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魁山:辨证配穴24则

辨证配穴

郑魁山

辨证配穴,就是辨证施治。疾病的发展虽然干变万化,错综复杂,但总不离脏腑经络的病机反映。针灸治病,首先要辨清病因、病位、病在何经及属何脏腑,是经病及腑,还是腑病及经;是初病及经,还是经腑同病。然后再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选取适当的主穴、配穴,施以补泻凉热等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临证时,主穴是针对主要证候选取的疗效最好的穴位,施以适当的针刺手法,针感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起主要治疗作用;配穴是为了加强主穴的治疗作用和针对兼证选配的穴位,起辅助治疗作用;它们是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确定的,在临床又是可以变通的。

下面谈谈我对26个临床常见证候的主穴、配穴体会。

一、昏迷者急醒其神,以救危脱

昏迷是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为神明失用的临床表现,可以出现在多种危重病症的过程中。其病机或因清窍被蒙,经络之气厥逆不通,或因阴阳欲脱,以致“神明”失其作用而成。

主穴:人中。督脉属络于脑,人中系督脉、手阳明和足阳明之会穴。是人体最重要的醒神开窍之穴,昏迷者必先取之。取穴时,首先固定患者头部,以免患者摇头时,针被带出体外,施术时针向上斜刺,针尖直达鼻中隔,以患者目内泪水充盈为度,目中泪液充盈说明病有转机,神醒闭开。

1.中暑昏迷

症见脉虚数、身热、汗出、口渴,多因暑热内迫,耗气伤津,气火壅遏,阴阳之气逆乱所致。先针主穴人中用泻法,以泪出为度,配承浆,以助人中开清窍;如泪出而不睁眼者取十宣,点刺出血,以泄暑热,调和阴阳之逆乱;醒后汗出不止,针气海用平补平泻法,以益气养阴,共同达到清暑泄热,开窍醒神之功。

2.中风昏迷

中风昏迷分闭证、脱证。闭证症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脉象弦数,多因气火冲逆,血气并走于上,痰浊堵塞窍络,脏腑经络功能失常,阴阳之气逆乱所致。先针主穴人中用泻法,促其眼泪流出,以开闭通窍;配承浆、十宣点刺出血,泄壅热,通气机;合谷用泻法,开噤、泄热;丰隆为胃之络穴,通脾胃之气机,降痰化浊。共奏降痰开窍、清热息风之功。脱证症见,突然昏倒,目合手撒,遗尿,四肢厥冷,脉象细弱,多因真气衰微,元阳暴脱,阴阳之气离决所致。先针主穴人中,用补法,使其眼泪充盈,以开窍醒神,配内关、神网,用大艾炷隔盐重灸,以苏醒为度。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之会穴,三焦元气之所出,联系命门真阳,是阳中有阳之穴。脐为生命之根蒂,大艾重灸,能回垂危之阳,补气固脱。

3.晕针昏迷

因扎针发生晕针,突然昏迷,汗出脉微,多因病人体质虚弱,正虚不胜针力,精神过度紧张,而出现的脱象,先针主穴人中,用补法,边捻边进,使其眼泪充盈,以苏醒为度;如醒后眼不睁,取中冲用补法,以调节阴阳,助人中以开窍苏顾;如汗出脉微,配内关用关闭法,使针感传向胸部,用补法,以振奋心主之机能,补心气而恢复神志。

4.失血昏迷

多因妇女血崩流血过多引起脱气所致。出现神志昏迷,脉微欲绝,四肢顾冷。由于气与血联系密切,大失血后,血脱精亡使气失其依附,随之引起脱气。先针主穴取人中,用补法,针尖达鼻中隔后,推努顶住,促使病人仰头提气,达到提气摄血之效;补血必求肝与脾,肝为血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肝、脾两经之井穴大敦、隐白用补法,针尖向上推努,以升气摄血;气海为元气之海,用补法以补气;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用补法以养阴,诸穴合用,以培元固本,补气救脱。

例1:中暑昏迷。1965年7月去北京顺义县衙门村巡回医疗,遇一田某,男,39岁,农民,盛夏季节,天气炎热,在田野烈日下锄地,突然头昏心慌,出冷汗,昏倒在地,口唇指甲青紫,寒战发抖,手足冰凉,胸腹灼热,脉细数。证系暑热壅遏,经络阻滞。采用清泻暑热,开窍醒神之法治之。先针人中,向上斜刺,针尖刺抵鼻中隔,用泻法,以泪出为度,配承浆、十宣用点刺法出血,针后,神志清醒,口唇指甲青紫好转,又针合谷、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寒战、手足冰凉、胸腹灼热等症逐渐好转,因体乏无力,饮4杯温开水,休息1小时即愈。

例2:中风昏迷。1947年12月去北平安定门外鸿安木厂出诊,遇一王某,男,59岁,经理。2天前突然昏倒,卧床不醒,神志昏迷,检查眼脸闭合,牙关紧闭,体胖,面赤,气粗,喉中痰鸣,痰声如锯,右侧上下肢不能活动,血压25.3/13.3kPa,脉弦数。证系气火上逆,引动肝风,痰浊壅盛,蒙蔽清窍所致之中风闭证。采用平肝降逆,熄风豁痰,启闭开窍之法。先针人中,向上斜刺,用泻法,以泪出为度,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合谷、丰隆、太冲用泻法,留针20分钟,针后患者睁开双眼,张口欲言,但不能发音,右侧仍不能活动。第2日复诊,昏迷、痰鸣好转,能进饮食,但仍不能说话,有时昏睡,血压22.7/13.3kPa,针人中,配风府、风池、合谷、丰隆、行间用泻法,留针20分钟,针后神志即清醒。以后针风府、风池、百会、肩、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治疗46天,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即愈。

二、咳嗽者理肺止咳,勿忘五行

咳嗽多为肺的功能失调所致。内伤、外感均可引起,故在临证时要仔细鉴别。辨证准确,施治方能无误。

外感咳嗽:均有外感兼证,此处只谈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的治疗。

主穴:肺俞、大椎。外邪束表犯肺、肺气失宣,取肺之背俞肺俞穴以宣肺,此为阴病行阳,从阳引阴使客邪外出;大椎为诸阳之会穴,可扶正驱邪,2穴合用能宣肺解表。

1.风热咳嗽

症见咳而不爽,痰稠而黄,鼻流浊涕,舌红、苔黄,脉数。多因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灼津液所致。先针主穴,用透天凉法,使其产生凉感出汗,配少商点刺出血,以清热宣肺、疏经止咳。

2.风寒咳嗽

症见咳嗽,痰稀色白,恶寒,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多因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先针主穴,配风池、列缺用烧山火法,使其产生热感出汗,风池为少阳、阳维之会穴。用烧山火法,能发散风寒。列缺为肺之络穴,能宣肺利气,4穴合用能起到宣肺解表,化痰止咳之功。

3.肺主气,肺气虚或肺气实都可引起咳嗽,治疗方法是:

主穴:中府、经渠。中府为肺之募穴,针向外下方肋骨上缘斜刺,使针感向胸腔传导,能调肺气。经渠为肺经之经穴,五行属金,为肺金之本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能理肺止咳。

(1)气虚咳嗽:

症见咳嗽无力,言语低怯,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多因肺气亏损所致。先针主穴用补法,配膻中用灸法,能补气益精,理肺止咳。

(2)肺实咳嗽:

暴咳而音哑,声高气粗,胸部满闷,舌红苔白,脉沉实,多因肺气壅塞,不得宣降所致。先针主穴,配尺泽用泻法,肺属金,合穴尺泽属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为实则泻其子。4穴合用能宽胸降逆、

4.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也可以影响肺而致咳嗽,治五脏之咳,应取其背俞穴,治六腑之咳,应取其合穴。

(1)肺咳:

症见咳声嘶哑,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丝,舌红少津,脉细数。多因肺阴亏耗,阴虚内热,肺气失宣所致。取肺之输穴太渊、肺俞,配募穴中府,用平补平泻法以清肺;列缺、照海为八脉交会穴,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照海用补法以养阴,列缺用泻法以清肺,4穴合用,可起清肺养阴,宣肺止咳之功。

(2)大肠咳:

症见咳则矢气,取曲池、上巨虚,配天枢、太渊、偏历用平补平泻法。可以调大肠,润肺止咳。

(3)心咳:

症见咳则心痛,咽肿喉痹,口干,心跳,舌红,脉滑。多因心火上炎影响肺气肃降,取心之输穴神门、心俞用泻法,以安神,配心之井穴少冲,点刺出血,以泻心火,肺之井穴少商点刺出血,以疏肺气,解胸闷,3穴合用可起清心肺、消喉痹、止咳喘之功效。

