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杀降四十万,是不是吹牛?
《史记》里,太史公写到一件事——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说的就是秦赵长平大战,此战结果秦胜赵败,四十万赵国将士投降“杀神”白起,尽遭“阬杀”。
古来说法,阬通坑,坑杀有两义。
一为挖坑活埋。
二为杀后尸首堆起来,以为京观,吓阻对手。
不过,专家们多取第一义。因为秦始皇坑儒就是用活埋的方式。
然而,从古至今,即有质疑,真有四十万人被杀?如何能就这样杀掉四十万人而不被反抗?
(古代战争剧照)
一、司马迁的说法,哪里来的?
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最先的出处在《战国策 秦策三 蔡泽见逐于赵章》:
楚地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再战烧夷陵,南并蜀、汉,又越韩、魏攻强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若雷,使秦业帝。
蔡泽是燕人,在本国没有发挥的空间,跑到强国赵国去,又不受待见,被驱逐出境,于是往韩、魏,又到秦国。经过舌战应侯范雎,获得推荐,受到重用,做了相国,不过很快就因猜忌辞职。
上面一段话,就是他与范雎对话时所言。
我们知道,战国策士,最擅长的就是各种夸张,所以,四十万,未必是准确的。
专家们考证,在司马迁之前,关于四十万的历史记载,也就这一处了。
所谓孤证不立,但也有可能,是流传至今的没有而已,很可能,司马迁那个时代,是很多的。
问题是,太史公自己的记载也不尽然。
一会是四十余万尽杀之,一会是杀卒四十五万,一会是卒四十余万皆阬之,一会是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都是你写的呀,可却让人捉摸不透:
到底是四十万还是四十五万?
到底是整场战役赵军战死及俘后被杀四十万,还是光光降卒就杀了四十万?
二、司马迁的说法,谁信,谁不信?
作为先起的大家,后世信司马迁者众。如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里,就直接引用了他本家的话。
以追求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司马光尚且如此,那就更不必说写小说的、编戏剧的、讲相声的了。当然是冲突越激烈越好,数字越吓人越好。
有趣的是,反倒是文学家朱熹这样质疑——
长平坑杀四十万人,史迁言不足信。败则有之,若谓之尽坑四十万人,将几多所在!赵卒都是百战之士,岂有四十万人肯束手就死?决不可信。
然则,以朱子之地位,竟然无法使得儒生们尽信自己。毕竟,司马迁的煌煌巨著,根本就是读书人无法翻越的大山啊。
(古代战争剧照)
死读书、读死书者众,挑战权威,又有几个胆?又有几人敢?
三、那我们该信谁呢?
专家们考证,以当时整个赵国的人口而言,赵国可役兵役的男子在50-60万。
而在此之前几年,相国田单就对赵括他爸赵奢动不动就带一二十万人打仗很是不爽,觉得你这样搞,种田的人都快没了
可见,学者们的推测,还是很可信的。
如果真在长平就死了四十多万,赵国必然会一蹶不振,哪里还可能恢复元气、甚至在后来给秦国重大打击呢?
当然,这都是推测而已。
我们知道,史书的记载,有时候是很不靠谱的。
正史都是后人写的,后人又是根据前人的资料来的,前人又是有着自己情绪的。
比如前面的蔡泽,被赵王赶走了,恨吧?那我使劲夸大,赞扬秦国之功绩,范睢当然很高兴,不会说,哥们,悠着点,别翻车了,你这不符事实啊……
而后来的儒者们,为了赞美仁政,当然更会渲染秦国之残暴了。
所以,有时候考古比书里更真实。
(白起剧照)
所以,我们不如信考古。
四、乱葬坑里的数据
1996年,山西考古研究所《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里记载:
此坑出土的钱币,为燕国与赵国之物。可知这是赵军坟墓。
整体观察,人骨标本既缺乏一定的排列秩序和分布规律,更无层次可循。头向东西南北皆有; 面向上下两侧均见;葬式上统计俯身较多,仰身次之,侧身再次。综合特点可概之为“杂乱无章,纵横相叠”的乱葬坑。
预计,此坑埋骨130具左右。
专家又通过科学方法,测得1号坑中死者年龄段,62人中,20岁以下的只有3人。这也说明,当时的赵国,并非倾全国之力而战——而秦国征发十五岁以上的都到长平,也不过限于河内而非全国。
未经破坏和扰乱的60个个体近半数或头骨无躯体,或头与躯干分离,应是死亡在前,埋葬在后。还有14具头部有钝器、刃器、石块等造成的创伤痕迹,其中至少7具个体的创伤是致命的,应排除 在活埋死亡之外。剩余十多个个体死亡原因难以判断。可能为活埋的仅有1例。
而这例也仅是根据其姿势而来,未必就真是活埋。
根据1号坑发掘情况,专家判断:
死者绝大部分为被杀后乱葬的,未发现大量被活埋的证据,这种现象有别于史书关于四十万降卒被坑杀的载述。
当然,有人会说,这个坑可能是赵国未败时埋葬的将士,不代表着白起没有坑杀四十万。
是的,朋友们确实可以这样想。但历史考证就是这样,资料加上考古,能得出一些接近事实的结论。也许不符权威记载,但权威就一定对?
司马迁说刘邦是刘媪和龙生的,你信吗?
反正我觉得,四十万人明知会被杀而不反抗,这不是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人,所会有的态度。
写到最后,有必要讲个曹操的故事。
(出土燕赵钱币)
《三国志 魏志 国渊传》记载,“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意思是,与敌人打仗,会多报杀敌数,一者能够多得奖赏,二者能够鼓舞民心。但对叛乱分子,他们也是魏国子民啊,我都耻于打这样的仗,就更不会虚报了。
由是可知,虚报乃是潜规则。
而古代打仗又有号称一词,实有三万,号称十万。我破了敌,明明打败的是三万,但说十万,多好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