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被儿子锁喉: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亲子边界”

这几天在育儿群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江苏一位妈妈脖子上挂着密码锁去消防队求助,在不记得密码,又见这位妈妈呼吸有些困难的情况下,消防队员只能使用绝缘剪强行将密码锁剪断。一把小小的锁,却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剪断。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始作俑者是她家的小孩,在妈妈被卡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孩子并没有出现。事后消防员调侃,“你家孩子这么调皮,回家必须得好好教育一下。”该女子带着无奈笑着说:“在家已经打过了,打完睡着了。”

“打过了,睡着了”,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就把一件危及生命的事情轻松地“化解”了。甚至有网友笑称:“孩子给妈妈送了这么大一个项链,肯定是亲生的”、“这孩子真聪明”。

作为妈妈我看不出一点好笑之处,也说不出夸奖聪明的话,我看到的是妈妈与孩子之间边界感的缺失。

被模糊了的“亲子边界”

“养不教,父之过”,如今熊孩子的行为发生在妈妈的身上,那么以后呢?真的因为边界感酿成大错的时候,那些觉得孩子行为好笑,聪明的人,还会夸奖吗?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而在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亲子边界”

大人常常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模糊了亲子之间应有的界限。就像这位妈妈,如果不是自愿,一个4岁的孩子,如何能锁住妈妈?这种做法,明显就是溺爱的结果。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有的判断都是来自大人的反应。表妹的女儿1.5岁,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她第一次伸手打到爷爷脸上的时候,大人没有训斥,相反奶奶很开心地在一旁说:“大孙女,打的好”。

这种表情、话语,在孩子的认知里,这种行为是允许的,甚至是好的行为。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小外甥都特别喜欢打人,表妹也因此跟别人说了很多次“抱歉”。

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但有些家庭因为过度溺爱孩子,那种边界感早就被抛在了“九霄云外”。谁都爱孩子,但是没有边界感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自己不教,早晚有人教。

边界感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长忽视孩子边界感,通常表现为两方面:当管不管,不需要的时候硬要管。结果自己不清楚边界感,养出了没有边界感的孩子。而且这种孩子特别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1、过度侵占别人的边界

前几天演员杜若溪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动态,她表示带自家孩子去上课时,忽然被一个小男孩掀起裙子。对于孩子这种行为,家长竟然辩解称:他手没动过,是风吹的。

就是因为家长袒护、溺爱的行为,才会让孩子过度侵占别人的边界。这一刻你在孩子身边可以袒护他的行为,以后呢?不制止孩子的行为,未来总会有人替你教

2,过度被别人侵占边界

没有边界感的孩子,他们无法感知自己的边界被侵占。办公室的小李被大家称为“便利贴”女孩,谁有事情都会去找她帮忙,而她即便再累,都会答应别人去帮忙。

这种人是一种典型吃力不讨好地“老好人”,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别人的也做不好,招来闲言碎语。正是因为她缺乏边界感,才会被他人过度侵占边界。

发现了吗?若孩子从小没有边界感意识,那么影响的不仅是现在,还包括以后。每个人都是如此,无一例外。

如何培养边界感

看到这里,你是否在反思自己平日的行为?是否在考虑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边界感?

首先,了解边界感。

什么是边界感?就是对自己的感受、想法、行为负责,并且保护自己不受别人的控制,这就是边界感。

父母要对边界感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去培养孩子的边界感。孩子是你的孩子,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养育者,我们不光要爱护他们,更要明确你是你,孩子是孩子。

其次,学会说“不”。

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这也是最好的与他人保持边界感的办法。生活中,孩子会做出很多事情来试探父母的边界,面对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年龄小,也要对他说“不”。

语气可以温柔,但态度一定要坚决。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会勇敢说“不”。

育儿小贴士:孩子也许听不懂你话的意思,但他们能够看懂情绪。

最后,尊重孩子。

“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个人只有被尊重才能懂得尊重别人,而边界感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孩子如何学会尊重他人,答案在于家长的互动中学会。

边界感不止是让孩子看到,还需要感受到,这种感受的核心就是尊重。

小巫在《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提到:不要一味地替孩子生活、替孩子选择、替孩子承担责任,应该他们自己负责的事情,放手让他们承担;

即使行为有所偏差,也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能够与孩子划清界限,才能培养出有边界感的孩子。

枕边育儿寄语:

在陪伴我家两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明白一个道理:必须明确规则,坚守规则。面对孩子,总是以年龄下为由替他们抗下所有的问题,这是很可怕的一种教育方式。你是不是也这样认为?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