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首享誉千年的重阳节诗词,文采飞扬,令人拍案叫绝

重阳节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的诗词也是层出不穷,在千百年的时光里给人们带来无限感触。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

关注我,一起来欣赏3首享誉千年的重阳节诗词文采飞扬,令人拍案叫绝,值得背下来。喜欢文章的朋友,记得点赞和分享哦。

第1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这首诗太过有名,一提起重阳节就肯定想起这首诗。而且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适用范围非常广,基本上所有传统节日都可以用上这首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好在哪里?每,表示次数之多,而又不断重复。倍,表示程度之深,体现佳节之独特,真是绝妙啊。

第2首,《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杜牧出身不错,从小志向远大,不过仕途上并没有他预期的那么顺利,所以“赢得青楼薄幸名”,豪放里颇多怨怼。

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而杜牧与朋友一起来到了翠微山。诗的前两句写景加上叙事,非常简练,瞬间将读者带入诗境。

尘世难逢开口笑,这句诗相当经典,表达了杜牧对于人世间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当然略显消极,但是体现了真情实感,简简单单而直接人心,令人不由泛起同感。

大约杜牧自己也觉得自己在重阳佳节太过消极,所以他来了一句“菊花须插满头归”。

重阳节赏菊花是传统,而杜牧却要像个小孩子那样“满头菊花”,这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更是苦中作乐,安慰自己的绝妙调剂。

既然是苦中作乐,当然少不了酒,所以杜牧很自然引出了“但将酩酊酬佳节”这一句。

“不用登临恨落晖”,这一句可以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互参看。

落晖虽美而不长久,所以才有“恨”,这一个“恨”字体现了杜牧心中的惆怅。

而杜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惆怅与痛苦,还是与他的仕途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郁郁不得志的自伤怀抱,本身就是古典诗词挥之不去的阴影。

当然,考虑到杜牧这次的重阳节登高是和朋友一起的,所以“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又多了一层安慰的意味,那就是劝说朋友放开心,及时行乐,先享受美景佳节再说。

诗的最后两句,用了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典故。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

“古往今来只如此”其实与前面的“尘世难逢开口笑”,在情绪上是一脉相承的。

杜牧所感受的是只是现在,而非古往今来。杜牧所感受的只是他的人生交往,而非尘世。

可是,在那一瞬之中,杜牧将自己的感情扩大开来,下了一个“古往今来只如此”的断语,做了一个“尘世难逢开口笑”的陈述,似乎言过其实,却因为“言过其实”而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让读者一瞬间也有共鸣。

第3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岑参。岑参是边塞诗代表诗人,长于七言歌行体。但我们看这首绝句,短短20个字,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重阳节自然要登高,可是岑参用了一个“强”字,表现了对于登高的不情愿。为何不情愿?

正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明知道与故乡亲人隔了千山万水,就算登高也望不见故乡亲人,所谓“登高”,其实是另一场感情上的折磨。

可是,毕竟是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占了上风,所以岑参还是按照习俗登高望远。这就是“强”字的内涵。

无人送酒来,用了陶渊明的一个典故,说的却是岑参自己的心事。《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子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诗的后两句尤其令人惊心怵目:“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从结构上来说,前面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自然而然引出陶渊明所爱的菊花,也符合重阳节欣赏菊花的习俗。

而从内容上来说,这两句却是陡然一转,仿佛突然间一座山峰横在眼前。

故乡的菊花,居然是在战场上盛开。那么,故乡的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根本顾不上赏菊而只能挣扎在生死徘徊的边缘。

联系到诗歌背景,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岑参在安史之乱中所写。战火无情,百姓哀嚎,民不聊生,遍地苦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重阳节感慨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而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百姓的哀叹:“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看似平淡的语句,每一字中都是血和泪,有太多的痛苦,有太多的叹息,有太多的冀望,都在平淡的文字下涌动,历经千年而不衰。

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重阳节诗词呢?你们自己创作过重阳节诗词吗?欢迎留言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