(4)小肠咳:

咳则遗矢,取小海、下巨虚,配关元、列缺用平补平泻法,能通调小肠,益气止咳。

(5)肝咳:

咳则两胁痛,不可转侧,转则咳剧,舌边红,脉弦。多因郁怒伤肝,肝旺侮肺,肺金失降所致。取肝之输穴太冲、肝俞,配荣穴行间,用凉泻法,使肝火得平,肺金不受其侮:肺之原穴太渊,络穴列缺,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止咳,4穴合用可起到清金制木、平肝润肺之功效。咳则呕苦水,取阳陵泉,配丘城、太渊、列缺用泻法,能泻胆热,清肺止咳。

(7)脾咳:

症见咳甚流涎,痰多色白,少气体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多因脾虚日久,运化无权,聚湿生痰,痰湿阻肺所致。取脾之输穴太白,属土,为土中之土,用补法可培土以生金,配脾之合穴阴陵泉,用补法能健脾助运,肺之输穴太渊用补法能补肺气,诸穴合用湿痰可除。

(8)胃咳:

咳则干呕,取足三里,配列缺、内关用平补平泻法。能健胃宽胸、理肺止咳。

(9)肾咳:

症见咳嗽兼喘,气短腰酸,面白微肿,脉沉细。多因肾虚纳气无力,金水不能相生所致。取肾之输穴太溪、肾俞、合穴阴谷用补法以补肾益气;肺之输穴太渊、肺俞、络穴列缺用平补平泻法,以止咳化痰;肺肾同治、金水相生,咳喘可除。

(10)膀胱咳:

咳则遗尿。取膀胱之合穴委中,配原穴京骨、肺之背俞肺俞、络穴列缺用补法,以补益肺气、约束膀胱。

例:内伤咳嗽。1947年10月在北平门诊,遇一赵某,女,52岁,工人。咳嗽5年,每年冬季病情加剧,久治不愈,有时连续咳嗽,咯痰黏稠费力而量少,有时咯痰稀白滑利而量多,咳嗽重时常有胸闷、气喘、气短、疲乏无力、食欲减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证系久咳伤肺,肺虚及脾,脾虚生湿,湿痰侵肺。采用补益肺气,健脾和胃,利湿化痰之法治之。先针肺俞、脾俞、百劳用热补法,使温热感传到胸胁,不留针,配膻中、太渊、太白用补法使针感传到四肢末端,丰隆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足趾,留针30分钟,每日1次。针治1次后咳痰减少,针治18次即愈,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三、呕吐者降逆止呕,和中健胃

外感内伤皆可引起呕吐,常为多种病证的兼见之症。此处只谈胃失和降,其气上逆所致呕吐的配穴。

主穴:内关、足三里。内关系手厥阴之络穴,通阴维脉,属心包,历络三焦,阴维主一身之里,故有宣通上、中、下三焦气机的作用;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有调理脾胃、导滞降逆之功。针内关时,患者上肢放平伸直,手掌略比肘高,针足三里时,下肢放平伸直,足略比膝高,用关闭法,使其感应向上传导,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即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1.饮食伤胃,消化不良

症见吐物酸臭,嗳气厌食,胃脘胀痛,舌苔厚腻,脉象弦滑。多因饮食不节,宿食不消,致消化功能失常,胃气受阻,不得下降而致。如只呕不吐,先针主穴内关,呕吐并见先针主穴足三里,配公孙、中脘。公孙属足太阴脾经通冲脉,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使感应向上传导,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可调中焦而平冲逆之气;中脘为胃之募穴,针尖向下斜刺,用泻法,使上腹部的沉胀感,向下传导,可助足三里消食止疼,导滞降逆。

2.郁怒伤肝,肝气犯胃

症见恶心呕吐,吞酸反胃,胸肋胀满,口苦,脉弦。多因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不得下行所致。先用俯伏位取配穴膈俞、胆俞,针尖向外侧肋骨上缘斜刺,使感觉沿肋内放散,不留针;再针内关、期门、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肝俞、期门为俞募配穴,以疏肝理气;中脘、内关、公孙,以降逆和胃,肝气得舒、胃气得降、呕吐可止。

3.脾胃虚寒,痰饮内停

症见面色胱白,身倦无力,口流清涎,呕吐时作,胃纳不受,舌淡苔白,脉象沉迟。多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致痰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先针脾俞、胃俞用补法或灸法,使患者背部有温热感,再针中脘、梁门、内关、足三里用热补法,使腹部和四肢有温热感。脾俞为脾之俞穴,以健脾助运;中脘、胃俞为俞募配穴,加梁门以调理胃气,用补法加灸以益胃温中,而化痰饮,则呕吐自除。

4.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症见干呕烦热、舌红少津、脉象虚数。多因热病伤津、耗伤胃阴、胃失濡养、气失和降所致。先针主穴内关、足三里,配中脘、胃俞为俞募配穴,用平补平泻法。中脘、胃俞可和中健胃。如胃阳过盛,内关、足三里用泻法,以降胃气而清热生津,干呕可止。

例:肝气呕吐。1951年9月,去北京广安门外出诊,遇一李某,女,36岁,工人,因与邻居闹纠纷,生气后胸胁胀痛,恶心,泛酸,不思饮食,食后即吐已2天,经X线检查,胃部未发现器质性改变,经各种治疗未见好转。检查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证系郁怒伤肝,肝气犯胃。采用疏肝解郁,和胃止吐之法治之。先针内关、足三里,配中脘用平补平泻法,行间用泻法,留针30分钟,呕吐即止。第二日复诊,呕吐未发,但仍恶心、胸脘胀痛、不思食,仍按上述方法加配膈俞、肝俞用平补平泻法加减施治,治疗5次即愈。

四、便秘者通调腑气,助运通便

便秘是指排便时间延长,通常在4~7天以上排便1次。常见的有热秘、寒秘、气秘、血秘。病因虽然不同,但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是造成便秘的主要原因。

主穴:大肠俞、天枢。2穴合用为俞募配穴,以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传导自能恢复正常。针天枢时,针尖略向下斜刺,使针感向下腹部扩散,患者小腹有下坠感;大肠俞直刺,使局部酸胀,针感向骶髂关节放散。如腹部触诊,无腹胀、痞块、硬结,并不下坠,虽数日大便不解者,不可滥用泻法,以免正气受损。

1.热秘

症见大便干结,腹痛拒按,口臭,舌红、苔黄燥,脉沉有力,多因阳火偏旺,阴津不足,大肠失调,腑气不通所致。先针主穴,配支沟、曲池、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四肢末端。支沟为三焦经之经穴,三焦得通,津液下达而胃气得和,腑气自调;曲池、足三里为手、足阳明之合穴,以泄热保津。腑气通调,大便可通。

2.寒秘

症见面色清淡,四肢不温,小便清白,腹痛喜温,大便艰涩,舌淡苔白,脉象沉迟。多因阴寒内结,阳气不运,瘤冷沉寒的临床表现,常见于年老体弱之人。先针主穴,配中脘、大横、足三里、丰隆用热补法,使腰骶、腹部和下肢产生温热感。中脘、大横可温中散寒;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丰隆为胃之络穴,可通调腑气,共同达到助运通便的目的。

3.气秘

症见面色白,精神疲乏,大便费力,并不干结,舌淡嫩,脉虚弱。多因肺气不足,大肠传送无力、糟柏停于肠道所致。先针主穴,配次、尺泽、中脘、足三里用补法,使针感传至腰慨、腹部和四肢末端。肺主气、肾纳气,次墨、尺泽能补肾气、肺气;中脘、足三里能补中益气,共同达到助运通便的目的。

4.血秘

症见大便秘结难下,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燥少苔,脉象细涩。多因精血不足,肠道无血以滋、无津以润、大便涩滞难行所致。常见于血虚津亏的患者。且发病缓慢,病程长。先针主穴,用平补平泻法,配支沟透间使,用泻法,次、三阴交、照海用补法,使针感传到腰骶、腹部和四肢末端。支沟透间使用泻法,是治疗习惯性便秘经验配穴;次、三阴交、照海用补法,以养血益精,滋水行舟,共同达到养血通便的目的。

