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皮肤瘙痒难忍?5个方法助糖友摆脱困境
冬季天气寒冷,除了血糖不好控制外,还有一个让很多糖友烦恼——“皮肤瘙痒症”的问题。
难以忍耐的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病率为7%~43%,为非糖尿病患者的 2.7 倍,其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和苔藓样变等,可全身性或局限性发作,常使糖友坐立不安、心情烦躁,给糖友带来沉重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皮肤瘙痒可表现为全身或局部;且瘙痒部位不固定, 一会这痒、一会那痒;瘙痒可能突然发作,没有规律发作时间;以夜间发作为重。严重的情况可出现抓痕、红斑、丘疹、色素沉着、皮肤干燥脱屑、血痂和皮肤肥厚皲裂等损害。
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其发病时间、程度和部位均不相同,常由一处开始逐渐扩延,甚至可遍布全身,局部瘙痒常见于外阴和肛门部位,其次是腰背及下肢小腿。
皮肤瘙痒症发生的可能原因:皮肤干燥、长期高血糖、脂类代谢紊乱、感染或老年人皮肤老化等。
1、皮肤干燥
皮肤干燥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瘙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可能与长期的高血糖和渗透性利尿状态导致皮肤含水量下降、外周神经损伤及感觉C神经纤维损伤引起的异常放电有关。
2、高血糖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使皮肤表层细胞发生脱水效应、皮肤微循环异常引起缺血缺氧、糖代谢失常,造成细胞膜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功能紊乱使皮脂腺、汗腺分泌异常等,这些都可以降低皮肤抵抗力并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增加了皮肤瘙痒症发生的概率。
3、脂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脂类代谢紊乱,微循环调节机制受损,结构和功能亦受损,导致皮肤微循环障碍,会加重皮肤干燥。
4、感染
糖尿病患者由于外周血管受损,导致皮肤血运不良而引起皮肤屏障破坏,从而易继发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加重皮肤损伤,引起皮肤瘙痒。
5、皮肤老化
老年糖尿病患者除了受到糖尿病因素的影响外,还与老年人皮肤老化、各种腺体功能减弱、保护性降低、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等因素有关。
出现皮肤瘙痒的糖友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招:积极控制血糖及调节血脂
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积极控制血糖 ,调节血脂及治疗并发症。
第二招:加强皮肤清洁、保湿润肤护理
1. 加强皮肤清洁、保湿润肤护理,有助于提高皮肤屏障功能,减少瘙痒发生及减轻瘙痒程度。
2. 切忌搔抓,搔抓可使瘙痒蔓延,一旦抓起来很难控制。身体某处瘙痒时,可涂擦止痒药物,冷水湿敷或轻轻拍打痒处止痒。外阴瘙痒患者,应保持局部清洁卫生,不要滥用强刺激的外涂药物。
3. 洗澡频率适度,秋、冬季可根据自身皮肤的干燥程度不同,一般一周1~3次为宜;水温要适宜,控制在 37℃~40℃为好,不要用过热的水;不要过度用毛巾搓洗皮肤;宜用中性或偏弱酸性沐浴液或浴皂,而且使用频率宜适当减少。
4. 外用保湿润肤霜,如含甘油、凡士林等成分的传统润肤剂以及含多元醇类、酰胺类、乳酸和乳酸钠、吡哆烷酮羟酸钠等新型润肤剂,加强皮肤保湿润肤。
5. 减少刺激,如内衣穿柔软纯棉衣物,避免化纤、皮毛衣物的刺激。
第三招:忌食辛辣及过敏食物
饮食清淡,尽量避免饮酒、辛辣食物等。对已经证明会引起过敏的食物,包括同类食品都要绝对忌食。
第四招:使用药物缓解或治疗
1. 如瘙痒明显的糖友可遵医嘱应用第二代H1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严重影响睡眠的糖友睡前可遵医嘱应用第一代H1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
对更严重、顽固的糖尿病全身性瘙痒患者,可遵医嘱应用沙利度胺或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多塞平。
对于合并有胆汁性瘙痒及尿毒症性瘙痒的糖友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如纳洛酮治疗,有良好的短暂止痒作用。
抗癫痫药物加巴喷丁因可阻断瘙痒的神经传导,也可达到止痒目的。
使用外用冷却剂和局部麻醉药也有抗瘙痒作用。
2. 若继发湿疹,可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甚至可有糜烂、渗出、抓痕、结痂及苔藓样变,在医生指导下可外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和瘙痒症状,同时加强皮肤保湿润肤护理。
3. 积极控制继发的皮肤细菌 、病毒及真菌感染,继发细菌感染时,外用抗生素。
瘙痒其实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因此,糖友切勿擅自用药,应在专业皮肤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第五招:保持情绪乐观,避免发怒和急躁
瘙痒有时是一种自觉症状,其发作及轻重程度与糖友的精神、情绪密切相关。不良心理情绪可以影响疾病的发展甚至血糖升高,而皮肤瘙痒的程度与血糖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
糖友要尽量保持心情平和,力求轻松愉快,善于自我调节,避免压力过大。老年人要有丰富的业余生活,积极从事一些有兴趣的活动,平时可选择散步、下棋、打太极拳等活动,也可养鱼、养花,培养良好习惯来陶冶情操,以分散对皮肤瘙痒的注意力。
不看刺激性强的影视节目,睡前不喝浓茶与咖啡,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很多,发现有瘙痒症状,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朋友,如果皮肤瘙痒久治不愈或影响生活质量,应尽快到医院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