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两大经典战役:日本人怀恨在心,多国纷纷当做教习案例
刘伯承经典的2大战役:日本人怀恨在心,多国纷纷当做教习案例
中国革命道路上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刘伯承就是这些伟人中的其中一位。
在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呱呱坠地。刘伯承是四川人,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他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也从小树立了节约的理念,一直把节约践行到生命最后一刻。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伯承从小就懂得了学习的重要,他对知识的渴求十分强烈,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当时,中国正饱受战争的煎熬,刘伯承青年时期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大志。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帝制民心所向,刘伯承也参与了当时的学生军,积极响应革命军。到了1914年,他如愿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并且在之后一直积极配合孙中山先生维护辛亥革命的果实,阻止袁世凯复辟。
在1916年,刘伯承在丰都战役中右眼受伤,他的“独眼将军”的称号也是由此而来。在之后的革命斗争中,逐步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化为共产主义者。
刘伯承元帅身体力行了“学习、工作高于一切”,在作战期间还亲自翻译了《合同战术》一书。白天作战指挥,夜晚挑灯夜战,没日没夜地工作,他却乐在其中,不辞辛劳。
据他的儿子刘蒙叙述:“爸爸做事情非常认真,读书译著从不落下,不管春夏秋冬,每天都一大早起来大声朗读,其中有俄文,英文等,生活很有规律。”如此认真的态度,很多人都难以做到,但他不仅做到了,还坚持了很多年。
在刘伯承元帅的一生中,征战无数,在很多战场上都有他的身影,为我们的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承元帅”的名号也逐渐为世人所熟知。
在娘子关战役中的七垣村一战中,刘伯承的军事应用能力堪称一绝。
据悉,七垣村之战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37年10月中旬。彼时娘子关正在两军对垒,由于久攻不下,日军计划从侧面迂回进攻。日军第20 、第109师团主力朝着正太路山地进发。我军得到可靠消息后,立即做好阻击的策略。
而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接到命令,阻击娘子关东南方向的日军,掩护其他友军撤退。25日,由刘伯承任师长的中国八路军第129师得到消息称:日军第20师团后方辎重部队约1000余人在测鱼镇宿营。
刘伯承凭借着多年带兵作战的经验,认为七垣村是日军进攻路线的必经之路。然后充分利用七垣村、甲南峪之间的有利地形设好埋伏,坐等日军经过。果不其然,次日日军西进,等到日军的掩护部队通过伏击区,后尾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区时,我军立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此时日军被突然出现的八路军打得不知所措,队伍顿时乱作一团,加上有利的地形,日军逃跑的路线上也安排了我军特务连一个排的阻击力量。在2个小时后,战争基本结束。不出所料,我军大获全胜,以10 余人的伤亡毙伤了日军30余人,缴获了大批骡马和物资。
如果说七垣村的第一次战役是日军没设防,未事先做好被阻击的准备,导致惨败。那这第二次再败则是日军过于骄傲自大,自以为十分了解我们中华文化。由于第一次战败,日军第20师团的补给迟迟未到,但战事紧急,前方急需补给。于是日军自认为想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策,再次把补给路线定为从七垣村经过。
日军认为从七垣村经过不仅可以节约补给运输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将补给运到前线,而且八路军已经在七垣村设过防了,想必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在同一个地方埋伏两次。然而,中国人作战讲究兵法,自古兵家有言用兵不复。虽然日军的小算盘打得很好,但是他们忘记了中国兵法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兵法”,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中国人写的,更是凝聚力中国人的作战思维。日军尚且如此想,我军又怎会疏忽。因此,中国兵法更讲究的是兵不厌诈。
刘伯承大胆猜测,日军会再次选择从七垣村经过,于是再次在此处设防。自以为聪明的日军,不承想聪明反被聪明误。当日军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七垣村的峡谷中时,两岸已经皆是八路军,一声枪响,日军明白再次被伏击已为时已晚。枪声从上午11时一直持续到黄昏,日军再次战败。部分日军由于下雨道路泥泞导致我军增援部队不能及时赶到,才有机会狼狈出逃,否则都逃脱不了死伤的命运。
在2日内,在同一地点设防2次,这是非常考验胆量和智慧的。但刘伯承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狠狠给了日军痛击。因此,七垣村的2次战役也流为美谈,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而说到刘伯承将军带领的战争,就不得不提到神头岭伏击战了。在1938年,八路军第129师接到中央军委关于开展独立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指示,经过了详细侦察和缜密分析,最终决定“声东击西”。因此,我们对日军的重要兵站基地黎城展开佯攻,以黎城为饵,吸引周边的涉县和潞城出兵援助,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援军也”,我们就是冲着日军的援军来的。
在作战任务确定后,伏击地点的选择也是个不小的难题。而离我们的表面进攻点黎城太近,担心局势脱离掌控,反被日军前后包抄,离真正进攻对象潞城太近的话,未免佯攻计策太明显,容易暴露。经过刘伯承元帅的亲自考察,我军将伏击地点选在了神头岭。
首先,神头岭位于黎城、潞城的中间地带。其次,虽然神头岭周遭没有什么隐蔽物,但伏击战的关键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正因为此处不便设防,日军肯定不会想到我军会在此处伏击,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给敌军当头一棒,掌握战争的先机。
据实地观察,公路两边还有国民党军队留下的废弃工事,可以作掩护,我军计划在这些工事里“做些文章”。而为了不让日军发现异常,我军尽全力保障在备战过程中不破坏原有工事,就连在途中踩倒的野草也要恢复原样,如此谨慎小心,才得以使日军即使在离我们10米远的地方也没有察觉出异常。
可能有人会说“扶草”过于夸张,显得我军十分紧张。这实在是无知的观点,战场上随便一个疏忽就是人命的损失,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泄露军机,甚至中了反间计,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刘伯承元帅对待战前军事“严苛”,是在为我们增加赢得几率,确保伏击计划的完美实施。
在3月16日,第796团对黎城展开“钓鱼进攻”,枪声四起,城内日军不知所措,立即向周边日军寻求支援。但我军已经在来援途中设好了埋伏,只等日军自投罗网。因此,所有援军均被击毁,最终日军调了步骑兵1500余人增援黎城。
当这批援军进入我们的伏击地点后,我们的军队立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凭空出现”的八路军让日军慌作一团。四周有没有遮挡物且地形狭窄,敌军的重武器顿时犹如摆设,无法施展威力,而我军掌握了有利射击地点,在高处对敌军一顿精准瞄准,日军大败。
神头岭一战可谓是充分体现了我军游击战的精髓,从作战计划、作战地点到作战部署等都很精妙,这一战也让日军对我们的实力有了不小的改观。当时的日军记者曾报导这场战役为“神头岭战斗大伤'皇军’元气,八路军的灵活变术,实在令人难以琢磨”。后来,神头岭战役也被美国西点军校列为典型战例的研究对象,多国纷纷当做教习案例。
刘伯承的一生打下诸多经典的战役,令人可惜的是,在1986年10月,享年94岁的刘伯承元帅与世长辞了。党中央在他的誓词中如是说:“他的一生都在革命,做到了功高不居功,位尊不恋位,权重不擅权。”虽然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字字都是对刘伯承元帅一生的概括和总结。
刘伯承元帅一生戎马,为守卫我们的山河尽心尽力,我们缅怀他。现在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可这和平又是多少像刘伯承元帅这样的爱国将领,舍生忘死换来的呢?因此,缅怀先烈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具有的感恩之心。他们的身体虽然已经消亡,但是精神永驻、他们的事迹永远会被历史记住,这些都是时间抹不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