例:积热便秘。1948年5月在北平门诊,遇一孔某,男,30岁,工人,因嗜食辣椒,大便秘结,经常三四天大便1次,且排出费力,伴有头痛头胀,恶心已2年。检查腹部胀满,脐周围压痛,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证系频食辛辣,阳明积热,耗伤阴津,大肠失润,腑气不通。采用清热保津,泻热通便之法治之。先针大肠俞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腹部,不留针,天枢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会阴部,配曲池、上巨虚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手指和足趾,留针30分钟,起针后40分钟即排便,但粪便干硬,外夹有水液。隔日针1次,连针5次后,大便通畅,头痛、恶心等症也随之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五、脱肛者升提下陷,调气收肛

脱肛即肛门脱出,多因湿热下注,或久泻不止,致中气下陷,升举无力,下元虚弱,形成肛门松弛,不能收摄所致。

主穴:会阳、腰俞。会阳在肛门附近,尾骨尖旁5分,针向前直刺,用提插法,使感觉向肛门传导,并使肛门有抽动感;腰俞用捻转补法,使感觉传到骶髂部,并使患者局部有向上提的感觉,以收敛维系肛门之筋,促其自行回纳。不能回纳者,应用手将垂脱之黏膜推入肛门,以防感染、糜烂。

1.湿热下注,大肠迫滞不收

症见肛门灼热、痒痛,大便或干或稀,后重不扬,用力则肛门脱出。多因气被湿滞,被热所扰,气随湿热下冲,致肛门下坠脱出。肛门为大肠之使,先针主穴,配天枢、大肠俞、承山用泻法,大肠俞、天枢为俞募配穴,使针感传到腹部和肛门,以调大肠腑气,承山属足太阳经之经别,自瑞至胆,别入于肛,用泻法,使针感传到肛门,以清湿热,5穴配合可起到清热导滞、调气收肛的作用。

2.久泻伤阳,中气下陷

症见身体虚弱,精神不振,肛门脱出不能上提。多因久泻或大病后体力亏损,调治失宜,致中气下陷所致。先针主穴,配督脉的百会、长强用补法,神阅、气海用灸法,百会使局部有胀感,有升举阳气之功,以起下陷之气;长强向上斜刺,沿尾骨和直肠之间进针,用补法,使酸胀感扩散到肛门周围,助会阳以加强肛门的约束能力;神阅、气海用灸法,使腹部有温热感,可升阳举陷,为治本之穴。例:气虚脱肛。1946年11月,在北平交道口出诊,遇一刘某,男,58岁,工人,因腹泻半月引起肛门坠胀、脱垂,逐渐发展到每次大便时肛门脱出,不能自行回缩,必须用纱布或卫生纸推托才能复位,已2月,患者年老体弱,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沉细。证系久泻伤阳,中气下陷,收摄无权。采用补中益气、升提下陷之法治之。先针会阳、腰俞针向后刺,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肛门和腰骶以上,配百会针向上刺,用热补法使热感放散,气海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会阴部,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治5次时,大便时肛门虽脱出,但能自行回缩,共针治9次而愈,随访3个月未复发。

六、遗尿者培补肾气,约束膀胱

遗尿是指睡中不自觉的排尿,轻者数夜1次,重者1夜数次,多因膀胱失约或肾气不固所致。

主穴:中极、三阴交。遗尿的基本病机为膀胱失约,中极为膀胱之募穴,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用补法可以固厚,针向下斜刺,用捻转法,使感觉传至外生殖器及会阴部,并有抽动感;三阴交用关闭法,使感应向上传导,用补法,统补足三阴之气,以加强膀胱之约束功能。

1.小儿遗尿

症见3岁以上儿童,睡后梦中排尿或不自觉遗尿,气短声怯,动则汗出,舌质淡,脉细弱。多因肾气未充,或先天不足,与精神刺激也有一定关系(如父母打骂)。先针主穴,配气海、百会用补法或灸10~15分钟。气海针向下斜刺,用补法,使针感传至外生殖器及会阴部,以固肾,培补下元,佐百会以升举阳气,兼调元神,灸可培元益气,患遗尿的儿童,多为阳气不足,易于感冒,应嘱其注意寒温,避免精神刺激。

2.老年遗尿

症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一有尿意不及入厕,或咳嗽遗尿。多因肾气虚弱,下元不固,致膀胱约束无权而成。先针主穴,配关元、复溜、肾俞、膀胱俞用补法,加灸,使腰骶、小腹和下肢有温热感,促其肾气充盈,三焦协调,膀胱复职,遗尿可止。

例:气虚遗尿。1965年4月在北京市顺义县衙门村巡回医疗,遇一田某,男,18岁,农民,自幼遗尿,每夜2~3次,从未间断,冬季或天冷有时1夜4次,曾经中西医各种疗法医治,未见明显效果。因为有这种病,自己也不敢找对象。检查:身体营养一般,未发现生理缺陷,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系肾气不固,膀胱失约。采用培元补肾,约束膀胱之法治之。先针中极、三阴交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小腹和足趾,配百会用补法。第1次治疗后,夜间仅遗尿1次,针治8次后遗尿消失,同年10月随访未复发。

七、尿闭者疏利膀胱,通调水道

尿闭以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点滴难出为主症,多因膀胱气化失司。多种疾病都可引起,急则治症,缓则治因,或症因同治。

主穴:中极、水道、涌泉。膀胱气化失司,取膀胱之募穴中极,针刺时,用提插法,使触电感向阴部及外生殖器传导,以调节膀胱功能;膀胱失司,水道不通,取足阳明经之水道,针向内下方斜刺,用提插法,使感应向会阴部放散,往往能引起排尿;下焦不运,点刺涌泉穴,为上病下取,以利尿开闭;尿闭甚者,膀胱过度充盈,耻骨上方隆起,按之有波动感时,腹部穴位应浅刺。或用指针点按水道、中极1~3分钟,多数患者即刻排尿。

1.湿热下阻

症见小便淋沥涩痛,甚或点滴不通,小腹胀痛,口干,舌红苔黄,脉象洪数。多因湿热不化,下注膀胱,致气化失调,气机阻滞而成尿闭。先针主穴,配关元、秩边、三阴交用泻法,使感应传导放散到小腹和下肢。关元用泻法,助中极、水道,调三焦之气,以通调水道;湿热下阻,尿闭而下重,秩边用泻法,以疏通膀胱经气,配三阴交统调足三阴经经气,以运下焦,而水道可通。

2.肾气虚弱

症见排尿无力,小便不通,小腹胀痛,舌淡苔白,脉弱。多因肾气受损,阳气不足,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所致,此属虚证,先针主穴,配气海、肾俞、膀胱俞、阴陵泉、复溜用补法,使感应传导放散到腰骶、小腹和下肢。气海以温补下元,肾俞、膀胱俞以助中极振奋膀胱,阴陵泉、复溜运中焦,利下焦,尿闭可通。

3.跌仆损伤

症见小便时通时闭,或欲尿不下,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有外伤或手术病史。多因瘀血停留、膀胱气化受阻所致。先针主穴,配肾俞、小肠俞、膀胱俞、秩边、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导放散到小腹和下肢,以活血逐瘀,通利膀胱。

例:外伤尿闭。1952年9月在北京广安门联合诊所,遇一李某,男,35岁,工人,1个月前因拆房时,不慎墙倒,被砸伤腰部,腰腿疼痛,不能坐、立,即送职工医院,诊断为腰椎骨折,手术前和手术后一直不能自行排尿,又诊断为尿留,每日导尿3~5次,下肢瘫痪,不能动转。检查发现小腹膨胀,下肢皮温低、知觉差,舌质红有紫斑,苔薄白,脉沉细。证系经络损伤,瘀血停留,膀胱气化无权。采用活血化瘀,温通经络,通利膀胱之法治之。先针肾俞、膀胱俞、秩边用热补法,使温热感向腰骶、小腹和下肢放散传导,不留针,配三阴交用热补法,使温热感传到膝上和足趾,留针20分钟,食中二指点按关元、中极10分钟,当即排尿约500ml,因下肢截瘫,又针治2个多月即愈。

八、遗精者有梦清心,无梦固精

遗精是指在睡眠中有精液泄出,历代医家对本病分为梦遗和无梦之遗,梦遗多因邪火妄动,无梦之遗多因精关不固所致。

主穴:关元、三阴交。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是人身原气之所存。用以振奋肾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穴,以调足三阴之经气。关元向下斜刺,用补法,多捻转,使酸胀感放散到外生殖器,并有向上抽动感;三阴交用关闭法,使感应向上传导过膝,用补法。

1.梦中遗精

症见梦中遗精,头昏耳鸣,心悸多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多因心阴暗耗,心火偏旺,火扰精室所致。先针主穴,配神门、内关、肾俞、关元俞,使感应分别传到手指、腰骶、小腹、外生殖器和下肢。心经之原穴神门、心包经之络穴内关,用泻法留针10~20分钟,以降心火而交通心肾;肾俞、关元俞用补法,以壮水制火,补肾固精。

