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和维可牢
今天想说说锯和维可牢的故事。就是下图中的两种东西,大家都认识的。
锯是怎么发明的?
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据传说,他有一次承造一座大宫殿,需用很多木材,他叫徒弟上山去砍伐大树。当时还没有锯子,用斧子砍,一天砍不了多少棵树,木料供应不上,他很着急,就亲自上山去看看。山非常陡,他在爬山的时候,一只手拉着丝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头拉破了,流出血来。鲁班非常惊奇,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厉害?一时也想不出道理来。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摘下一棵丝茅草,带回家去研究。他左看右看,发现丝茅草的两边有许多小细齿,这些小细齿很锋利,用手指去扯,就划破一个口子。这一下把鲁班提醒了,他想,如果象丝茅草那样,打成有齿的铁片,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于是,他就和铁匠一起试制了一条带齿的铁片,拿去锯树,果然成功了。有了锯子,木料供应问题就解决了。(百度网友提供)
维可牢是怎么发明的?
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George deMaestral)发现,芒刺类杂草极易粘到诸如狗毛和你特别喜欢的袜子上。这非常令人讨厌。他对此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于是就激发了他制造维可牢(Velcro,专利名,尼龙搭扣)的灵感。他将这一发现制成了一种新型的粘扣,两面一碰即黏合,一扯即可分开。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发明不一样的东西,却采纳了相同的途径,将植物界的一些现象/知识迁移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实现了质的飞跃。想一想,锯和维可牢在我们生活中的便利度有多高!
对,今天的主题词其实是迁移。换句话说,就是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精进2》中对“迁移”的基本过程描述如下:
1.在一件事物的内部发现某种可能具有普适性的要素或结构;
2.将这种要素或结构与原背景“脱钩”,并尝试置于新的背景之中。
我们大多人在生活中会有不经意间的小迁移,会从其他的事物上领悟到一些,再转移到自己的领域上。这些都是无意识的,也许是下意识的,并没有给自己形成太大的影响力。既然我们看到这种迁移的无穷魅力,其实不妨尝试锻炼下自己的思维,让自己能够从纷繁的事物中做一个有心人。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多思考这些背后是否存在的具有普适性的元素,多问问自己,其实“迁”就在这时产生了。剩下的就是你的“移”了。
“迁”是需要自己的悟性和积累的。但“移”则是一个动作,要从“知”到“行”,也是一段不小的距离。比如《精进2》中介绍的“合理”和“美观”。书中介绍的是齐如山给梅兰芳提的建议,该如何演戏,有些细节动作是不合适的。为什么不合适呢?因为不美观,不合理。我由此迁移到今天下午刚带学生们做的实训内容。单单一个吸取溶液,将溶液从吸量管中放到比色管中的动作,我每届学生都会纠正,但是总是不得心法,同学们总是掌握的不好。我打算明天给同学讲讲美观和合理。标准动作的合理和美观在哪里,让同学都试一试,不要太僵硬的来操作,自己难受,我看着也难受。
迁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常常对自己很宽容,从当下起,从自己的痛点出发,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反思,把外部的知识和自己的内在精神主动联结起来,让自己更加真实,更加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