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里的大唐:他49岁从政,历仕两朝,官至九品

大唐高祖武德九年(626),赵意去世。

有人要说了,赵意是个大人物?他去世了不得?

说起来,他确实是个小人物。

然我们的历史写多了帝王将相,难道不该关心小人物的生活吗?我们也是小人物啊。

赵意的名字和事迹,都不可能入正史。但从他的墓志铭,我们却可以看到一个更为具体和鲜活的隋唐。

赵意字如意,566年生于襄阳。

生逢乱世,已然不幸。何况家还在南朝北朝斗争的最前沿。在他出生之前12年,梁武帝的孙子萧詧(同:察)以襄阳等地降西魏,被立为梁主,史称西梁。

(古代战争剧照)

西梁小地方,赵意有心仕进,是否该往建康呢?毕竟,百余年来,他家所在之处,都在定都建康的王朝统治之下啊。从他墓志里,我们看到,“宦游京辇……去隋大业十一年诏授秘书省守司辰师”。

由是可知,他没有南游,而是北上了。

想想古人诗中所写,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具体到要吃饭要穿衣的个体身上,选择却又是极为多样性的。

当然,在那乱世之中,今日属于此国,明日又属他国,又如何能生出定固之心呢?

隋大业十一年(615),在京城寻找机会的赵意终于有了官职,这年,他已经49岁了。

秘书省司辰师是多大的官呢?

我查了查,正九品。掌观测天文。

墓志铭里有写,“君家连贵胄,弈叶衣冠,世轨风模,恒居昼节”。

连贵胄?

若真如此,在那看重门阀的时候,他大概不至于快50岁才做了个九品官。

想来,此乃虚词,哪怕真贵,也可能是崇祯时代的朱家人说自己是明太祖的子孙一个意思吧。

因此,重点还是在后面几句——家风很好,行正坐直——也正如此,既无家财谋官,又不愿屈躬下节,拍人马屁,所以终大业之世,哪怕他“躬初下政,九族之道邕熙;一任京官,五(此字缺失)之仪清肃”,也是一级都没有升。还是个九品小官。

隋灭唐兴,52岁的九品官自然不需替老杨家尽忠。他原来的职位实在太小,也没什么影响力,因此,他大概是在隋亡之后,滞留京城,等着新朝简选官员吧。

(古代战争剧照)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按着那阵的平均寿命,此时的赵意,其实已在风烛之年。但他并无叶落归根之心,原因大概,一在年虽老迈却壮心不已;

二则是他的人生打下的一点点小基础,妻儿家产,全在长安,离开此处。老家能找到温暖吗?

那里的小孩,看着这个说话带“陕普”口音的老头,只怕要笑问客从何处来吧?

奋斗一辈子,也没在城里买房,家乡的老屋也早垮在风雨里,还能怎么办呢?人艰不拆啊。

武德二年(618),赵意获得唐朝授职,还在秘书省,还是司辰师。从九品下。

能领到多少钱?

我找到一张贞观年间官员工资表。

九品官年薪15.6两,米54.5担,职田200亩。加上杂七杂八的,算起来一年收入33两的样子。

这是个什么概?

5文钱能买12.5斤米。他的工资能买8250斤米。

然这是贞观之治时的数据啊,武德年间,战事未熄,百废待兴,工资肯定更少。

做了唐朝官的赵意继续勤勤恳恳的工作,按墓志上的说法,“君推心奉国,夙夜虔恭,屈体思仁,心希静乱。於是堂堂之诵,响彻於天庭;济济之风,令闻於朝野”。

(古代朝堂剧照)

前半截应该是真的,敢不尽心尽力吗?五十多岁了,谁都怕失业啊。但后半截,则明显是写墓志者的溢美之词,一个到死也就九品的微末官员,名声连皇上都知道?作风所有官员都钦佩?

武德九年四月初一,赵意在长安万年县崇义坊去世,“朝伍凄然,赴闻皇阙之内”,想来,并非他有多重要,只是当时的程序,死了官员要给朝廷报告一声,以选继任者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