2.无梦遗精

症见滑精频作,精神疲倦,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脉象沉弱。多因肾气虚损,精关不固,封藏失司所致。先针主穴,配气海、命门、关元俞、上用热补法加灸,使温热感传导放散到腰骶、小腹、外生殖器和下肢。气海、肾俞能补肾培元,命门能壮命门之火;关元俞、上醪能壮腰温肾、以固精关。

例:遗精阳痿。1947年9月在北平门诊,遇一唐某,男,34岁,教员,因青年时期有手淫,29岁结婚后性欲亢进,后来发现无论白昼或夜晚,说话时情绪激动就滑精,逐渐出现阳痿不能勃起,头晕,耳鸣,心慌,精神疲惫,腰腿酸困无力,有时盗汗、气短、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系纵欲无度,肾气虚惫,精关不固,封闭失司。采用温肾壮阳、固摄精关之法治之。先针关元、气海、三阴交用热补法,使温热感传到会阴部和足趾,配心俞、命门、肾俞、关元俞、上用热补法,使温热感传到腰骶和少腹,留针20分钟,主穴和配穴随证加减使用,每日1次,针治12次,遗精阳痿等证好转,针治54次病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九、疝气者行气导滞,消肿止痛

疝气以少腹痛引睾丸,或阴囊肿大胀痛为主症。疝气类别很多,有的需经手术治疗,这里只介绍寒滞厥阴和湿热下阻,阴囊肿痛的治疗。

主穴:关元、三阴交、大敦。疝气为任脉所主之病。古有“阴茎之病,从乎肝治;阴囊之病,当从乎脾治;精道有病,当从乎肾治”之法,故取任脉关元用金鸡啄米法,使针感传到睾丸;肝经大教用灸法;脾经三阴交用关闭法,使针感向会阴部传导,以疏通经脉。

1.寒滞厥阴

症见睾丸冷痛,牵引小腹,胀痛难忍,舌淡苔白,脉沉弦涩或紧。多因阴寒内盛,复感外寒,致气血疑滞所致。先取主穴,配肾俞、气海、归来用补法加灸10~20分钟,使腰、腹、会阴部和下肢有热感,以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2.湿热下阻

症见睾丸阴囊肿胀疼痛,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多因暴怒伤肝,肝郁化热,湿热内蕴下注睾丸所致。先取主穴,配四满、气穴、阴陵泉、行间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使针感传到小腹、睾丸和下肢。四满、气穴调肝益肾;阴陵泉清热利湿,行间疏肝解郁。数穴配合,达到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目的。

例:寒湿疝气。1941年6月去河北安国县南堡村出诊,遇一李某,男,18岁,因抢收小麦,被雨淋,晚上即觉少腹疼痛,逐渐加剧,第二天少腹和睾丸抽搐剧痛,痛时经常背过气去,卧床不起、不思饮食已2天。检查少腹有硬块压痛拒按,阴茎回缩,阴囊冰凉拒按,手足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证系寒湿侵袭,凝滞少腹,气血痹阻,而成寒疝。采用温寒散湿,疏经活血,行气止痛之法治之。先针关元、气海、三阴交用热补法,使温热感传到少腹、会阴和足趾,留针30分钟,配大敦灸30分钟,针灸后疼痛减轻,每日1次,连续针治5次,痛止疝消。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十、头痛者按部分经,疏经止痛

头痛是病人自觉症状,内伤外感均可引起,因其涉及范围很广,在治疗前应作细致诊断,针灸治疗的特点是依据疼痛的部位,循经配穴。

主穴:风池、太阳。风池系足少阳、手少阳、阳维脉之会穴,能祛风清热,是治疗头脑、五官诸疾的重要输穴,针时左手拇指压住穴位下方,针尖向对侧太阳斜刺,使酸胀感传向“病所”,守气,使针感维持1~2分钟,或穿过疼痛部位,传导明显者疗效佳,传导差者疗效差。太阳为经外奇穴,是治疗头痛的经验穴。

1.前额痛

属阳明经,有时连及眉棱骨,配上星、头维、拨竹、合谷。

属顾阴经,有时连及目系,配百会、上星、后顶、脑空、太冲。

2.脑后痛

属太阳经,有时连及肩背,配天柱、百会、后顶、后溪。

3.偏头痛

属少阳经,有时连及耳区,配头维、颌厌、悬颅、中渚。

4.眼眶痛

属阳明经,有时目不能睁,配攒竹、鱼腰、四白、合谷。

以上所列,先针主穴,再针配穴,除风池不留针外,其他穴位留针10~20分钟,以扶正祛邪,疏经止痛。如外感风寒头痛,加列缺、外关用烧山火法,使身体产生热感生汗,以发散风寒;气虚头痛加足三里,用补法以补气;血虚头痛加三阴交用补法以养血;湿重头痛加丰隆,用平补平泻法以利湿;肝胆火盛头痛加侠溪、行间用泻法,以清泻肝胆;肾虚头痛加次醪用补法,以补肾;胃火上冲头痛加内庭,用泻法以清胃泻火。

例1:肝阳头痛。1941年3月,去河北安国县安固城村出诊,遇一刘某,女,34岁,农民,因与婆母不和,2年前生气后出现右侧偏头痛,经常在生气或心情不舒时发作,头痛发作时,从右后头部牵掣耳上角和右额角,似刀割肉式的剧痛,不能忍受,痛时常请人用两手掐住痛处或顶在墙上或碰击、敲打可稍缓解,一般剧痛约持续2~4小时方能缓解,缓解后心烦、头晕、疲乏、昏睡。精神紧张时发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证系情志不舒,久有郁化火,肝阳上亢。采用疏肝降逆,清热熄风,育阴潜阳,理气镇痛之法治之。先针双风池用泻法,使针感通过头颅传到前额,守气2分钟,不留针,配百会、右头维、悬颅、太阳、行间用泻法,使针感传到病所和足趾,照海用补法,使针感放散到足心和足趾,留针30分钟。当即痛止。为了巩固疗效,每日1次,连续针5次。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例2:瘀血头痛。1951年9月,在北京广安门联合诊所,遇一董某,男,29岁,汽车司机,因5天前在新街口出车祸,头被碰伤,当时昏迷不醒,被送往宣武医院抢救,清醒后整个头似锥子扎样的剧痛不止,口服止痛片,注射安痛定等仍不能缓解,并伴有头昏、眼黑、恶心、呕吐、记忆消失,检查头部右枕区有约3cm×4cm肿胀压痛,头部、额部、面部有多处皮肤擦伤,舌质紫、苔黄厚,脉弦细。证系跌仆损伤,脑髓受损,瘀血停留,经络受阻,元神不宁。采用活血化瘀,醒脑安神、行气镇痛之法治之。先针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通过头颅传到眼区,守气2分钟,不留针,配百会、通天、神庭、头维、瞳子、合谷、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放散和传到病所及指(趾)端,留针30分钟。针后头痛减轻,每日1次,针治5次时,头的后半部及头昏、眼黑、呕吐等证已缓解,唯前额部仍隐痛,记忆力仍差,减去通天、百会,加攒竹、神门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与上述穴位轮换使用,针治12次而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十一、胸痛者疏导气机,宣痹通阳

胸痛属古之胸痹,痹是闭塞之意,多因胸阳不振,阴寒内盛,气机不通,或瘀血停留,经络受阻所致。

主穴:膻中、阿是穴。膻中位于胸部任脉,系气之会穴,针向上或向下斜刺,得气后,行金钩钓鱼法,微微提抖几次,使前胸有沉重感,或拉坠感,可疏导胸部气机。阿是穴选在胸痛最甚处,用平补平泻法,以疏经止痛。

1.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症见胸痛彻背,喘息咳唾,舌淡苔白,脉象沉迟。多因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使水饮痰积停留胸部,致气机受阻而发生疼痛。先针主穴,配肺俞、膈俞、肝俞、内关用烧山火法或平补平泻法,使温热感或重胀感传到胸部,留针10~20分钟。肺俞、膈俞能宣痹通阳,祛寒降逆;肝俞、内关能通调气机、宽胸止痛。

2.瘀血停留,经络受阻

症见胸痛如刺,定处不移,脉象弦涩。多因闪挫跌仆,瘀血停留于脉络,经气受阻所致。先针主穴,配心俞、顾阴俞、膈俞、支沟透间使,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胸部,留针10~20分钟。心俞、厥阴俞、膈俞能通血脉而逐瘀活血,支沟透间使,能疏经止痛。

