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无地起楼台”

“无地起楼台”

兰溪白露山风景区开始认真修复范钟的墓道和碑坊,闻之,无比欣喜。

范钟(1171~1248),字仲和,兰溪纯孝乡(今属兰江街道)里范村人。嘉定二年(1209)举进士。历官武学博士、太平州通判、知徽州。召赴朝廷,累迁刑部郎官、尚书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他于淳祐三年(1243)官拜左丞相。

一次朝见时,理宗皇帝说:“仁宗时甚多事。”范钟回答说:“仁宗始虽多事,乃以忧勤致治;徽宗始虽无事,余患至于今日。”理宗听了范钟的回答,心中大悦,于嘉熙四年(1240)授他为参知政事,职同副宰相。

范钟向皇帝呈进《时政十疏》,提出10条兴国大计:“正君心,定国本,别人才,谨王言,节邦用,计军实,敦士习,清仕涂,结人心,应天命。”博得理宗嘉纳。

南宋理宗时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特别是奸臣贾似道的受宠、跋扈,更使居相位的范钟日夜不安,他一再请辞回归故里,直到第四次,淳祐六年(1246)终以闲职准辞。后来,理宗皇帝忆及任内多位丞相,独赠诗范钟:“隔水闻声远更幽,冰姿消瘦为谁愁。天教独向春前发,不与凡花混一流。”可见对他的品格操行评价很高。

范钟位列三公,官居一品,竟没在故里置地营造府宅。辞官后因病回归,只能得住在金华驿馆,直到淳祐八年(1248)病故,享年78岁。理宗赠他为少师,谥文肃,并辍朝二日悼念这位“无地起楼台”的左丞相。《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范钟传》评价说:“钟为相直清守法,重惜名器。虽无赫赫可称而清德雅量。”人称“无地起楼台丞相”。

但其实“无地起楼台宰相”这一雅称,最早是人们用来称颂北宋宰相寇准的专用语。就好比一提起纪昀就是“纪大烟袋”,李广就是“飞将军”一样。而寇准比范钟要早生210年。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下吉镇)人。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莱国公,谥号忠愍,是著名的爱国政治家。他为官40年,虽官府腐败成风,却两袖清风,终身不蓄财,家中无歌伎,深得百姓拥戴。

北宋吴处厚著《青箱杂记》,卷六有一段记载明相寇准的文字,颇为生动,大意是: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经几十年宦海生涯,位至宰相,却没有为自己。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的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鼎鼐”就是宰相)后来此诗渐渐传到漠北,甚至连辽邦契丹人也深为敬佩。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崇敬地问翻译官:“哪个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啊?”当时的朝廷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有的书上说,其时寇准早已去世了)。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成为华夏官吏的楷模,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称颂。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五记:“寇莱公守北门,虏使经由,问曰:‘相公望重,何以不在中书?’答曰:‘主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此外,宋王君玉的《国老谈苑》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直逼开封。宋室朝野惊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时任宰相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真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亲抵澶州北城督战。宋军见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获胜。然而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曹利用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曹利用临行前曾请示宋真宗,真宗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曹利用从真宗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准叫住。寇准叮嘱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30万。否则,我要砍你的头!”回朝后,王钦若谮言寇准“澶渊之役”是以宋真宗为孤注一掷,凶险万分。寇准于是被贬到了广东雷州。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寇准死于雷州,临终之前,“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设卧具,就榻而卒”。真宗后来也颇为后悔,“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唯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至于《寇准背靴》、《百岁挂帅》、《杨门女将》、《寇莱公思亲罢宴》等传统戏剧,更是把寇老儿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生动活泼,深入人心。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进步,住房已越来越宽敞,拥有多处住房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无地起楼台宰相”寇准、范钟的高风美德,将永远为人们所景仰和传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