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干细胞五大特点:(四)趋炎性

干细胞是生命的起源细胞,凭借其自身特点和独特功能,已经在美容抗衰、疾病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的临床应用中,干细胞以出色的成绩,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它,更激起了大家对干细胞更多优势特点的好奇。

本系列撰文《干细胞的五大特点》,将带您继续深入探究干细胞临床应用价值的背后机理,从分子层面,探究干细胞自身特点:自我复制、低免疫原性、高活性、趋炎性、不成瘤等。干细胞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发挥了巨大应用价值,并且拥有更为广阔的商业价值。

生活中的炎症无处不在,不同炎症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是红肿,有的是发热,有的是疼痛,甚至,严重的会危及生命,比如新冠肺炎。

炎症是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生化反应,大致可以分为急性(acute inflammation)和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

急性炎症很常见,当我们的皮肤被刺破、划破时,不一会儿伤口就会“红肿热痛”,这是炎症的外在表现。那些在身体表面保护我们的组织,如皮肤、黏膜等,当被破坏之后,就会释放趋化因子,告诉免疫系统快来战斗。

急性炎症高效解决问题,战斗结束就走人,不产生长期后果。所以,可以认为急性炎症是好炎症。

而与之相反的慢性炎症,不能正确引导免疫系统分辨“自己”和“异己”,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长期摧残身体细胞。喜欢窝里斗,还赖着不走,所以,可以认为慢性炎症是坏炎症。

△ 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可能成为很多身体疾病的根源

这类坏炎症,便是干细胞大展身手的对象。在治疗克罗恩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以及器官纤维化(肝纤维化)等炎症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中,间充质干细胞均被报道可以抑制炎症,缓解疾病进展,展现良好的用药前景。

这便是干细胞4大功能中的免疫调节,也是干细胞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功能。免疫调节,调节的是免疫反应,也就是炎症。

这时候,就要夸一夸干细胞的又一大特点,趋炎性。干细胞的趋炎性特点,和免疫细胞的趋炎性是类似的,只不过一个帮助慢性炎症,一个帮助急性炎症。趋炎性是干细胞通过旁分泌机制,发挥免疫调节的先决条件。也是因为趋炎性强烈刺激干细胞重塑了组织微环境,才有利于发挥干细胞的再生功能。

下面,将从趋炎性的机制开始讲起。

01

微环境改变,是干细胞趋炎的原始动力

周边组织、细胞及其分泌的各种因子形成的,像摇篮一样保护着细胞的环境,就称之为微环境。

组织损伤之后,局部会表达很多种不同的趋化因子(chemokines)、黏附因子(adhesion molecules)、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等信号分子(signal molecule),这些不同的信号,将原本的组织微环境,改变了,继而吸引间充质干细胞前往该组织。

趋化因子,主要负责干细胞由远及近迁移。

特定的组织分泌特定的趋化因子,并且通过趋化因子的浓度梯度,吸引带有趋化因子受体的细胞,定向前往该组织。以骨髓炎症为例,骨髓中含有较多的CXCL12趋化因子,CXCL12一般只和CXCR4受体相结合,因此常常在骨髓中发现带有CXCR4受体的干细胞存在。趋化因子受体,能够感知身体环境中趋化因子的浓度,并引导干细胞前往趋化因子浓度较高的地方。

△ 趋化因子受体轴介导干细胞向伤口归巢

doi: 10.1089/wound.2014.0579

黏附因子,主要负责干细胞由外到内迁移。

干细胞到达相应炎症组织周围的血管时,干细胞表面表达的黏附分子配体,比如V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I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以和释放在微环境中的黏附因子-整合素(integrin)相结合,从而跨内皮细胞层,将干细胞从血管中拉至目标组织。

△ 白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外渗的多步模型

doi:10.1002/stem.2614

除了以上两大类信号分子,还可能有生长因子,比如PDGF-A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炎症因子,比如TNF-a(肿瘤坏死因子a)、IL-8(白介素8)等,在其它迁移方面,共同参与促进干细胞的趋炎性。

△ 改善间充质细胞归巢的策略

doi: 10.1016/j.isci.2019.05.004

02

免疫调节,是干细胞趋炎的临床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多种免疫细胞,比如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细胞和自然杀伤性细胞等,都可以在间充质干细胞(MSC)到达炎症现场的时候被调节。比如,MSC可以通过分泌的TSG6(肿瘤坏死因子诱导基因6蛋白),抑制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过度向炎症部位的浸润[1]。应用这种机制,MSC可以在迅速到达炎症区域之后,有效缓解心肌梗死、急性肺损伤和腹膜炎等急性疾病,避免可能带来的生命危险。

在炎症因子,比如IFN-g和TNF、IL1a的刺激下,MSC一方面,能够通过分泌趋化因子(CCL5、CXCL10),生长因子(TGF、HGF)以及抗炎小分子(NO、PGE2)等,抑制炎症反应及炎症相关细胞TH1和TH17、浆细胞、促炎性M1巨噬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增殖。另一方面,MSC也可以通过促进具有抑制过度免疫功能的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和B细胞、抗炎性M2巨噬细胞,以及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产生。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回输,或者局部定点注射进入身体之后,可以循着趋炎性特点到达免疫紊乱的炎症部位。

截止到2020年初,世界范围内在ClinicalTrials官网上登记的MSC相关临床试验已经超过855项。其中,超过200项旨在为MSC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出初步评估的研究已经完成。

△ ClinicalTrials官网关于MSC的临床试验数据

初步的研究数据显示,MSC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临床上暂时没有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之后带来的严重不良事件。

03

干细胞趋炎,挽救更多新冠重症患者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虽然新冠肺炎本身是一种病毒自限性疾病,按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支持治疗”,依赖我们自己的免疫系统,是可以得到恢复的。

但在支持治疗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免疫失去平衡之后的过激反应,即“炎症风暴”,它和慢性炎症这种坏炎症一样,是迷失了方向的免疫系统,甚至更严重,能让患者在一夕之间病情急转直下,引起死亡。

因此,新冠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还是蛮高的。救治新冠重症患者的关键,就在于对抗炎症风暴。

△  我国新冠爆发以来,干细胞治疗得到国家及政府支持并取得成效

如上图时间轴所描绘的那样,从一开始,干细胞就进入了治疗新冠肺炎的国家队,并逐渐展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先天低免疫原性,还可趋向定位于炎症部位,那么通过直接接触,分泌可溶性因子作用于免疫细胞,调控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的免疫调节功能。

(0)

相关推荐