例:瘀血胸痛。1951年11月,在北京广安门联合诊所,遇一张某,男,41岁,工人,因斗殴胸部遭人拳击,3天后胸部出现刺痛、堵闷,逐渐加剧,疼痛严重时似刀割,有时牵掣到肩部和背部疼痛,

不能转侧,不能深呼吸,不敢咳嗽和大声说话。检查:胸背部无红肿,膻中穴处压痛明显,舌质暗紫,脉弦细。证系胸部损伤,瘀血停留,经络受阻。采用活血化瘀、疏经止痛之法治之。先针中、神封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胸腔,内关透外关,使针感传到胸部和手指,留针30分钟,配心俞、膈俞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前胸,不留针,针后胸痛减轻,每日1次,针治15次胸痛消失。

十二、胁痛者舒肝解郁,理气止痛

两胁为肝胆经所布,故胁痛多因肝气郁结,或瘀血停留所致。

主穴:期门、肝俞。期门为肝之募穴,肝俞为肝之俞穴,2穴相配为俞募配穴,针期门用老驴拉磨法,使针感放散。肝俞针尖向外侧肋骨上缘斜刺,使感应沿肋骨放散,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1.肝气郁结

症见情志易怒,胁下胀痛,食欲不佳,胸闷不舒,舌苔白,脉弦。多因肝气郁结,气机受阻所致。先针主穴,配内关透外关、阳陵泉、行间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肋部和上下肢。内关透外关、胆经合穴阳陵泉、肝之荥穴行间。为手足同名经配穴,以加强舒肝解郁、理气止疼的作用。

2.瘀血停留

症见胁下刺痛,痛处不移,舌质暗红,脉象弦涩。多因肝郁日久,气滞而血瘀,或外伤引起瘀血停留所致。先针主穴,后配膈俞、阿是穴、太冲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20分钟。膈俞为血之会穴,太冲为肝之原穴,阿是为局部取穴,用平补平泻法,能活血逐瘀、行气止痛。

例:肝郁胁痛。1947年9月,在北平西郊八宝庄出诊,遇一梁某,男,32岁,农民,因与人争吵、生气,心中郁闷,情志不畅,4~5天后开始出现胸肋串痛,时左时右,痛无定处,约10天后疼痛移到右侧胁肋部,因疼痛,不敢咳嗽,不能转侧身体。检查:胸肋部无红肿,第五、六肋骨处明显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证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采用疏肝解郁、理气镇痛之法治之。先针肝俞、膈俞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病所”,不留针,配期门、阿是穴、行间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放散到胁肋和足趾,留针30分钟,疼痛减轻,每日1次,针治5次疼痛消失。

十三、胃痛者健胃止痛,消食导滞

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的疼痛,多因肝气郁滞,食滞胃脘,或中焦虚寒所致。

主穴:中脘、足三里。中脘为胃之募穴,用金鸡啄米法,使针感向小腹传导,足三里为胃之合穴,用关闭法,使针感向上传导至胃脘为佳,2穴合用统治一切胃痛。

1.肝气郁滞

症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口苦吞酸,呃气或矢气较舒,情志不舒时加重,舌苔腻,脉弦。多因肝气横逆犯胃所致。先针主穴,配肝俞、期门、梁丘、内关用平补平泻法。肝俞、期门佐以内关能舒肝理气,中脘、足三里、梁丘能和胃止痛。

2.食滞胃脘

症见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呕吐物酸臭,苔腻脉滑。多因暴食暴饮,宿食不消所致。先针主穴,配内关、梁门、梁丘用泻法,留针10~20分钟。梁门助中脘以健胃消食,内关、足三里、梁丘能舒肝和胃、疏经止痛。

3.中焦虚寒

症见胃脘隐痛,时吐清水,体倦身疲,舌淡、苔白滑,脉象沉迟。多因脾阳不振,寒从内生,脾失健运所致。先针主穴,配下脘、天枢用热补法或灸法。中脘、下脘、天枢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足三里能健胃助运。疼止后加胃俞、脾俞以巩固疗效。

例:虚寒性胃痛。1947年9月,在北平德胜门外索家坟出诊,遇一徐某,男,36岁,农民,4年前冒雨抢收小麦,劳累过度,出现胃痛,之后,每遇到天冷和劳累、饥饿时即胃痛发作,近来发作时胃痛加剧,时吐清水,饮食减少,疲乏无力,大便稀,检查:上腹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证系寒湿劳倦,脾胃虚弱,脾失健运。采用健脾益胃,温中散寒之法治之。先针中脘、下脘,配天枢、足三里用热补法,留针20分钟。针后疼痛减轻,每日1次,3次后胃痛停止,以后隔日来门诊针治1次,12次后饮食增加,大便恢复正常,体力增加。随访半年,未复发。

十四、腹痛者通调腹气,止痛助运

腹痛可以出现在许多疾病中,多因寒温不适,气血不和,或内伤饮食所致。

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可通调腑气,调整胃肠功能;足三里为四总穴之一,腹部疾病之要穴,3穴同用为腑病取合募之意。

1.寒痛

症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象沉紧。多因中焦虚寒,复因外寒侵袭,或多食生冷,以致运化无权所致。先针主穴,配建里、气海用热补法或灸法,使腹部和下肢有热感。建里助中脘温中止疼;气海助足三里补气助运。

2.热痛

症见腹痛拒按,恶食嗳腐,大便干结,或泻而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多因饮食不节,过食厚味,大量饮酒以致热结肠胃所致。先针主穴,配大肠俞、丰隆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腹部、腰低和下肢。大肠俞助中脘、天枢通肠导滞,丰隆助足三里清热止痛。

3.气痛

症见腹痛胀满,矢气稍缓,时轻时重,舌苔腻,脉弦。多因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横逆脾胃、气机有郁滞所致。先针主穴,配肝俞、脾俞、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腹部、背腰和下肢。肝俞、脾俞以舒肝健脾,助中脘、天枢理气止痛;足三里、三阴交以理气活血。气机通、血流畅,则腹痛可止。

4.血痛

症见腹痛拒按,或按之有形,痛有定处,多在少腹,口干不欲多饮,舌暗红,脉弦涩。多因瘀血停留,气机不畅所致。先针主穴,配归来、阿是、血海、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小腹和下肢。归来、阿是能活血化瘀;血海、三阴交能疏经止痛。

例:食滞腹痛。1947年8月,去北平西直门外八里庄出诊,遇一陈某,男,31岁,农民,因过食鲜红枣,食后即觉腹胀,1天后开始腹痛恶心,痛则水泻,泻后疼痛减轻,不思饮食,已持续3天,检查:面色苍白,痛苦病容,脐周围压痛拒按,舌质淡,苔白腻,脉滑。症系暴食生果,食积化热,壅滞胃肠,腑气不通,采用消食导滞,调理胃肠,利气镇痛之法治之。先针中脘、天枢,配下脘、气海、上巨虚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腹腔和足趾,留针30分钟,针后腹痛即止。针治3次后,腹胀水泻消失。

十五、腰痛者壮腰补肾,培元益气

许多疾病常伴有腰痛症状,涉及范围比较广,此处只谈一谈风湿、肾虚、闪挫所致的腰痛。

主穴:肾俞、关元俞。腰痛者以肾阳虚为多见,阳气虚损,风寒湿邪客于经脉,气血必然瘀滞,故腰痛日久常见气血瘀滞证。所以温补肾阳,行气活血为治疗腰痛之大法。腰为肾之外候,分布足太阳膀胱经,其经挟脊、抵腰中、循弯。故以肾俞、关元俞为主穴。针肾俞,针向脊柱斜刺,针关元俞,针尖向下斜刺,用热补法或烧山火法,使热感向腰骶放散,肾俞能壮腰补肾,关元俞能培元益气。

1.风湿腰痛

症见腰部酸楚疼痛,拘急不可弯仰,迁延日久,阴雨天加剧,舌苔白,脉象沉紧。多因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致腰部气血运行失畅所致。先针主穴,配环跳、委中、昆仑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腰骶和下肢。环跳以助肾俞、关元俞温通经气、祛散寒湿。委中、昆仑为远部配穴,以疏通太阳经气。

2.肾虚腰痛

症见腰痛而困,或遗精盗汗,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濡。多因肾精亏损,肾气不足所致。先针主穴,配命门、腰眼、上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腰骶部。命门能填肾中真阳,腰眼、上醪助肾俞、关元俞以补肾壮腰、滋阴养阳。

