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出名的甜点,都诞生在法国?
历史学家朱尔‧米榭勒曾说:
“法国的『国民精髓』,
就是拥有将各式各样人种和地区
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而形成这一精髓的其中一个要素,
就是「法国甜点」的力量。
“法国甜点是最棒的”,不知从何时起,这一认知已经成为全世界共有的通识。
马卡龙、舒芙蕾、焦糖布丁、慕斯蛋糕、闪电泡芙……这些甜点,单单只是提到名字,就涌上一种时尚、精致的高级感。
捧一枚马卡龙或玛德琳蛋糕在手里,则仿佛自动解锁了巴黎女郎的形象,浓浓的法式风情也伴随着口中的甜腻而呼之欲出。
为什么法国甜点,会让其他国家的甜点都沦为暗淡的陪衬?
甜点与法国的形象,为何总是密不可分?
要理解这些现象,就要从法国和它的历史,以及法国文化性的世界战略说起。
甜点:“多余之物”
甜点,就和时尚与社交礼仪一样,常常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文化精华。
表面上,甜点是附加在一个社会中的“多余之物”。然而审视历史后就会发现,甜点往往会和地位、权力连结在一起,作为社会关系和文化的润滑剂与协调工具而存在,不可或缺,更不可替代。
而从制作的角度来说,不论是蛋糕、巧克力还是冰淇淋,甜食都位于饮食体系的边缘。然而恰恰是这种可有可无的状态,让甜点拥有了制造幸福感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为了发挥这股力量,人们持续不断在甜点上费尽心思。
从没有像甜点这样如此近似建筑和艺术的食物。人们普遍都允许对甜点彻底进行装饰,绝不会认为这是枉费心思的浪费行为。
同时,尽管是各地饮食体系中最高级的奢侈品,甜点却是开放给所有人的、具有民主性的食物,上至王室宫廷,下至平民阶层,都可享用。
法国甜点,国之战略
法国是一个将甜点当作国家战略来运用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法国一直倾注所有精力,对甜点进行包装,进而作为海外宣传的一种武器。
《绝代艳后》剧照
当然,所有法国料理都是这样的宣传工具。但甜点独有一种小巧灵活的便利性。不仅如此,甜点作为法国美食神话的尖兵,并不局限于欧洲宫廷和上流阶级的餐桌,一般平民也能入手和享用。
对法国而言,最重要的战略就是推广美食神话,将法国料理和法国甜点变成人们憧憬的目标,让人谈论、叫出名字。
这一战略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法国料理和甜点,作为综合艺术的美食跨越国境传播出去,不断描绘出美、随性、自由奔放、时尚、都会风的形象。
甚至只要名字里带有法式风情,就会让人觉得这道料理或甜点更有价值。Savarin萨瓦林蛋糕、Amandine杏仁塔,这种念法带有鼻音的甜点,似乎更给人讲究又美味的感觉。
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正统法国甜点,通常诞生于十九世纪。但在此之前,法国早就已经有一系列习惯、制度,以及已经形成的政治、文化和精神结构,为甜点的活跃做好前期准备。
马卡龙:来自意大利的“陪嫁”
一提到法国甜点,马卡龙的名字,总是最先蹦出来的那几个。
小巧,时尚,轻盈,甜到能让人忘记其他一切味道的滋味,一枚枚马卡龙不仅是甜点的艺术,也完美地象征着法式风情。
然而即便有着深深的“法式”烙印,这种甜点其实来自意大利。而它流通到法国的方式,是一场王室婚姻。
中世纪以来,作为一种外交政策,欧洲各国王朝经常和有竞争关系的王朝缔结姻亲关系。这其中就有亨利二世与意大利的凯瑟琳·德·美第奇的婚姻。凯瑟琳出身势力强大的美第奇家族。十六世纪时,这一家族的主人成为托斯卡纳大公国的君主,抵达权力的巅峰。
凯瑟琳·德·美第奇嫁到法国时,有许多意大利人随同而来。虽然当时的凯瑟琳只是一个14岁的少女,却已经是一位相当厉害的美食家。她带来的随从中,就有大批厨师,以及许多优秀的糕点和糖果师傅。
法国王后 凯瑟琳·德·美第奇
早在这之前,意大利的糖果制造就十分发达。从中世纪末期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厨师特别努力钻研甜点,水果派、果酱、蜜饯、牛轧糖等甜点陆续出现。
而包括马卡龙、杏仁塔在内的各色小蛋糕一类的甜点,便伴随凯瑟琳的出嫁,传入法国。
