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所临张迁碑,暗藏入帖出帖之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道

要说中国近代史上的牛人,梁启超先生以一身的才华,鲜明的性格必是其中之一。同是维新变法的闪耀人物,谭嗣同引刀成一快,留肝胆昆仑,康梁仓皇出逃,远渡重洋避祸东瀛。此后的康梁与政治渐行渐远,与学问越走越近。同样的方向,不同的人生。梁启超先生因在协和医院割错了肾而早逝,但他并未迁怒于西医,而是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儒家讲不迁怒,不二过,先生真有古君子之风。

瞎扯了半天还没聊到字上来了,字确实漂亮,但小编以为,书法的迷人不仅仅是书法本身,书者自带的魅力会给书法作品的光芒加持。在翻回头到梁启超先生所临的《张迁碑》上,梁启超作为清晚期的人物,正处在碑学盛世,而且他所追随的老师康有为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碑学大家。所以梁启超先生写北碑太正常了,不写才有问题。其实梁启超早年是学欧楷入门的,早期作品中,欧楷书风尤为明显。是不是维新变法时,到了北京才在书法上也走了时代前沿呢,留给有心人去考证吧。

但这幅先生所临的《张迁碑》确实是凝结了其毕生的艺术精华,不仅重现了张迁碑的古朴浑厚,雄强大气,而且呈现了其他书家所临张迁碑没有那种儒雅,润泽之气。取其强,而不失和美,取其方正,而不失圆柔,如此临帖也只有梁启超这等悟性的天才能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必由之路。俗人临帖,眼里只有那个最显著的特点,取方则锐利,取圆则油滑,过犹不及也。

最后再感叹一下,这幅作品早在1995年北京翰海的春拍中,以17.6万元被拍走,而在嘉德2018秋拍以 1345.5万元成交,23年涨了76.4倍,那时候17.6在北京买的房子,现在怎么也上亿了,比起房价,艺术品的升值空间都甘拜下风啊。

(0)

相关推荐

  • 个55《北京协和医院》首日封

    个55《北京协和医院》首日封

  • 隶书突破——《礼器碑》入帖,《张迁碑》出帖

    书画相约 为书法家画家提供交流平台,为书画爱好者提供学习机会,为收藏者打造专业的交流.鉴赏.拍卖平台:书法国画等艺术作品展示与销售,书画馈赠礼品营销:书画笔会.展览.活动:佛教.茶道.文玩.摄影同好交 ...

  • 这样学书法既能入帖,又能出帖,进步也快

    接上期. 部首 "木",让右,所以左展而右收,也就是说"木"中竖左侧笔画要写的舒展一些,而右侧要收缩,中竖要长.从上图四个原拓本来看,虽然此字有所模糊失真,但从 ...

  • 启功先生临玄秘塔碑,看看临帖的至高境界,出帖入帖随心所欲

    在近代书法家中,若论成就最高,或许在沈尹默,沙孟海,白蕉,启功等大家之间难分轩轾,但若论辨识度之高,影响力之广,那当属启功先生.启功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找到了自己,与此同时启功先生温润如玉的长者之风,襟怀 ...

  • 王铎是如何入帖、出帖的?

    ▲ 拟张旭书 清初刘廷献编的<广阳杂记>中记载 王铎的一句话说: "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 董其昌在<画禅师随笔>也有记录王铎的话: &quo ...

  • 先入帖来,再出帖去

    硬笔书写只有在实用性书写的基础上,渗入传统元素与人文气息,才能称之为硬笔书法.临摹对于书法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但因为硬笔书写鲜明的实用性,不少硬笔书法爱好者并不是特别重视临帖. 学习硬笔书法,必要的临摹 ...

  • 入帖与出帖——书法人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

      人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专用词.人帖主要指通过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对其用笔的规律和结体的法则有比较深人的认识,对其形质和神韵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可以说是已经学得很像了.出帖则是在人帖基础 ...

  • 书法有法 ‖ 书法的“入帖”和“出帖”

    入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专用词.入帖主要指通过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对其用笔的规律和结体的法则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其形质和神韵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可以说是已经学得很像了.出帖则是在入帖基础上, ...

  • 胡问遂:论入帖与出帖

    胡问遂(1918年7月24日-1999年2月19日),浙江绍兴人,沈尹默入室弟子,当代中国书法大家.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兄姐均酷爱书法,伯父胡之光为浙东书法名家.抗日战争初期,投笔从戎,立志报国.抗战 ...

  • 胡问遂|论入帖与出帖

    论入帖与出帖 胡问遂 –– 学书法的同志经常会碰到这样两种情况:未入门的难于掌握笔法,登堂入室的又苦于依人作嫁,难为出路.这两个问题俗称入帖和出帖,现在分别谈点这方面的体会. 我国的书法艺术,从兽蹄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