3.闪挫腰痛

症见腰痛不能转侧,起卧加剧。多因跌仆闪挫、损伤腰肌、瘀血凝滞、经络不通所致。先针主穴,配志室、腰眼、阿是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腰慨部,不留针,手小节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时每3~5分钟,捻转提插1次,嘱患者活动腰部,以通利气血,消瘀导滞,疏经止痛。

例:寒湿腰痛。1948年10月,去北平阜城门外公主坟出诊,遇一刘某,男,33岁,农民,因3年前收割水稻时,遭雨淋受寒,出现腰部酸痛、发凉,气候阴冷时加剧,近来疼痛加剧,腰不能俯仰,连及臀部和下肢,下床困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症系雨淋涉水,寒湿侵入,客于经络,气血不畅。采用温通经络,祛散寒湿,强腰固肾,利气止痛之法治之。先针肾俞、关元俞,配秩边、环跳、委中、承山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腰骶和下肢,留针30分钟,起针后腰痛成轻,每日1次,针治6次疼痛消失。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十六、月经不调理冲任,调和气血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等出现异常。多与冲脉、任脉及肝、脾等经有关。常见的有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及倒经。

主穴:关元、三阴交。冲任功能失调,肾气不充,肝不藏血,脾不生血,均可导致月经不调。故取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关元,足三阴经之会穴三阴交为主穴。

1.月经先期

症见月经先期而至,量多或1月数次。色深红,面色潮红,小便色黄,舌干口燥。多因肝郁化火或热蕴胞宫所致。先针主穴,配归来用平补平泻法,以助关元调理冲任。行间、三阴交用泻法,清肝热而凉血。

2.月经后期

症见经期延后,四五十天1次,量少,色淡,身体瘦弱,面色萎黄,舌淡少苔,脉象细弱。多因气血虚亏或寒邪客于胞宫,经血不能按期来潮而致。先针主穴,配天枢、气海用热补法,以培补冲任,温经养血。

3.月经先后无定期

症见经行不畅,提前或延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暗,精神抑郁,乳房胀痛连及胸胁,舌紫,少苔,脉弦。多因肝气郁结,气血失和所致。先针主穴,配膈俞、肝俞、乳根、归来、血海用平补平泻法。膈俞以活血化瘀;肝俞、乳根以舒肝理气;关元、归来、血海、三阴交以调和气血。

4.倒经

症见经行不畅,伴有鼻衄,头痛,舌紫,脉滑数。多因血热气逆,损伤经络,以致血溢于外。先针主穴,配气海、归来、二间、合谷、血海、行间用平补平泻法。关元、气海以补气摄血;二间、合谷以清热止衄;归来、血海以调和气血;三阴交、行间以平肝降逆,引血归经。

月经不调一症,先期多属血热,后期多为虚寒,不定期多为肝郁,倒经多为血热气逆,但临证时还应结合经量、经色、经质综合分析。量过多为虚热,量少为化源不足;色浅淡多为虚寒,色紫暗或质稠多热多实;质稀多虚多寒。配穴时,月经量少、血源不足的虚证用补法为主;月经过多,经期较长的用升提摄血法治标为主;经色浅淡,形体虚寒的用热补法或灸法,以祛寒补虚为主;经色紫暗、经血瘀滞的用平补平泻法或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经血时稠时稀的用平补平泻法,或阳中隐阴,或阴中隐阳法,不可只凭时间之先后而定寒热虚实。

例:月经不调。1947年10月,在北平诊所门诊,遇一徐某,女,27岁,小学教师,1943年夏天带学生游泳,后来出现月经周期推迟,量多时推迟15天,经色黑紫,有瘀块,量少,有时小腹冷痛,检查:腹软,小腹凉有压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证系寒湿侵袭,经行受阻,寒客胞宫,血源不足。采用散寒利湿,温经养血,培补冲任,暖宫镇痛之法治之。先针关元、三阴交,配天枢、气海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小腹和下肢,留针30分钟,针治1次后小腹冷痛消失,以后每逢月经来潮前针治,每日1次,连续6次,治疗2个周期,共针12次,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十七、痛经者行气活血,通经止痛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少腹或腰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而言,多伴有月经不调,临床多分为经前痛、经期痛和经后痛。

主穴:关元、三阴交。本病多因血瘀或寒凝胞宫,以致气机不畅,脉络阻滞不通所致。以关元、三阴交为主穴,能行气活血,通经止痛。

1.经前或经期腹痛

经行不畅,色紫有块,胸胁胀痛,口干不欲多饮,舌有瘀点,苔黄,脉弦。多因受寒饮冷,瘀血停留,滞于胞中,经行受阻,不通而痛;或七情郁结,气滞不通而成。先针主穴,配膈俞、膻中、气海、血海、阿是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20分钟。膈俞、血海、三阴交活血化瘀;膻中、气海、关元行气通经。

2.经后腹痛

痛势绵绵不休,喜温喜按,月经色淡量少,面色萎黄,舌淡无苔,脉象细弱。多因气血不足,血海空虚,胞宫失养所致。先针主穴,配天枢、归来用补法,以补气养血、温经止痛。

痛经除在时间上分虚实外,还应结合疼痛部位、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少腹痛多为气滞;小腹痛多为血瘀;全腹痛多为气血不和:胀痛多为气滞;绞痛多为寒;刺痛多为瘀;掣痛多为热;拒按为实;喜按多为虚,等等。气滞的用泻法,血瘀的用烧山火法,气血不和的用平补平泻法,实热的用凉泻法,虚寒的用热补法或灸法。

例:虚寒痛经。1946年9月,去北平德胜门外索家坟出诊,遇一徐某,女,22岁,农民,18岁时行经期下地劳动,遭到雨淋,以后,每逢月经来潮时小腹剧痛,已持续4年。治疗时已行经5天,每日小腹仍剧痛4~5次,每次持续30~50分钟,月经量少色淡。检查:小腹凉,喜暖、喜按,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系体质素虚,经期受寒,客于胞宫,经行不畅。采用祛寒暖宫,调补冲任,益气养血,温经止痛之法治之。先针关元、三阴交,配气海、归来、血海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小腹和下肢,留针30分钟,针后小腹痛消失,以后每次月经来潮时针治,每日1次,连续3次,治疗3个月,共针10次,半年后随访痛经未复发。

十八、崩漏者塞流澄源,培元端本

崩漏是指妇女阴道不规则出血。经血非时而下,暴下如注为崩,淋沥不断为漏,久漏不止可转崩,崩势稍缓可变为漏,多因气虚、血热、冲任失调所致。主穴:血海、隐白。血海,针尖向上斜刺,使针感向腹部传导,有祛瘀血,生新血,调治一切血病的功能;隐白为脾之井穴,针尖向上斜刺,能醒神止血。

症见下血过多,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多因气虚血失统摄、气血两脱所致。先针主穴,配人中、内关、中冲用补法;百会、大敦用灸法。内关、中冲能强心;人中、百会能提气摄血;血海、大敦、隐白能止崩醒神,七穴合用为回阳救脱、固气止血、升提塞流之法。

1.肝不藏血

症见月经过多,或突然崩漏不止,夹有血块,血色深红,烦热口渴,精神虚奋,舌红苔黄,脉数。多因肝气郁结化热,藏血失职,热迫血行,或暴怒伤肝,肝不藏血所致。先针主穴,配行间、大敦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4穴合用为清热宁血、澄源止崩之法。

2.冲任虚寒

症见经漏绵绵不止,色淡或暗,少腹寒凉,腰痛疲乏,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多因劳伤过度,冲任气虚,不能制约经血所致。先针主穴,配关元、归来、三阴交用热补法。5穴合用,为温补冲任、培元端本之法。

崩漏者急则治其标,以止血为主,古称塞流;缓则治其本,以清热凉血为主,谓之澄源;下血势已缓,或善后调理,以补血养血为主,名为端本。

例:气虚崩漏。1951年12月,去北京广安门外关厢出诊,遇刘某,女,34岁,小学教师,子宫出血,血量少但淋漓不止,内有血块,色淡红,每天约50~80ml,头昏,腰酸痛,疲乏无力,已持续5个月。检查:腹软无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系素体脾虚,中气不足,统摄无权,冲任不固。采用健脾益气,固摄经血,培本固元,温补冲任之法治之。先针血海、隐白,配气海、关元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小腹和足趾,留针30分钟,针后出血停止。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未再出血,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十九、带下者查色观质,固精利湿

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分泌物增多,黏稠如涕如浓。多因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以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常见的有白带、黄带、赤白带。