马卡龙以蛋白、砂糖、杏仁粉做成。制作成功的马卡龙表层、底部酥脆,中间柔软,但并不粘牙。
在出版于1826年的经典著作《味觉生理学》中,知名美食评论家布里亚·萨瓦兰提到砂糖有三种用途,其中一种就是制作马卡龙:
“将砂糖加进面粉和鸡蛋中搅拌后,
就能做出饼干、马卡龙和巴巴蛋糕等
轻盈甜点。这些甜点是最近被称为
‘一口甜点师傅’的人们
开发的糕点制造技术的成果。”
布里亚·萨瓦兰
值得一提的是,从1826年至今,《味觉生理学》已经再版50次以上,可谓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超级畅销书。正是在这本书里,布里亚·萨瓦兰定义了「老饕」的意义,并以美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料理方面,他认为教育讲座、学院、理论家、实践家都是必要的。
而法国,就在萨瓦兰的种种活动中,被打造成了日后万世皆知的美食之国。
玛德琳蛋糕,铁路,与巴黎
关于玛德琳蛋糕是在什么时候、怎样诞生的,有不少相关的传说。其中一个比较可靠的说法是1755年,在洛林地区的科尔梅西,于法国避难的波兰国王莱什琴斯基举办了一场宴会,然而他的糕点师傅在后厨与人吵了一架,之后就放下工作不管了。
为了救场,在场的一位年轻佣人玛德琳·波尔米耶,用打蛋器迅速做出了祖母传授的甜点。这种甜点受到了高度赞赏,“玛德琳蛋糕”的名字也很快就叫开了。
19世纪中期,玛德琳蛋糕的盛名已经在巴黎广为人知。大仲马的《美食大辞典》和格里莫的《老饕年鉴》都记录了这种甜点。
一直以来,巴黎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示人。然而在这种来自洛林地区的甜点面前,巴黎却放下了它的高傲。从这一时期到20世纪初期,玛德琳蛋糕的销售额也急速上升。
在这当中,巴黎到圣特拉斯堡的铁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该路线经过的科尔梅西,玛德琳蛋糕是当地的一大产业,并且随着成本的降低和品质的提高,这里出产的玛德琳蛋糕越发好吃,价格也越发实惠。
随着铁路的铺设,火车将这种点心从科尔梅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巴黎东站。晚饭后食用玛德琳蛋糕,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和贵族最爱的习惯。就这样,玛德琳蛋糕成了巴黎的甜点,也成为了法国的代表性甜点。
巧克力:异国情趣、爱欲与喜悦
还有一种甜点因为王室婚姻而被带到法国,也就是巧克力。只是这一次不是从意大利,而是从西班牙传入法国。
西班牙是欧洲大陆最早开始饮用可可的国家之一。1615年,西班牙阿斯托里亚的安娜公主嫁给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推广了西班牙人饮用可可的优雅习惯,这一习惯随后又从法国王室普及到法国的贵族之间。
路易十四的王妃玛丽·特蕾莎也是一位西班牙公主。她在1660年出嫁时,就有擅于制作巧克力的侍女陪同前往法国。这直接促成了巧克力在法国上流社会的流行。到18世纪时,巧克力逐渐开始被作为食材使用,巧克力甜点就从这时开始诞生。
在拿破仑第一帝国后期,由于法国在马丁尼克岛种植可可豆,法国国内的巧克力消费量也随之增加,巧克力甜点的样式也不断翻新。据说外层以糊状巧克力裹住的糖果,就是“绝代艳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最喜欢的食物。
“绝代艳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宫廷宴会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不仅写到了玛德琳蛋糕,也提及了巧克力。他描述了一次茶会中,叙述者深爱的吉尔贝特为他切巧克力蛋糕的场景:
“吉尔贝特从带有模仿建筑物结构的甜点中的
倒塌的建筑物取出一堵城墙给我,
这具有东方风味的城墙点缀着
鲜红果实、闪耀光泽色彩。”
在普鲁斯特的描述中,同时存在着异国情趣、渴望、体验破坏征服之物的喜悦,以及性欲游戏的策略。这与甘甜黝黑的巧克力蛋糕格外契合,或许也符合所有甜点带给人们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