法的临床应用是精准的,近乎标准。

如果掌握四时脉法并运用到临床,就不会出现三个大夫看同一个病人而做出三种不同的诊断。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仓公的不少诊案都运用了四时脉法,甚至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亦有此脉法的运用,但是对于如何具体运用却已经失传。

我经过艰难探索,不断验证(详情请查看《缘起--踏上复原四时脉法的坎坷路》)终于找到了答案!此脉法是在一日之中运用,以四时脉象来分辨病人寸关尺三部脉中所受五邪:实邪,虚邪,贼邪,微邪,正邪,又以风暑寒湿燥五淫定义所引起的病因来诊断病症。

一日分四时,三部受五邪; 五淫断病因,辅行子午流。 中医的理法方药是一脉相承的。

在中医临床中,四时脉法正是与《辅行诀》相配合的。也就是说你不懂四时脉法,就不会应用辅行方。因为四时脉法所诊的虚实与《辅行诀》方中的虚实所表述的机理是一致的。此虚实并非气血多少、强弱之意。此脉法能配合《辅行诀》中关于五脏虚实补泻的药法,对症拟方,有的放矢,让医者不再指下茫然、胸无定见。

子午流注针法是《内经》针法,其特点是按时开穴,只取每经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以合木火土金水五行。《难经》曰:井者春也,春为始。井荥输经合,又合四时。故《内经》中有四时刺法。因此四时脉法与子午流注四时刺法亦是相互配合的。

学习理解四时脉法能让你读懂古代神医的珍贵医案,也能使你更深入的理解《内经》、《难经》的论述,并且打开正确学习《内经》、《难经》之门。

四时脉法医案举隅:

周某,男,71岁,丙子日,丙申时来诊。

便溏6月余,日6-7次,面色黄,舌红苔白腻,舌中苔黄,脉诊:脾得肺脉,肝脉滑。为脾实病。

患者来诊前经市人民医院诊为慢性结肠炎经治疗无效。后两处寻中医诊治,一处说湿气重,一处说肾阳虚(病人自述)并服中药两月有余,病时重时轻,遂停药,来诊。

方:附子15克(先煎),红参45克,干姜45克,白术45克,茵陈15克,生麦芽15克,五剂。

二诊,不便溏,日2次。开附子理中丸善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