主穴:带脉、三阴交。带脉穴属奇经八脉之一的带脉。带脉统摄一身无形之水,故带脉穴为治疗带下症的重要穴位。侧卧取穴,直刺,使针感放散到小腹,能利湿止带;三阴交能统调三阴经之气血。症见带下清稀色白,精神疲倦,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象缓弱。多因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湿气下行所致。先针主穴,配关元、阴陵泉、隐白、上用补法或灸10~20分钟。关元、上温固下元而止带;阴陵泉、隐白健脾渗水湿。

1.黄带

症见带下色黄黏稠,气味腥臭,心烦,口渴不欲多饮,舌苔黄腻,脉濡数。多因脾湿下注,久而化热,湿热蕴结所致。先针主穴,配阴谷、隐白、大赫、气海用泻法。带脉、大赫、阴谷清热止带;气海、三阴交、隐白健脾利湿。

2.赤白带

症见带下赤白夹杂,淋漓不止,腰腿酸痛,舌红少苔,脉象细弱。多因阴虚内热,扰动冲任,损伤血络所致。先针主穴,配气海、关元、上用补法。带脉、关元固任止带;气海补气摄精;上固精利湿;三阴交调补三阴经气血。

例:脾虚带下。1948年4月,在北平门诊,遇一王某,女,38岁,工人,2年前生育满月后,阴道出现白带,开始时量少,后来量逐渐增多,连绵不绝,色白,饮食减少,大便溏泻,精神疲倦,四肢无力。检查:腰骶部关元俞、上、次穴处有压痛,手足皮温低,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证系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胞脉不固,任带失约。采用健脾益气,调理任带,固摄胞脉,利湿止带之法治之。先针带脉、三阴交,配气海、关元、上、阴陵泉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腰骶、小腹和足趾,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治3次,白带减少,改为隔日1次,针治34次症状消失。1年后随访未复发。

二十、乳汁不足先活络,健脾催乳

乳汁不足是指产后乳汁量少,不能满足婴儿需要。多因胃气不足,或肝气郁滞所致。

主穴:膻中、少泽。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取任脉经气之会穴膻中,刺时针尖向乳房两侧横刺,使针感向整个前胸扩散;少泽是增加乳汁分泌的经验穴,用捻转法留针10~20分钟。

1.胃气不足

症见乳房松软,身体瘦弱,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乳汁缺乏。多因脾胃素虚,气血化源不足,或分娩失血过多,气随血耗所致。先针主穴,配膺窗、乳根、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乳房为足阳明经所过,配膺窗、乳根疏通阳明以助膻中、少泽催乳;中脘、三阴交、足三里健脾胃以生化气血。

2.肝气郁滞

症见胸胁胀满,乳房胀痛,乳汁少,闷闷不乐,口苦脉弦。多因情志郁结,气机不畅,致乳脉不行。先针主穴,配屋翳、磨窗、乳根、肝俞、阿是用平补平泻法。屋翳、膺窗、乳根助膻中、少泽以活络通乳,阿是以散结化瘀,肝俞以疏肝理气。

例:乳汁不通。1948年11月,去北平安定门外大街出诊,遇一王某,女,26岁,产后半月,因和丈夫争吵生气,乳汁突然减少,右乳房胀痛,胸闷胃胀,嗳气心烦,检查:右乳房无红肿,有压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证系肝郁气滞,气血失畅,乳汁不通。采用疏肝解郁,宽胸理气,活络通乳之法治之。先针擅中,向右乳房横刺,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右胸,少泽针尖向上斜刺,配阿是穴、膺窗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针治1次后乳汁增多,每日1次,针治3次后,乳汁已能满足婴儿食用。1个月后随访,乳汁充足。

二十一、小儿抽风急醒神,柔肝熄风

小儿抽风是以四肢抽搐,口噤,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症。多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肝木失养,引动肝风所致。

主穴:人中、合谷。人中向上斜刺,以泪出为度,清热熄风,镇惊醒神;合谷由虎口赤白肉际向上斜刺,至两掌骨之间,用关闭法,使感应向上传导,通经开窍。

1.六气化火、肝热生风

症见初起壮热面赤,摇头弄舌,手足乱动,继则口噤唇青,面色青紫,角弓反张。多因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实热内邪,引动肝风所致。先针主穴,人中用泻法,合谷用赤风摇头法,配风府向下须斜刺,用泻法,十宣、大椎、陶道、身柱、大敦点刺出血,以清热凉肝、熄风镇惊。

2.脾胃虚弱、肝失濡养

症见面黄肌瘦,大便溏泻,手足抽搐。多因脾胃虚弱、营养失调、中阳不足、土弱木侮、肝风内动所致。先针主穴,用平补平泻法,以熄风止痉,配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加灸,以培补脾胃,养血柔肝。

例:小儿抽风。1948年9月,在北平阜城门外八宝庄出诊,遇一李某,男,2岁,其母代诉:患儿感冒高烧,咳嗽2天后突然四肢抽搐,持续不止已半天。检查:体温40.1℃,神志昏迷,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口唇和三关纹青紫。证系外感实邪,入内化火,热极化风。采用祛邪清热,开窍醒神,熄风镇痉之法治之。先针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泪出为度,合谷,向两掌骨之间斜刺,配风府、大椎、后溪、申脉用泻法,十宣、大敦点刺出血,针后抽搐停止,观察2小时,未抽搐,体温降至38℃,为巩固疗效,每日1次,连续针治3天未再抽搐,体温降至正常。

二十二、耳鸣耳利其窍,活络开聪

耳鸣为耳内如有鸣声,耳聋为耳的听觉失聪。耳鸣为耳聋之渐,耳聋为耳鸣之甚。

主穴:听宫、中渚。听宫为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之会穴,用金鸡啄米法,使感应传向耳内,并使鼓膜有向外鼓胀的感觉,有通窍聪耳的作用。中为三焦经之输穴,针向腕部斜刺,使针感向指端或上臂放散传导。有活络开聪之功。

1.新病耳鸣、耳聋

(1)胆火上扰耳聋:

症见突然发作,鸣声如钟,或如潮水声,甚至全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多因新感外邪,扰动胆火,循经上行,耳窍被蒙所致。先针主穴,配听会、率谷、翳风、侠溪用泻法。听会、率谷、翳风助听宫开窍聪耳;侠溪助中诸以清热泻火。

(2)风寒上扰耳聋

症见耳内闷响,听力减退或消失,鼻塞不通,舌淡苔白,脉浮。多因风寒上扰清窍所致。先针主穴,配风池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前额和耳区,使其出汗,不留针;合谷用烧山火法,使热感向上传导,使其出汗;上迎香用平补平泻法,以驱风散寒、开窍聪耳。

2.久病耳鸣、耳聋

症见鸣声如蝉,音低而弱,病程较长,耳聋逐渐加重,头晕目眩,腰酸遗精,舌质红,脉细弱。多因肾精不足或病后精血未充,精气不能上达于耳所致。先针主穴,配耳门、百会、肾俞、照海用补法,补肾益精,升清聪耳。

例:肾虚耳聋。1951年12月,在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遇一赵某,男,46岁,工人,10年前出现左侧耳鸣,2年后听力就逐渐丧失了。接着右耳又出现耳鸣耳聋。检查:听不到对面说话声,不能辨别手表声,用手指压按听宫穴,耳鸣声减弱,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证系肾精不足,不能上达。采用补肾益精疏导少阳,开窍聪耳之法治之。先针听宫、中渚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分别传入耳内和手指,配百会、翳风、肾俞、照海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治3次耳鸣减轻,10次后在电话中能清楚地听到对方讲话的声音,共针治40次,能听清对面说话声和手表声。

二十三、聋哑患者先治聋,聪耳开窍

查哑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患者,多因胎儿受损,壅塞清窍所致,轻者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听力,或半聋哑。重者听力消失,全聋哑,神智迟钝;后天患者多因感受外邪,上扰神明,或肝胆火旺,肾气未充,或用药不当,清窍被蒙所致。

主穴:听宫、哑门。听宫为治耳病的要穴,用金鸡啄米法,哑门系督脉和阳维之会穴,是治疗聋哑、失语的常用穴,针时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向下须方向直刺3~5分,得气后用金鸡啄米法,均匀地提插1分钟,使针感传向喉舌部,同时配合语言训练,不留针。

1.全聋哑

以通窍聪耳,先治聋后治哑。先针主穴,配耳门、翳风、外关、陵下;或听会、耳门、中渚;两组穴位均用金鸡啄米法,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交替轮换使用。听力逐渐恢复后,再配上廉泉向舌根部斜刺,治疗哑症。

2.半聋哑

以聪耳利声、聋哑并治。先针主穴,配合谷、陵下,或耳门、翳风、上廉泉、中渚;两组穴位均用金鸡啄米法,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交替轮换使用,以通窍聪耳,促其发音。

例:后天聋哑。1952年8月,在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遇一刘某,男,10岁。其父代诉:患者2岁时发高烧,治愈后发现丧失了听、说能力,甚至听不到鼓锣声,西医诊断为完全性聋哑,到处求医未见效。检查:患者不能辨别背后击掌声,不会说1、2、3,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证系外邪侵袭,壅塞经络,清窍被蒙。采用祛邪扶正,疏通经络,聪耳开窍之法治之。先针听宫,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放散到耳内,哑门用金鸡啄米法,使针感放散到喉舌部,配耳门、翳风、外关,或听会、百会、中渚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2组穴位轮换使用,每日1次,治疗20次后,能听到吹号声,又加针上廉泉向舌根斜刺,治疗40次后,能说1、2、3、4,针治5个月能辨别高低声讲话,并能叫爸爸、妈妈。半年后随访,已能说简单语句,上课坐第一排能听老师讲课。

二十四、牙痛留针时要长,镇痉止痛

牙痛是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常分为实火牙痛、虚火牙痛和风火牙痛。

主穴:下关、翳风、合谷。下关为足阳明与足少阳之会穴,针沿额骨弓直刺,使针感向上下齿扩散,可通利牙关,清热止痛;翳风为手少阳与足少阳之会穴,针向鼻尖斜刺,使针感传向下齿,可通关开窍;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针向手腕直刺,使针感向牙齿传导,可通调经气而止齿痛。

1.实火牙痛

症见牙齿胀痛,口渴喜冷饮,大便热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多因阳明积热,郁而化火,上犯牙齿所致。针刺主穴,配巨、颊车、内庭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疏泻阳明,清热止痛。

2.虚火牙痛

症见满口牙痛,并有松动感觉,口干舌燥,脉象细数。多因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先针主穴,配太溪用补法,滋阴降火;额、颊车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止痛固齿。

3.风火牙痛

症见牙痛龈肿,痛引颜面如蚁走窜,怕热喜凉,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象浮数。多因素体阴亏,风邪化火,上扰阳明所致。先针主穴,配风池、太阳、巨、颊车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清热驱风、疏经止痛。

例:实火牙痛。1948年9月,去北平德胜门外关厢出诊,遇一海某,男,32岁,工人,左侧下牙痛3天,口苦口臭,大便干燥,坐卧不安,不能进食,服止痛片未好转,检查:左侧下齿龈红肿,压痛拒按,脉数有力,舌质红、苔黄燥。证系阳明积热,久郁化火,上犯齿龈。采用疏泻阳明,清热止痛之法治之。先针下关、翳风、合谷,配颊车用凉泻法,使凉感分别传到齿龈和手指,留针30分钟,针后牙痛即止。第2日复诊,牙痛未犯,但齿龈仍红肿,又按上述方法加阿是穴(左侧下齿龈红肿处)点刺出血,第3天症状消失。

二十五、冻疮者温经散寒,行气活血

冻疮是指严寒侵袭机体引起的损伤。

主穴:阿是,在损伤部周围用艾条熨热灸。冻疮在手者,先取主穴,配合谷、后溪、中渚;在足者,配行间,内庭、申脉。用熨热灸20~30分钟,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

例:冻疮。1948年12月,去北平西苑出诊,遇一杨某,男,16岁,农民,上山砍柴时,因刮风下雪冻僵双脚,由邻居背回家后,两脚红肿痒痛不能走路。检查:两足背红肿,外侧较重,两足外踝前下方和第五陌趾关节处有四处溃疡。证系寒湿侵袭,肌肉损伤。采用温散寒湿、疏经活血、消肿止痛之法治之。取中脉、京骨、阿是穴(从外踝前下方丘城穴处至第五陌趾关节处)用熨热灸往返施灸30分钟,每日早晚灸2次,灸时患者感觉奇痒,灸治3天红肿逐渐消退溃疡面缩小,灸治6天溃疡愈合。

二十六、鹅掌风用烧山火,祛风止痒

鹅掌风是指手心痒痛,或干裂,或起硬皮。多因外感风寒,胃中火盛,血液枯燥所致。

主穴:针合谷透劳宫,用烧山火法,并用2条毛巾在开水中浸泡后,交替乘热轮换,将手包缠20~30分钟,使手出汗,以祛风止痒。

辨证配穴:手掌痒痛,先针主穴,配中渚、后溪用烧山火法,留针20~30分钟,使手掌出汗,以疏风止痒。手掌剥皮,干裂出血或皮肤起疱流黄水,加八邪用烧山火法,阿是(患处)用熨热灸20~30分钟,以疏风活血,除湿止痒。手掌干痒起硬皮,加局部涂鲜蒜汁,用熨热灸20~30分钟,以活血润燥,驱风止痒。

例:鹅掌风。1947年10月,在北平门诊,遇一孟某,男,51岁,右手掌起硬皮、干燥奇痒已20年,有时干裂疼痛出血,有时起疱流黄水、脱屑。检查:右掌心见灰黑色硬皮,并见有3条干燥皲裂,能挤出黏稠黄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滑。证系风寒侵袭,经络郁滞。采用祛风散寒,疏经活血,除湿止痒之法治之。握拳取合谷透劳官,配后溪用烧山火法,使手有热感,手掌手指出汗,并用2条毛巾在开水中浸泡后,交替乘热将手包缠30分钟,使手继续出汗,每日1次,针治12次痒痛和硬皮消失。1949年12月又出现痒痛、硬皮,但症状较以前轻,针治10次后症状消失。1年后随访未复发。

本文摘自《郑氏针灸全集》作者:郑魁山,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

  • 针灸大家郑魁山 :咳嗽者理肺止咳,勿忘五行

    大医 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03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导读:咳嗽是肺系疾患中的主要症状,以咳嗽.咯痰为其特征.若咳与嗽分别言之,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咳嗽多为肺的 ...

  • 国内本土“0”新增,新冠第一个针灸方案。...

    国内本土"0"新增,新冠第一个针灸方案.2月6日,黑龙江印发了<黑龙江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其中不仅有如何用药,还第一次有针灸,艾灸方案. (一)临床分型治疗 1. ...

  • 郑魁山教授60余年配穴秘方

    杏林飘香 公众号 郑魁山家传配穴秘方 1 发散风寒:风池风门大椎(不留针,烧山火)后溪留20-30分--风寒感冒 2 清热宣肺:大椎陶道肺俞(点刺出血)+列缺合谷(透天凉) 3 祛风活络:面瘫:合谷风 ...

  • 郑魁山教授临床60余年针灸配穴秘方

    郑魁山家传配穴秘方 1 发散风寒:风池风门大椎(不留针,烧山火)后溪留20-30分--风寒感冒 2 清热宣肺:大椎陶道肺俞(点刺出血)+列缺合谷(透天凉) 3 祛风活络:面瘫:合谷风池+地仓透颊车.下 ...

  • 郑魁山遗精、疝气治疗的主穴、配穴选择规律

    作者简介 郑魁山(1918年-2010),河北安国人,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1896-1967年)学习针灸医术,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创办北京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1954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主 ...

  • 收藏!郑魁山教授60余年配穴秘方

     导读  郑魁山,全国著名针灸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之一.今天,我们将其独创针刺手法"温通针法"的临证运用规律总结介绍如下. 郑魁山,全国著名针 ...

  • 郑魁山教授60余年配穴妙方

     导读  郑魁山,全国著名针灸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之一.今天,我们将其独创针刺手法"温通针法"的临证运用规律总结介绍如下. 郑魁山,全国著名针 ...

  • 郑魁山家传配穴秘方《郑氏针灸全集》

    郑魁山家传配穴秘方《郑氏针灸全集》

  • 郑魁山家传配穴秘方《郑氏针灸全集》上

    郑魁山家传配穴秘方《郑氏针灸全集》上

  • ⊙ 乾貨收藏 | 收藏!郑魁山教授60余年配穴秘方

    推 動 中 國 文 化 覺 醒 讓 思 想 回 到 東 方 收藏!郑魁山教授60余年配穴秘方 Edit | 百草读书:郑魁山,全国著名针灸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之一 ...

  • 郑魁山】家传配穴秘方

    郑魁山]家传配穴秘方  中医五运六气 2020-12-13 关注 1 发散风寒:风池风门大椎(不留针,烧山火)后溪留20-30分--风寒感冒 2 清热宣肺:大椎陶道肺俞(点刺出血)+列缺合谷(透天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